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在张译大鹏被夸的当下,我却想起不再出声的她

 阿凌与长庚 2023-02-16 发布于浙江

前些天,冯小刚的新剧《回响》发了预告。因为是个大女主剧,据说宋佳所饰演的角色复杂又拧巴,这让 Sir 想起了冯小刚一部 2016 年的作品。同样是一个大女主戏。但因为涉及种种原因,却又仿佛是上个时代的产物。更重要的是。自它诞生以来,就一直活在巨大的争议中。喜欢的,说这是冯小刚有史以来最好的作品。也有人反将一军,说它教坏大众,活该低分,迟早被禁。于是今天。Sir 想开启这桩尘封的悬案。看看一部 ' 争 ' 了七年的作品,到底是烂片不配,还是神作未醒——我不是潘金莲

话说前头。今天 Sir 不讲什么虚空中的舆论,聊电影,就只聊电影。剧情人物皆为虚构,如有雷同,纯属偶然。如果你不记得发生了什么。——故事很简单。为了生二胎,李雪莲(范冰冰 饰)跟前夫协商好了 ' 假离婚 ',结果前夫一拿到证,转头就跟别的女人结了婚。

假离婚变成了真离婚不说,男人还反咬一口。

说她婚前失贞,是不要脸的潘金莲。在民风保守的小县城。这样的荡妇羞辱对一个女人而言,无疑是晴天霹雳。你的名字叫李雪莲我怎么觉得你是潘金莲呢

于是故事就这样展开。李雪莲从始至终,只想做到两件事:一,证明当初离婚其实是假的;二,告诉大家,' 我不是潘金莲 '。
拿着手上正儿八经的离婚证。兜兜转转十多年,李雪莲不知告了多少次状。一言不合就上访不说。上访无果,就往更高层继续上访——为此甚至闯过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她只想证明自己当初的离婚是假的,以及,清白是真的。可结果呢?不仅一件事都没办成。这里里外外还把人都得罪光了,从法院到县委、市委、省委甚至北京。她费尽心思,却走上一条注定失败的路。到底为什么会这样?这也是冯小刚最大的争议所在。他用一个女人的前半生,向人们展示了父权社会横亘千年的官场现状。但除此之外更重要的是。这一场闹剧没有人是旁观者。你,我。皆在其中,皆是因果轮回。01氓!盲!忙!不知你是否还记得,对于这部电影,人们不喜欢的最大原因是什么。画幅?表演?不,其实是 ' 三观不正 '。就像一个代表性的评论是这么说的:完全是鼓励基层刁民按闹分配这种人就应该按照扰乱公共秩序拘留然后得出结论:这片子就应该禁掉。
那么问题来了。主角真的是无理取闹的法盲吗?冯小刚真的在鼓励按闹分配吗?我们一个一个说。先说主角。的确,李雪莲有苦说不出。不懂法的她,想为自己伸冤,怎么办?也只有拦轿告状,把事情闹大,求取青天大老爷的垂怜。在李雪莲的身上,我们能看到底层人民千百年来对权力尊崇的惯性。
但问题是,整部片子,李雪莲的 ' 法盲 ' 是最大的祸根吗?——结果显然没这么简单。因为她最大的动机,也是整个故事的开端,来自于对实质正义的追问,本身并没有错误。实质正义是什么?是她和前夫明明约好了假离婚骗取二胎名额,结果对方反水。是夫妻二人明明都有钻法律漏洞的责任,但是她成了那个被抛弃的人。换句话说。李雪莲心里有口气,她不是 ' 完美受害者 ',她想要的不是法律的结果,而是事实的昭然。- 你到底想怎么样嘛 - 证明这离婚是假的然后再跟这个畜生结回婚然后再离婚
但问题是,对于除她之外的所有人来说。这件事。第一是没必要,第二是没办法。前夫不会抛下现在的老婆和她对簿公堂,于他没有好处;法官只认离婚证真不真实,流程合不合法,这是他的职责所在。而其他被李雪莲层层状告的官员们。他们不会花费巨大精力为一个农妇打破常规——离婚证已经扯了,官司已经打了,相关部门已经作为了。如果真要实现她的诉求,这无异于有违程序正义。背后的代价。可能是对民事诉讼规则的一连串动摇,牵涉大批人员进来不说,如果开了先例,很难保证不会有后来者群起效仿 ……而对现代社会而言,只有在个例上坚持程序正义,才是对整个国家的实质正义。
怎么办?她只有坚持着千百年来 ' 实质正义 ' 信条,头也不回地继续上访下去。但问题是。李雪莲的确是个个案,但法盲李雪莲是个特例吗?甚至于,冯小刚是借此在鼓励 ' 闹 ' 吗?这一次,sir 却从 ' 法盲 ' 的 máng 字上看到了另外两种意思。其一,是氓。现代的意思是流氓。同样,也像原著中官员们看见李雪莲,便脱口而出的那个词,' 刁民 '。
而如果你们还记得那句诗经。氓,在古代。指的是平民,也是 ' 氓之蚩蚩 ' 所讲述的,女性婚姻的不幸。一个不懂法的农妇遇到婚变。便想让父母官,管管自己的家务事。而从平民到刁民的转变,便是在不懂法的前提下,一个横冲直撞的底层人,所注定拥有的结局。其二,是忙。基层官员们总是很 ' 忙 ',忙得懒得理会李雪莲。最讽刺的一个情节。全片唯一向她建议走法律渠道的人,却是在醉酒的状态下,忙着离开,于是借着酒劲骂她法盲,推了她一把。但这让情绪上头的李雪莲,如何听得进去?于是唯一正确的路,也在冥冥中被堵死。对法律的盲目,直接变成了无视。- 如果说你不服从法院判决的话你可以去市中院 继续上诉啊 - 那如果王公道贪赃枉法了呢?- 那你应该去检察院啊检察院会对他立案侦查
- 你们怎么四处推脱呢?- 不跟你交代清楚了吗?你法盲啊你!- 你们天天这么喝醉能不把案子判错吗?
是的。电影并非是在鼓励 ' 闹 '。李雪莲是法盲没错,但这只是整件事的导火索,却并非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因为只要你纵观全局,就会发现没有谁是真正地按照法规办事。大家都想用最小代价的办法,解决最大的难题。就像海报上的那个细节。前夫在当鸵鸟,把头埋进土里,他是整件事的始作俑者,却从未想过负责;

