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应元路地名好吉利 广州出状元是天意

 東泰山人 2023-02-15 发布于广东

再说六脉渠的第五脉,与广州出状元大有关系。《南海县志》载:“第五脉,自十八洞起,经小石街、药师庵,至青龙桥,东流至聚龙桥入铜关。此脉又受第四脉横渠水,自莲塘街经狮子桥,又经天平横街口。此渠身亦大,自此以东,为民房所跨,过太华坊(旧名'烂马房’),又为民房所跨,出状元桥至青龙桥,与第五脉合流至铜关,出老城外。又第五脉自发源所经黉桥、小石街、药师庵、青龙桥,其地因咸丰丁巳之役,烧毁房屋,其渠为瓦砾所堆塞。”

图片

下图 应元书院

上图 市二中学

图片

十八洞在越秀山菊坡书院(又称菊坡精舍)下。清代在越秀山上(今市二中范围内),有三大书院,从西向东排列是:学海堂、菊坡书院、应元书院。菊坡书院由岭南大儒陈澧担任院长,学生全部是来自粤秀、越华、羊城三书院的优等肄业生,培养过不少名重一时的学者,如文廷式、梁鼎芬、于式枚等。精舍规模虽不大,但名气很大,与学海堂几乎齐名。

清代广东出过三个状元,庄有恭、林召棠和梁耀枢。而梁耀枢就是由应元书院培养出来的。当时,以修浚六脉渠深得人心的布政使王凯泰,自称深谙风水之学,他认为广东山明水秀,灵气所钟,没道理只出庄有恭、林召棠两个状元,一定是城中学府的风水不好。他要在越秀山上选最好的风水位,开办一间应元书院,取“山川感应,多出状元”之意,并亲自为书院题联:“三台奎耀临南极,八座文星拱北辰”。

       书院刚落成,王凯泰就上应元宫求签,求了一支“柳汁染衣”的上上签,此签有“择善固执”之意,王凯泰大喜,预言明年广东必定会出状元。第二年刚好是会试之年,一下子出了九位进士,其中五人入了翰林。最令书院骄傲的是顺德人梁耀枢以进士廷对第一,成为广东清代继庄有恭、林召棠之后第三个状元。“应元”二字果然灵验。

图片

结果,第二年(同治十年,1871)顺德人梁耀枢真的以进士廷对第一,成为广东第三个状元。梁耀枢字斗南,与王凯泰撰写楹联中的“奎耀”与“北辰”暗合。更令人惊奇的是,讲堂旁边的仰山轩,有一副楹联:“岳峙层霄,海内星辰尊北斗;雷鸣昨夜,天公有意属南州。”更直接嵌入了“斗”、“南”二字。这是巧合,还是天意?一时传为“应元佳话”。

六脉渠第五脉,便起源于这块文教鼎盛之地。它的大致走向是从应元路起,经洪桥街、法政路,从越秀桥附近入东濠涌。洪桥是明代的贡院所在地,原名“黉桥”。“黉”的原意是指学校,如《后汉书》上所说:“农事既毕,乃令弟子群居,还就黉学。”明代的科举考试,先要经童试。童试出了“黉案”(即把合格的人名印成红色的花名册),才算过关。过关之后才有资格参加县、府、院三级考秀才。考上秀才以后,才能参加科考,科考成绩优等的就是“贡生”。通过了科考,才有资格参加乡试考举人。

 乡试的地点,就在省城贡院了。贡院的意思就是“贡诸生于乡而试之”。通过了乡试,才能到北京参加会试;会试通过了,就过最后一关——殿试,由皇帝亲自主考。殿试通过了就是进士,最优秀的前三名是状元、榜眼、探花。明、清时代科举考试的程序,大致如此。

图片

梁耀枢

梁耀枢手迹

图片

贡院前有一条黉桥,俗称“万里桥”,以前考生进贡院时,都是挎着考篮,从“兴贤”、“登俊”两座牌坊下走过,怀着“鲤鱼跃龙门”的梦想,踉踉跄跄,踏上黉桥,步入贡院。进去的时候大家表情相似,出来的时候就各不相同了。

明代李义壮尝记贡院的地理环境变迁:

图片

予广试士院,设在会城工资水平率,去粤秀山不数武而近,重门靘深,外界以石桥。石桥之南,东西号小石街,又南为大石街,虽稍宽广,然当大比之年,十郡士子来应试者,率由此入院,唱名之夕,前跋后疐,有识者病之。甲子夏五,监察御史青田陈公联芳来董试事,谓院后山象三台,院前面于墙,非唯道径湫隘,且无文明之气,乃率南海番禺两县撤而通之,直于观文街;其直如矢,横计四丈五尺有奇,陉六十八丈有奇。经术之中横以稍有沮洳,又创石桥跨之,而亭于其上,题曰“万里桥”。(《广东试院辟路记》)

图片

尚可喜攻占广州后,贡院做了军营,八旗兵利用六脉渠饲养军马,留下了一个“烂马房”的地名。平藩后,贡院已被八旗兵弄得千疮百孔,破烂不堪,只能借用光孝寺做试场。有人惋惜地说,明代贡院靠近越秀山正脉,其气最盛,所以明代岭南的人文亦最为鼎盛。不过,清代岭南的人文亦非常兴盛,并不输与明代。所以靠近越秀山正脉之说,不足为凭。

