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庄子《齐物论》笔记之五

 磐桓子 2023-02-14 发布于宁夏

2.6天地一指,万物一马,道通为一

原文:以指喻指之非指,不若以非指喻指之非指也;以马喻马之非马,不若以非马喻马之非马也。天地一指也,万物一马也。

白话文义:用手指比喻手指不是手指,不如用非手指比喻手指不是手指。用马比喻马不是马,不如用非马比喻马不是马,天地这样一指就是,万物就是一马一样。

想法:庄子所处战国末期,百家争鸣,诸侯争霸,文化思想层出不穷,社会动荡不安。从这段可体会,庄子对逻辑思维的肯定和否定,肯定人存在逻辑思维,而否定逻辑思维形成的混乱和假象;逻辑思维是人类思考的模式,而其延伸的问题,从道德经“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可看到其思想认识的含义;而时代背景下的庄子,做出了道家思想的阐述表达。

“天地一指,万物一马”,从宏观的道、万物一体理解,宇宙万有一体,我在宇宙内,宇宙在宇宙,宇宙无内无外;而从心内感知“一指、一马”需忘我,无我,道德经“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复归是万物的究竟,本源亦是万物的始末,万物只是演化流变的过程。

原文:可乎可,不可乎不可。道行之而成,物谓之而然。恶乎然?然于然。恶乎不然?不然于不然。物固有所然,物固有所可。无物不然,无物不可。故为是举莛与楹,厉与西施,恢诡谲怪,道通为一。

白话文义:可以就可以,不可以就不可以。以道所行既有可成,万物给予称谓就可理解,怎么就理解?理解是理解,怎么就不理解?不理解就是不理解,万物本有其所以然,万物本有其所可,没有万物就没有所以然,没有万物就没有可。所以例举,草杆和屋柱,丑人和美女西施,豁达、狭隘,狡诈、怪异,道对此是相通为一。

想法:人之常理常情,可以就是同意,不可以就是不同意,而人与人同意即统一,不同意就生区别;这是立足人与人的观念,在庄子中是被否定的,庄子言道、论道、明道,道无差别区分,因为“道通为一”。

任何理解范畴,都是感知体验,如何理解认知万物,依旧是人的区别,万物是外在的性状而其背后的根本是道,所以“道通为一”。

其分也,成也;其成也,毁也。凡物无成与毁,复通为一。唯达者知通为一,为是不用而寓诸庸。庸也者,用也;用也者,通也;通也者,得也;适得而几矣。因是已,已而不知其然,谓之道。

白话文义:经由分散,产生彼物,生成后,毁灭,所有万物没有成和毁,最终都复归通化统一。唯有达“道”的人知晓通达为一。所以不用为用寄寓用。庸是什么,就是用,用是什么,就是通达,即有所得,适宜而得几尽妙有,顺其自然而为,已经不知道不用自然而为,就称谓“道”。

想法:接前面“道通为一”,“分也成也”即从整体中分散,所成也就是从整体中损毁,而这个毁不是彻底毁灭,只是物的变化。

“庸也者,用也;用也者,通也;通也者,得也;适得而几矣。因是已,已而不知其然,谓之道”,这里文字是并列语,从道家强身健体角度比对,先采取用气用静的方法,然后气通脉通,通达后有所获得,得后再保持就接近了,再持续,最终不知有“道”,这就是“道”。此段是个人的理解,读者慎读。

还有《大学》:“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都是渐进过程的表达,不是文辞的并列描述。

对于“成、毁”的理解。佛家讲“成住坏空”万事万物的四个状态;道德经“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亭之毒之,养之覆之”,也是万物生成有毁灭,万物成毁只是演变,是道的作用,道德经第十六章“万物纷纷芸芸,各自返回它的本根。返回到它的本根称为清静,清静称为复归于天命,复归于天命称为常存”,万物的复归就是道。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