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基于气机谈气化在中医理法方药中的应用

 成中行 2023-02-15 发布于山西

基于气机谈气化在中医理法方药中的应用

杨梅 胥筱云 连博 孙莹

中医学认为, 气机是气的运动, 是对脏腑经络功能活动基本形式的概括, 这种基本形式可分为升、 降、 出、 入四种。 气化是通过气的运动而产生的各种变化, 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形式和本质所在。 可以说气化是气功能活动的内容, 而气机是气功能活动的形式, 气化的表现形式即是气机n1, 气化是气运动的结果。 气机与气化在人体生命运动中相伴相随。 因此, 在讨论气化时, 总离不开气的升降出入。

生命活动一开始即有气化, 气聚则成形, 气散则形消, 气化理论是中医的核心理论之一,纵观中医学理论体系, 从基础理论的阐释到临床各科的应用, 气化理论无不反映于方方面面并贯穿于始终, 今用气机升降出入原理从理、 法、 方、 药四个方面举例来阐释气化在中医理论和实践中的应用。

1. 理

1. 1生理方面

气化作用于身体各部位表现多种多样, 但气机不外乎升、 降、 出、 入这四种基本运动形式, 《素问・六微旨大论》 说: “故非出入, 则无以生长壮老已, 非升降, 则无以生长化收藏。是以升降出入, 无器不有。 ” 可见人体就是一个气升降出入的世界, 气是机体的原动力, 人体的一切活动全赖气的运转, 无处不依赖气化的作用。 如脏腑功能, 五脏藏精气而不泻主入,六腑化物而不藏主出。 心肺居上焦主降, 肾居下焦主升; 脾胃属中焦, 脾升胃降, 脾主升清,向人体转输精微物质, 胃摄取食物, 又有主入的一面; 肝具有升散之特性, 胆又兼有降泄精汁之功能; 小肠、 大肠和膀胱专司浊物的下泄主降; 三焦是通行元气, 运行水液的道路, 故升、 降、 出、 入皆备。 单从气化的角度看, 中医脏腑的生理功能不过是气化的外在表现形式,气机通过四种形式有机的配合和各自动态的平衡, 保证了气化的正常进行和人体各系统正常生理功能的发挥, 同时, 通过系统间的相互生化制约取得整体上的平衡。

1. 2病理方面

《素问・举痛论》 日: “百病生于气也” , 在气化过程中由于气化的太过与不及, 或是气机升降出入的异常就会导致机体的病变。 若气化太过机能便处于亢进、 兴奋的状态, 人体常表现为实证、 热证, 如肝火炽盛、 胃热炽盛, 等等; 气化不及, 人体机能常处于衰退、 抑制状态, 常表现为虚证、 寒证, 如肺气虚、 肾气虚, 等等。 气机升降出入的异常, 则机体气机失调, 其表现形式多样, 如气的局部停滞则为气滞, 气的上升太过或下降不及则为气逆, 气的下降太过或上升不及则为气陷, 气不能内守而脱失则为气脱, 气郁结于内而不能外达则为气郁、 气结、 气闭。 同时异常的气化反应在各脏腑, 病理表现各不相同, 肺气上逆则咳嗽、气喘; 脾气下陷则脘腹坠胀、 内脏下垂: 肝气滞则胸胁、 少腹胀痛, 情致抑郁、 善太息, 等等。 而且七情的变化也可导致气化的不利, 如怒则气上, 喜则气缓, 悲则气消, 恐则气下,寒则气收, 炅则气泄, 惊则气乱, 劳则气耗, 思则气结。 可见气机不畅, 气化失司是病变之纲领, 疾病的发生与发展变化, 既是气化异常的表现过程, 又是脏腑组织气机升降出入运动失调的反映。

2. 法

气机不畅和气化失常是导致疾病产生的主要原因之一, 因此, 调理气机, 恢复和维持气化的功能就成为了治病的原则。 《素问・至真要大论》 提出: “疏气令调, 则其道也。”《脾胃论》 也说: “若不达升降浮沉之理, 而一概施治, 其愈者幸也。 ” , 可见中医历代医家对气化作用十分重视, 常将调气放在治疗的重要位置, 诸多著名的治法, 用气化理论来阐释更得其要领。

