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的环保从业经历》(十四)

 斐言乱语 2023-02-14 发布于湖北

——设计院转型之陋见(上)

想写下这篇文章已经有七八年,甚至从离开设计院时就想写,但一直没有动笔,今天借机完成,经过创业7年多的思考,也许会比当初动笔写的稍微深刻点。

传统设计院的处境和发展遇到的问题我就不再赘述,直接写改革可能遇到的阻力或者需要克服的问题。

一、要解决是否非要变革的问题

传统设计院面临的问题,是不是非要转型,还是必须转型。实际上这个问题,不是每一个院长都想清楚了,这不是一个选择题,而是一个唯一答案的问题。但实际上很多的设计院领导人没有想清楚或者干的不坚决,干的不坚决实则上也是没有想明白。有的院长说向工程公司转型,要么是迫于形势所迫,要么是上级单位的压力,或者是给全体员工展示一个姿态,往往只喊口号,不干实事的多,雷声大雨点小。

变革这两个词,意味着机会,也预示着有风险,没有准备好,变革是猝死,不变革是等死,反正活得不自在。变革是需要勇气和决心的,就算上级领导给予足够的压力,但是很难有设计院的领导人有足够的魄力去变革,毕竟放弃成熟的设计市场冲入陌生的工程承包市场,没有破釜沉舟,视死如归的精神是实现不了的。现在很多的设计院领导人,实际上是代管人,很难有人拿自己的职业前途(平安到点)来赌一把,毕竟失败不是任何人都能坦然接受的,尽管上级单位会拿变革不成功就下课考核设计院的领导者,但是动真格的却没几个。一般设计院的代管人上位都已经接近50岁,拿半辈子积累的职位去赌一把,一般情况下比较难。

二、组织的变革

任何企业的变革,首先要从组织变革上开始,但是很多的企业变革,只是设计一个工程承包部,安插几个人而已。部门是个弱势部门,甚至安插的人员也只是几个被边缘化的设计师而已,如此的改革成功的几率可想而知。

设计院转型工程公司,首先要按照工程公司的架构来进行,采购部、市场部、工程管理部、商务部(招投标)等相关的部门必须配置,如果只是一个工程承包部,显然是因为勇气不足,重视程度不够。如此的设计组织架构,实则还是用设计的思维去做工程承包。

设计费占工程投资费用约2-4%,占比极小,从图面到现实,不是一步路,甚至不是很多步路就能到达的,一个工程承包部经理不可能三头六臂,特别是前面还做着设计或者管着设计,一下子就能做好总承包。

组织的变革,看看转型成功后的企业如何设置应该不难,但是要真正做到,遇到的阻力估计太大,领导者放弃变革而已。

三、思想的解放

做工程承包和做工程设计,尽管都是工程这个大类里面的业务,但是工作模式其实还有很大的不同,设计是思考先行模式,工程是行动先行模式。设计是用规范、经验和先置条件通过计划-执行手段制作蓝图,而工程模式是,以最终目标以终为始,调配各种资源,甚至没有条件创造条件达成工程具象化的一个过程。要设计师出身的人做好工程承包,首先要换思维,就是要洗脑,但洗脑这个事情,甚至比洗钱都难,很难有人从成熟的赚钱模式,转变到不熟悉的赚钱模式,很多事情计划规划的很好,但是开始干起来又掉入脚本化的思维模式或者行为模式中。

原因嘛,没干过,见得也不多,或者正干着设计,又要干工程,或者本来就是被逼着上路。意愿和决心,以及能力都没有准备好,思维的改变就很难。

四、人才的不足

说起人才不足,很多人可能说是笑话,设计院多少勘察设计大师,注册工程师,教授级高工等等,怎么能说人才不足。但实际上,一个人才去干自己不熟悉的领域,就已经不是人才。让书生没有经过训练去打仗,让种田的老把式去开车床,换了工作场景就已经不是人才,当然让设计师去干工程承包,设计师也不是工程承包人才。

人才的来源就两个,一个引进,二来培养,但设计院的土壤是生产设计师的土壤,种不出工程师的苗子,一来可能种不出,二来移植的可能水土不服而夭折。设计院首先要做的就是土壤改良,但是花大力气不一定干成的事情没有领导者愿意去干,就是组织变革和思想解放。这点不展开说了,很多大的设计院领导不但不改良土壤,更不用说引进人才了,甚至很多设计院领导连项目都不接,只愿意干卖图章的事情,这与传统设计院的公司文化有关。

五、企业文化的变革

大多数的设计院企业文化都比较封闭保守,而不是开放和包容。做设计久了,三级校审,贯标,垮楼垮桥的新闻听闻了,能做的就是加大保险系数,特别是结构专业,基本上都可以把一个门房设计成碉堡。设计院的中层,高层,直至代管人(注意不是领导人)基本都胆小怕事,最好设计做完了收费后续啥事都没有最开心,而这些领导者都是设计师出身,优秀的设计师出身,甚至人力资源、办公室主任都是设计师出身,经过多年的设计师历练,一个个都是谨小慎微,甚至胆小怕事。很多的设计院文化实则就是设计师文化,直白点就是胆小怕事的文化。

文化是会指导人群的行动,于是在挑人选人方面,也就选择味道相似的人进入,从此一代又一代的人被选入,被驯化,周而复始。设计院喜欢讲根红苗正,血统纯正,论资排辈,一个设计师成长为高级设计师需要10年左右的积累,外聘进来的人员要么因为没有办法同化自动离开或者被边缘化,要么得不到重用或升职,基本上很难有大的作为,有工程管理从业经历的人去做设计师,会显得“格格不入”而被排斥。

文化,实则是群体文化,也就是群体形成的思想共识,要改变实在是太难太难。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