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庄子 RECOMMEND 作者:庄子及其后生 推荐语:洸洋自恣以适己 01 写在前面 齐物论可以说是庄子哲学的中枢性概念,之前也谈到,用最通俗的语言解释,齐物论其实就是绝对的辩证法,是庄子为了到达精神自由所不可或缺的一步,尤其是在我们这个纷争越来越多,共识越来越少的年代,可以说,庄子的齐物论是开给每一个现代人的一剂良药。 当然,还是要指出的是,庄子为了到达齐同万物以为一的逍遥境,齐物论中也或多或少蕴含诡辩论的思维,之后会有谈到。 在我看来,齐物论的两个核心命题在于,是非之争和齐同万物。 02 是非之争 先说是非之争,我们首先要区分两个概念,一个是“是非”,一个是“是非之争”。 先说是非,是非很简单,我们对待一件事物总会有一个不自觉产生的成见,和我们成见符合的就是善,不符合的就是恶,通俗点说叫偏见,学术一点叫刻板印象。 佛家把这称为分别心,我们很多人受到佛法的启发,一上来就要取消分别心,但在庄子看来,取消是非本身就是一个伪命题,或者说,它不具备普世价值。 在庄子看来,是非根本无从消解,为什么?在庄子看来,所有的是非都出自彼方和此方,而任何事物都处于彼是的矛盾对立之中,每个事物都是矛盾的此方,又是矛盾的彼方,齐物论中说道:彼出于是,是亦因彼,彼是方生之说也。(彼方产生于此方,此方也是依赖于彼方而存在,所以说此方与彼方是互相对立存在的。) 并不难理解,之前也说过,我们表达的工具,语言,依托于概念才能产生,而概念就必然有正反之分,是非之别,相依相存,无时无刻不再寻求共识,排除异己。 打个比方,比如说,我说,我喜欢吃甜的。这就至少蕴含了两个意思,一是我不太喜欢吃辣的或是其他口味的(是非产生了,甜的好,辣的不好)。另一层意思是或多或少希望它能得到认可,将它上升为普遍的共识,譬如:这么巧,我也喜欢吃甜的。 世界的纷纷扰扰大多也是因为我们分是非,求共识,去差异的过程中产生的。 值得注意的是,消解彼是,在庄子看来,只有极少部分真人,至人才能达到的境界,这里还要提及的是,庄子和佛陀的一个很大的差异在于,佛陀讲人人皆可成佛,但庄子从未提出一个普世的,标准的修行方法,他认为拥有天资之人才能最终得道。 再进一步说,当我们说执于是非是错的时候,其实就已经引入了新的是非,你只是换了另一个位置去我执罢了,在某种意义上,也是我觉得佛陀比老庄走得更彻底,更究竟的一步,佛家引入了“观止”和“无我”等观念去消解念头的产生。 好,如果说是非的出现不可避免,那么我们可以通过辩论来解决是非吗?通过辩论来达到一个大多数人都满意的结果。 抱歉,也不行,齐物论中写道: 既使我与若辩矣,若胜我,我不若胜,若果是也,我果非也耶?我胜若,若不我胜,我果是也,而果非也耶?其或是也,其或非也耶?其俱是也,其俱非也耶?我与若不能相知也,则人固受其黮暗,吾谁使正之?使同乎若者正之,既与若同矣,恶能正之?使同乎我者正之,既同乎我矣,恶能正之?使异乎我与若者正之,既异乎我与若矣,恶能正之?使同乎我与若者正之,既同乎我与若矣,恶能正之?然则我与若与人俱不能相知也,而待彼也邪? (倘使我和你辩论,你胜了我,我没有胜你,那么,你果真对,我果真错吗?我胜了你,你没有胜我,我果真对,你果真错吗?难道我们两人有谁是正确的,有谁是不正确的吗?难道我们两人都是正确的,或都是不正确的吗?我和你都无从知道,而世人原本也都承受着蒙昧与糊涂,我们又能让谁作出正确的裁定? 让观点跟你相同的人来判定吗?既然看法跟你相同,怎么能作出公正的评判!