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考古界:人纹玉边璋

 天宇楼33 2023-02-14 发布于黑龙江

图片

图片

图片

人纹边璋
通长54.5厘米
1986年四川广汉三星堆出土
四川省广汉市三星堆博物馆藏
黑色,不透明。形状略呈平行四边形,柄上有一圆穿。经过火烧,射端呈白色,另一端呈猩红色。两面均镂刻有相似的人像图案,图案对称分上、下两边,表现了相同的题材。每边又分两组,每组有山,山上有云气纹等符号。山上立有两人或三人,着短裙,或戴穹窿顶帽,或戴平顶帽。
以上图片及说明来源:
《长江流域古代美术(史前至东汉)玉石器》
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
图片

据《文物收藏图解辞典》(2002年浙江人民出版社):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璋(zhāng),一种扁平板形玉器。《说文》云:“半圭为璋。”即将圭从中纵剖为二,一半就是璋。古文献中对璋的记载也很多,有大璋、中璋、边璋、牙璋、赤璋等数种,其大小、形制有所区别。《考工记·玉人》:“大璋、中璋九寸,边璋七寸,射四寸。”又,“牙璋、中璋七寸,射二寸。”

图片






图片






图片

在考古发掘资料和传世品中,璋的数量比圭多,如在四川广汉三星堆商代晚期的两个祭祀坑中,1号坑出土璋78件,2号坑出土璋18件。其他如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三门峡虢国墓地,山西侯马晋国盟誓遗址,以及河南新郑、许昌,陕西神木、扶风,湖北黄陂,广东东莞,乃至香港都有发现,遍及大半个中国,其时代多在先秦。

图片






图片






图片

就形制而言,以牙璋为多,半圭形的璋较少见。半圭形璋有射有邸,有穿或无穿。牙璋与之区别较大,整体如截去尖锋的戈形。长身直内(邸),有阑,或阑演变为齿牙状。射部或平直,或斜削,或作两叉形,有的还在射口透雕鸟兽形象,富于变化。推测是由玉戈演化而来。
璋为先秦“六瑞”之一,主要是作为礼器使用,朝聘﹑祭祀、兵革、丧葬皆用。《周礼·典瑞》:“璋邸射,以祀山川,以造赠宾客。”“牙璋以起军旅,治兵守。”《考工记》也有相似记载,“大璋亦如之,诸侯之嫁女”等。使用璋的形象资料见于时代更早的四川广汉三星堆祭祀坑中,2号坑出土有执璋铜人。铜人跪姿,双臂拱曲于胸前,双手共执一牙璋,似在拜祭,相同形象也见一璋的刻纹中。

图片

璋多为先秦之物,目前发现时代较早,并有确切地层根据的是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出土的玉牙璋,为二里头三期的遗物,绝对年代为夏代晚期或商代早期。它们均邸、射、齿牙具备,制作规整,长度都在50厘米左右,当是较成熟时期的作品,与之比较,陕西神木、山东临沂和海阳的相对原始,可能是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遗物。四川广汉三星堆祭祀坑出土者为商代晚期的遗物,虽仍以牙璋为主,但形制变化复杂,有的在璋身琢刻细密纹饰,如神人纹、璋形纹等,细若发丝。
西周、春秋时期,璋的数量明显减少,三门峡虢国墓地出土过。山西古交屯村东周墓、榆次猫儿岭战国墓出土过石璋,均作半圭形。汉代以后基本绝迹了。又过了千余年,到了宋元明清时期,再度出现璋,多为古代的仿拟品,虽然琢制精细,但全无神韵,具赏玩之物的特点。
图片
据《中国文物考古辞典》:
璋,玉器名。古代朝聘、祭祀、丧葬、发兵用以表示瑞信。如圭之一半,上端是一道斜边,下端平直。形制大小、厚薄、长短,因所事而异。有大璋、中璋、边璋、牙璋等区别。瑞信川大璋,通体施文。祭大山川用中璋,十分之七施纹。祭中山川用边璋,施一半纹。发兵引牙璋,首似刀而无刃。商代有石璋出土,战国时玉璋才盛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