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章:希言自然。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故从事于道者,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同于德者,德亦乐得之;同于失者,失亦乐得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少言保持自然而然。狂风刮不了一个早晨,暴雨下不了一天。如何使它这样呢?天和地。天地运行尚且不能长久,更何况是人呢?所以,从道而行就同行于道,从德而行的就同步于德,从失而为的人就同于失。同于道的人,道也乐于如此;同于德的人,德也乐于如此;同于失的人,失也乐于如此。世间有诚信不足的人,也有不相信的人。 本章以“道”的角度讲狂风暴雨的自然世界,再言“道者、德者、失者”遵循自然,所以主体的道、德、失也是顺其自然而乐于此,最后指出,有人不全信,有人根本不信。似乎再讲神秘主义,但千年的“佛道”修行者从未断灭,这不仅是思想文化这么简单,内在有更深刻的生命本性,抑或被人推为信仰。 《第十四章》听之不闻为希,钟声响起后渐渐消失,这是声音的现象,而本章首句“希言自然”,可以是少说、不说,难以言说,因为“自然而然”是道的作用体现。花开花落是自然而然,潮涨潮落是自然而然,只能说现象,但无法说其根本。常言“顺其自然”,这也是合乎其理,四季交替,人体根据寒热穿衣,属于最直观的与天地同行。 以“道”言,人是客体,从人效法天地是主体,具有自主选择性,而人性的恶会因选择而产生。引用王阳明“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心没有善恶,就是与道同行,“天地”无善恶,人世有是非。 南怀瑾先生《老子他说》中说“道、德两个字合起来做一个名词用,是秦汉以后的事。” 对本章有从统治管理上解释,“希言自然”是少发号政令,保障人民本然的生存,学习“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的天地不长久的方式,统治者要保持“道、德、失”都符合社会伦理,如果统治者的诚信不足,就会让人民不信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