状元桥是李昴英出资修筑的,与黉桥相邻,人们也常会混淆。清代诗人吕石帆居住于状元桥侧,他的友人来访,也经常会走错路,摸到了黉桥上。黎简在《五百四峰草堂诗抄》中就说:“石帆近迁居状元桥,予与袁睫巢十月十五夜误寻于黉桥。”

昔日在洪桥街范围内走街串巷,还不时会有黉桂坊、丹桂里、天香街、扳桂里、步蟾坊这些名字,映入眼帘,让人不期然地想起“范进中举”的故事。如今有些街巷名尚存,有些则已湮没。无法考证,黉桥是不是跨在六脉渠上,但可以肯定的是,当年的六脉渠水,不知送走了多少读书人的登龙之梦。清代以后,贡院迁到今越秀南路,人们因为“黉”字难认,取其同音,改为“洪”字,便成了洪桥。

图片

曾就读于学海堂与菊坡精舍的清代名臣文廷式,其故居就在洪桥街丹桂里。文廷式是江西人,出生在广东潮州。光绪十六年(1890)科考,文廷式中一甲第二名进士(榜眼),与福山王懿荣、南通张謇、常熟曾之撰并称“四大公车”。任翰林院编修、侍读学士等职,深受光绪皇帝的器重,曾馆于珍妃堂兄家。但他在历史上留名,却不是因为官场上的步步高升,而是因支持变革维新被革职。

光绪二十一年(1895)春天,甲午战争中国战败,中日两国签订《马关条约》,割让台湾及辽东,赔款二万万两的消息,在全国触发了抗议的狂潮。在北京参加完会试的举人,以康有为为首,纷纷向朝廷上书,提出拒约、抗战、迁都三大主张。文式廷不仅全力支持,而且组织了强学会,创办《中外纪闻》,为维新变法摇旗呐喊。从此,知识分子问政,蔚然成风,各地的民间社团,纷纷涌现,成为公民意识萌发的第一道微芒。

主持《马关条约》谈判的李鸿章,最讨厌那些不用负具体责任,却又“遇事弹纠,放言高论,盛名鼎鼎”的人,文廷式自然是他讨厌的人之一。后来出面弹劾文廷式的御史,就是李鸿章的姻亲,他指责文廷式“遇事生风,广集同类,互相标榜,议论时政”。光绪二十二年(1896),文廷式被革职,永不叙用,并即行驱逐回籍,不许逗留。戊戌变法后,他因为与维新派过从甚密,被朝廷通缉,不得不逃亡日本。

文廷式一生起伏跌宕,郁郁不得志,他有一首《蝶恋花》词,既是写情,也是这种不尽低徊往复之感的真切流露:

图片

九十韶光如梦里。

寸寸关河,寸寸销魂地。

落日野田黄蝶起,

古槐丛荻摇深翠。

惆怅玉箫催别意。

蕙些兰骚,未是伤心事。

重叠泪痕缄锦字,

人生只有情难死。

图片

据罗香林先生在1950年代所记,“今小北父老,犹能道其旧居景况也。”但今天听说过文廷式这名字的人,恐怕也已经不多了。

在这一支六脉渠的附近,还发生过一件与文人有关的事情。民国时代,广州有一位学者叫徐绍棨,也是从学海堂肄业的,是赫赫有名的大藏书家和目录版本学家,曾经在广州、岭南、中山大学担任过讲席。知道他的人,无疑比知道文廷式的更少,但在广东、上海、北京、香港的各大图书馆,却还能找到大量由他整理过的古籍。

徐绍棨的藏书楼“南州书楼”就在小北路上,与六脉渠第五脉相距不远。当年他趁辛亥革命后,许多前清遗老家道中落,图书散失民间,便节衣缩食,广求旁搜,无论是经史著籍、诗文别集,还是刻本抄本,甚至稿本,都不放过,足足收藏了几十万册。真是“宁饥无食寒无衣,嗜古藏书亦一痴”。南州书楼共有两层,楼下用来收藏普通版本的图书,楼上用来收藏善本,左右二室用来收藏广东文献。

1946年秋,正是风高物燥的季节,书楼邻居忽然失火,只见烈焰冲天,四面通红,把徐绍棨吓得三魂不见了七魄,整晚守在书楼上,战栗不已,准备以身殉书。好在最后火被救熄,书楼安然无恙。但经此一吓,徐绍棨竟然吓出病来,不及旬日,便驾鹤归西了。爱书爱得像他这样痴迷的,也是少有。对他的生平,人们所知不多,但他写过不少记述岭南藏书家的诗,其中一首,简直就是写他自己:

图片

百年遗迹宝书楼,

明月长空一望收。

六艺品流精鉴别,

名山史笔足千秋。

状元桥已经消失,文廷式故居、南州书楼亦俱杳不可寻,百年岁月,回头何处,一片清凉天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