少阳之政,初之气,地气迁,风胜乃摇,寒乃去,候乃大温,草木早荣。寒来不杀,温病乃起,其病气怫于上,血溢目赤,咳逆头痛,血崩胁满,肤腠中疮。二之气,火反郁,白埃四起,云趋雨府,风不胜湿,雨乃零,民乃康。其病热郁于上,咳逆呕吐,疮发于中,胸嗌不利,头痛身热,昏聩脓疮。 本篇推文继续参详少阳之政三之气的情况。 先附录原文如下: 三之气,天政布,炎暑至,少阳临上,雨乃涯。民病热中,聋瞑血溢,脓疮咳呕,鼽衄渴嚏欠,喉痹目赤,善暴死。 一、三之气,天政布,炎暑至,少阳临上 少阳之政三之气,少阳相火司天之气加临主气三之气少阳相火,历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四个节气。如下所示: 少阳之政三之气,少阳相火司天,是以“天政布”。 火分君相,君火以明,相火以位。少阳之政三之气时,司天少阳相火加临主气三之气少阳相火,二火炎热同气,其性为暑,炎热至极,是以“炎暑至”。 为什么会“炎暑至”呢?乃因为少阳相火加临主气三之气少阳相火之上,大火流行,以至于斯。 二、雨乃涯。 涯为水之边际。少阳之政二之气时,“雨乃零”,淫雨霏霏,时降时止。至三之气时,炎暑至,大火流行,火能燥湿,湿气消则雨水乃止降。 三、民病热中 相火加临相火,火气隆盛,气候炎暑,是以民病“热中”亦即里热证。民病热中的具体证候情况如下。 四、聋瞑血溢 里热升上,伤气动血。足少阳胆、手少阳三焦化气相火,相火亢胜,热血上行,升而不降,热蒙清窍,《灵枢·经脉》黄帝讲:“三焦手少阳之脉……是动则病耳聋浑浑焞焞……胆足少阳之脉……是主骨所生病者,头痛颔痛,目锐眦痛。”是以耳聋目瞑而不欲睁。 热胜动血,血不循经而溢出脉外,是以“血溢”,如下文“鼽衄”之“衄”所谓。 五、脓疮咳呕 内热遏郁肌表,不得透汗而出,热盛腐肉,是以“脓疮”。 火盛乘金,肺金热胜则宣降之机失利,是以肺“咳”。热内郁于胃,则胃咳而呕,《素问·咳论》岐伯讲:“胃咳之状,咳而呕。”是以“咳呕”。 六、鼽衄渴嚏欠 热胜血溢,是以“鼽衄”。 肺热则消渴而欲多饮,如《素问·气厥论》岐伯讲:“心移热于肺,传为隔消。” “嚏欠”之证,病机在肾,《素问·宣明五气》岐伯讲:“肾为欠为嚏……肾恶燥。”火盛反侮水,火热内郁而燥干肾水,肾恶于燥,肾气不及,是以“嚏欠”。 七、喉痹目赤 “喉痹”乃咽喉肿痛之证,《素问·厥论》岐伯讲:“手阳明少阳厥逆,发喉痹,嗌肿。”少阳相火司天加临少阳相火,火气隆盛,手少阳三焦经应之,相火上炎,《灵枢·经脉》黄帝讲:“三焦手少阳之脉……是动则病耳聋浑浑焞焞,嗌肿喉痹。”少阳相火气盛,是以“喉痹”。 肝开窍于目,肝经连目系,肝木化火,火木同德,郁火与肝火并至,循肝经上炎于目,是以“目赤”。 八、善暴死。 少阳相火司天加临少阳相火,炎暑大至而中伤于民,民中暑而僵仆,甚者因暍热而善暴死。 明日继续参详少阳之政四之气的具体情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