2. 1提壶揭盖法

提壶揭盖法为朱丹溪首先提出, 在其医案中最早明确论述; “一人小便不通……此积痰在肺, 肺为上焦, 膀胱为下焦, 上焦闭则下焦塞。 如滴水之器必上窍通而后下窍之水出焉。以药大吐之, 病如失。 ” 揭盖即为开启气机, 肺为“华盖” , 为水之上源, 主通调水道, 在肺气闭阻, 肃降失职, 影响其他脏器气化失司的情况下, 可出现小便不利、 浮肿等症, 故治疗应先宣发肺气, 肺气得宣, 上焦之塞得开, 气机通畅, 下焦白开, 小便得利。 此法深谙气化之精髓, 意在调畅上、 下气机的升、 降, 以顺应气运动的规律。 因为, 人体阴阳二气的平衡全在气机的通畅与否, 一处不通势必影响他处之气的运动。 今上焦肺脏阻闭, 气不得降, 则下焦之气必不得升, 膀胱和肾气化受阻, 自然水液难以排除, 出现诸症, 此非揭盖不得治。

2. 2抑木扶土法

抑木扶土法是指通过平抑过旺之肝木、 扶助虚弱之脾土, 以治疗肝旺冲逆, 脾胃虚弱的方法, 适于肝木乘土之证。 此法与气化的联系也甚为密切, 木本克土, 肝主疏泄, 调理着中焦气机, 防止中土壅塞。 同时肝升发之势, 引导着脾气的升清。 正常情况下, 脾土只有得到肝木适当的资助和制约, 才能有效地发挥其升清、 运化作用。 然当肝木亢奋或抑郁, 抑或中焦土亏之时, 肝木均可乘其所胜, 祸及中土, 导致肝气壅滞不畅而亢奋, 不能提携脾气上升,脾不升则不健, 不健则不运, 不运则不化, 则腹胀、 泄泻诸症尽显, 这就是通常所说的木乘土。 抑木扶土法实为抑肝气扶脾气之大法, 当肝疏泄失职, 抑或脾气亏虚之时, 中医通过疏利肝之壅滞, 抑制其过亢之势, 同时, 提升脾气上升能力, 使之恢复到原来的平衡状态, 自病愈以。

然则法则众多, 如泻南补北法、 逆流挽舟法, 等等, 不能一一赘述, 在此为抛砖引玉,引起大家对中医气化理论在治法中的指导作用的理解。

3. 药

针对气化失常的性质和环节, 治病需要利用药物的四气五昧、 升降沉浮的特征, 来调阴阳、 通脏腑、 驱病邪以使气化恢复正常。 根据患者气机失常的四种基本形式, 运用中药四气的偏性, 因势利导地来调节人体气化的失常, 按中药对人体作用的不同趋向性大致把中药分成两类: 升浮类、 沉降类。

3. 1升浮类

升浮类药主要针对气机升之不及, 降之过盛, 或邪困机体不能外出之证, 作用趋势多主上升向外。 一般来说, 凡味属辛、 甘、 淡, 性属温、 热, 质地多为轻清的药物多为升浮药,且一些药物经酒制或姜炒之后亦具备此类属性。 这类药物分别具有疏散解表、 宣毒透疹、 解毒消疮、 宣肺止咳、 温里散寒、 暖肝散结、 温通经脉、 通痹散结、 行气开郁、 活血消瘾、 开窍醒神、 升阳举陷、 涌吐等作用晗。 。 如外感风寒则应选用麻黄、 桂枝等升浮药来疏散; 气虚下陷久泻脱肛, 则应选用黄芪、 升麻、 柴胡等升浮药来升阳举陷; 气滞不畅, 抑郁不舒, 则应选用香附、 郁金、 石菖蒲等升浮药来开郁解忧; 瘀血阻滞, 闭塞不通, 则应选用三七、 红花、 桃仁等升浮药来祛瘀通络……