让观点跟我相同的人来判定吗?既然看法跟我相同,怎么能作出公正的评判!让观点不同于我和你的人来判定吗?既然看法不同于我和你,怎么能作出公正的评判!让观点跟我和你都相同的人来判定吗?既然看法跟我和你都相同,又怎么能作出公正的评判!如此说来,我和你跟大家都无从知道这一点,还等待别的什么人呢?) 在庄子看来,辩论非但不能澄清是非,反而会混淆黑白,真正的圣人对待辩论往往采取淡然处之的态度:圣人议而不辩。故分也者,有不分也;辩也者,有不辩也。曰:何也?圣人怀之,众人辨之以相示也。故曰辩也者,有不见也(《齐物论》) (圣人以不辩为怀,而众人如以喋喋不休来争牌,夸耀于世。所以说,辩论的发生,是因为没有见到道的广大。) 03 “是非之争” 庄子真正想解决的是“是非之争”首先我们要确认的是,世界上根本没有一个共同的标准来衡量事物的是非,一旦有了彼/此,那么所谓的正确就都是一家之言。 齐物论中说:民湿寝则腰疾偏死 ,鳅然乎哉?木处则惴栗恂惧,猨猴然乎哉?三者孰知正处?民食刍豢 ,麋鹿食荐,蝍蛆甘带,鸱鸦耆鼠,四者孰知正味 ?猨猵狙以为雌,麋与鹿交,鳅与鱼游。毛嫱丽姬,人之所美也;鱼见之深入,鸟见之高飞,麋鹿见之决骤,四者孰知天下之正色哉? (人睡在潮湿的地方, 就会患腰痛或半身不遂之病,泥鳅也会这样吗?人爬上高树就会惊惧不安,猿猴也会这样吗?这三种动物到底谁的生活方式是正确的呢?人吃肉类,麋鹿吃草,蜈蚣喜欢吃小蛇,猫头鹰和乌鸦却喜欢吃老鼠,这四种动物到底谁的口味才是纯正的呢?猵狙和雌猿作配偶,麋和鹿交合,泥鳅和鱼相交,毛嫱与丽姬是世人认为最美丽的,但鱼见了就要深入水底,鸟见了就要飞向高空,麋鹿见了就要急速跑离,这四种动物究竟那一种美色才算最高标准呢?) 庄子真正想通过齐物论达到的是取消是非之争。 何谓是非之争?即,把局部的“知”上升为普遍的“理”,通俗的话说,就是我觉得这是对的,就一定要强迫让别人认同它。举个例子就很好理解,有人喜欢吃辣,有人不喜欢吃辣,吃辣的人总会想着办法让别人也喜欢吃辣,是非就是我喜欢吃辣,是非之争就是把这个标准推及所有人的过程。 前者在庄子看来是无法避免的,是可不可之知,但后者完全可以消除。 要想破除对普遍的是非的主张,庄子给出的方法是“以明”和“因是”。 先说以明,何谓以明,《齐物论》说:“是亦彼也,彼亦是也。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果且有彼是乎哉?果且无彼是乎哉?彼是莫得其偶,谓之道枢。枢始得其环中,以应无穷。是亦一无穷,非亦一无穷也。故曰:莫若以明。”“明”就是“照之于天”。“照之于天”就是从超越有限的观点,去还原物自身。 何谓因是,就是肯定所有的是非的合理性,但也意识到是非所包含的相对性,每个人都不要把自己局部的,个别的喜好推崇为普遍化的原则,章太炎的《齐物论释》将之视为庄子哲学对世界最有意义的地方,不要过高的推崇自己文明中的某些局部的原则,以此作为衡量其他文明的标准。 就譬如说,你喜欢吃辣,没问题,这是正确的,但他喜欢吃甜的,也没有错,我们首先要认识到这种偏见的合理性,也要认识到这种偏见的荒谬性,我大可以把所有喜欢吃甜的放在一桌,把所有吃辣的放在另外一桌,注意,这里的是非并没有消失,而是变成了一个更加局部的共识。 部分参考资料: 刘笑敢《庄子哲学及演变》 杨立华《杨立华讲庄子》 章太炎《齐物论释》 ![]() |
|
来自: 新用户5477KoTe > 《待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