3. 2沉降类

沉降类药主要针对降之不及, 升之太过之病证, 作用趋势多主下行向内。 一般来说, 凡味属酸、 苦、 成, 性属寒凉, 质地多重浊坚实, 多为沉降药, 且一些药物经醋炒、 盐炒炮制之后亦具备此类属性。 这类药物分别具有清热泻火、 泻下通便、 利水渗湿、 重镇安神、 平肝潜阳、 熄风止痉、 降逆平喘、 止呕、 止呃、 消积导滞、 固表止汗、 敛肺止咳、 涩肠止泻、 固崩止带、 涩精止遗、 收敛止血、 收湿敛疮等作用乜1。 如膀胱湿热下注小便不利, 则应选用车前子、 滑石等沉降药来泻热通淋; 气虚肌表不固而自汗, 则应选用麻黄根、 浮小麦等沉降药来敛汗固表; 积滞不通而大便秘结, 则应选用大黄、 芒硝等沉降药来疏导积滞; 肾虚不固而遗精、 带下清稀, 则应选用山茱萸、 桑螵蛸等沉降药来涩精止带……

对于单一性质的病证, 可单独应用升浮类药或沉降类药治止; 对于多种性质病邪兼杂而致的复杂病证, 为了更好的调整紊乱的脏腑功能, 一般多选择升浮类药和沉降类药并用的方法治之, 能全面调理气机的升降, 常取得良好的疗效。

4. 方

方从法出, 治法是组方的依据, 气化失常, 其治法自然是调气机, 和阴阳, 单独的药物往往只能解决点或线的问题, 只有通过合适的配伍组方才能达到全面的治疗效果。 古代诸多名方, 至今在临床应用中长效不衰, 用气化理论来解释之, 足见其精妙之处。 现举例如下:

4. 1痛泻要方

此方见于众多医家论著中, 均引自于刘草窗方, 主治土虚木乘之证, 此证实乃肝脾两脏气机升降失司所致, 盖土虚之时其气必虚, 中焦土衰, 升清提携力减, 时木气实, 疏泄不畅,克其所胜, 压制中土, 致肝脾不和。 中焦肝脾之气不得贯通, 势必上下两焦也因而受阻, 因此时仅为肝脾之气不畅, 所现也仅为肝脾失调涉及诸症, 治病必求于本, 此时必需要打通中焦之气阻, 提携下陷之脾气。 方中以白术健脾燥湿, 使中焦脾气和, 升发之气乃有源, 佐以陈皮助之, 则中焦脾气力强; 臣药白芍养血柔肝, 使压抑之肝气得以恢复, 正常发挥其疏泄功能; 使药防风散肝舒脾, 助肝脾之气平复, 且又兼升散上焦之功。 此四药同用主治肝脾异常之气化, 用之则中焦气利通达, 上下两焦本无不畅, 现中焦气顺, 三焦通路自怅然无阻,肝脾气化异常之痛泻自止, 甚为妙哉。

4. 2交泰丸

此方出自明代韩懋的《韩氏医通》 一书, 名见清代《四科简效方》 , 主治心火亢盛, 肾阳不足所致心肾不交之证, 此证亦与心肾气机的升降出入有莫大关系。 因气有余便是火, 心火为君火位于上, 心火盛则上焦之气盛; 肾火为相火, 肾火衰则下焦之气必衰, 现君火之气上而不下, 相火之气下而不上, 故水不能随阳升至于心, 生心中之火, 则诸症尽现, 此证实为心肾之气不能顺达之故。 此时治疗当顺达心肾之气, 使水火相交。 治心火必以苦寒, 方中黄连苦寒之品, 善清心经实火, 心火不独大于上, 则气贯于下沟通肾火; 下焦肾火衰, 方中肉桂补火助阳, 引火归原, 肾火盛则可引气向上连心火, 同时肾火蒸动肾水同气上行, 滋润心火, 使其不在独亢, 则上下水火既济。 此方用后三焦之道水火济, 气机顺, 心肾二脏的气化自归于正常, 诸症自除矣。

由此可见, 古代医家对气化认识以达到相当的高度, 能巧妙地运用药物的气化特性来调节人体气化的异常, 从而达到了立竿见影的疗效, 众多气化治法的方剂至今仍在普遍应用。

《素间・至真要大论》 日: “本乎天者, 天之气也, 本乎地者, 地之气也, 天地合气,六节分而万物化生矣。 ” 可见万物生于气化, 终于气化, 气化无处不在, 中医学更是强调气化是贯穿人生命始终的主线, 气化强则人强, 气化弱则人弱, 从生理到病理, 从理论到实践,都充分说明气化的重要性, 因此我们要重视气化, 理解气化, 运用气化, 进一步推动中医的发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