法官在普法,可普法对象是母鸡和它的鸡崽子们,他只负责遵循流程,至于受众反映如何,事不关己;

前任县长为了躲避李雪莲这个麻烦,反被撤职,正如他只顾着捡芝麻,却对身边的西瓜视而不见;

而现任县长在晴天打伞。总搞形式主义的他,提心吊胆,只是害怕鸟屎滴在自己头上 …… 所有人。但凡其中有任何一环负起责任,事情都不会发展成最终的样子。而他们也在某种意义上,采取了对事实的选择性忽略,越过程序走捷径,将自己困在障眼法里。他们,也是某种意义上的 ' 法盲 '。

02治!质!彘!那么问题来了。如果李雪莲从头到尾要求的都是 ' 实质正义 ',基层官员们一直在坚持的都是程序正义,双方几乎是很难找到一个平衡点的。所以电影呼唤的是一定程度上的人治?就像很多人说的那样,归根结底,还是青天大老爷模式?恰恰相反。电影所说的,恰是人治取代法治的弊端。还记得最后李雪莲的事情是怎么解决的吗?意外。李雪莲的前夫意外身亡,她上访了十年的冤案就这么再无下文,她不再告状了,也毋虚告状了。然而面对这突发的 ' 惊喜 ',省长却并无喜色。他只对着下面的人,若有所思地说道:事情是以不解决而解决的不是我们努力的结而是靠一场意外事故划上了句号这些天我一直在思考在李雪莲事情上各级政府我们是真想帮助李雪莲还是想保住自己的帽子?
答案并没有在风中飘。如果我们把 ' 各级政府 ' 当作一个整体的权力系统来看的话,李雪莲的出现毫无疑问地是打破了这个权力系统一直以来的惯性,造成了话语体系的失语,从而使得他们手足无措。可以说,是溃不成军。是的。从一开始,所有人对李雪莲的态度,早就明明白白呈现在观众面前。除了最开始的法官是走法律程序。剩下的人们——有的为了留任,有的为了升职,有的为了顾全大局,有的为了蝇头小利 …… 他们遇事的第一反应都是:' 这会不会为我带来麻烦?'' 如果会为我带来麻烦,是不是要先撇清责任?'所有人的工作重心只为了让上级满意。所有人的工作目标,全是对上,而不是对下负责。于是从法官到院长,从院长到县长,再到市长、秘书长、省长 …… 他们打着为人民服务的旗号,却只盯着自己的那顶乌纱帽。就像市长的办公楼里贴着的字画。不是孺子牛,也不是父母官。而是不知哪个部下送来,一句表忠心般的 ' 肝胆相照 '。
恶性循环的结果。便是人与人,都难以独善其身。人治,让所有人,成了人质。你们平时都嫌官小事情出现了 不还是推到我的头上吗平时坐坐也就算了后天储省长要来市里检查指导精神文明建设节骨眼上先把她弄走
下台就下台吧正好我不想当了您不想干 万一市长想干呢再说我还想干呢
而六年前。在电影刚上映的时候。许多人除了骂李雪莲一句法盲之外,还有一种更大的声音渐响——那就是其实大家都没错。只不过是秀才遇上兵,有理说不清罢了。官员们的确遵守了程序正义,李雪莲也蒙冤成为潘金莲,所有人都因为自己的立场、身份、境遇而具有不同的思维定势。但是造成这一局面的根因呢?你或许可以说,想要保住饭碗的官员们也好,想要申冤的李雪莲也罢,似乎大家都有无辜的一面。因为体制的弊端,不是靠一个人就能扭转,也不是靠一个人就能造成的。可问题是。即便有人意识到了毛病出在哪里,却也并没有做出改变,甚至连最简单的尝试都没有。这当然是一种对徒劳的自知。但在 Sir 看来,却更像某种对新事物下意识的躲避,对现状的认命与逐流。纵观全片。只有两个人在整场闹剧中拥有自己的自由意志。一个是李雪莲,她是底层,是那条不受驯的鲶鱼。而另一个呢?是首长。是整个庞大系统中唯一没有名字的人,也是唯一不需要标榜、美化自己的人。规则于他们而言。前者是没概念,而后者,是没必要。于是在这两人之间,官场与体制形成一个巨大的菱形,在庞大而中庸的过渡中,泥沙俱下。而官员们。他们唯一的共性,是做一颗系统里各司其职的螺丝钉。你可以说他们是无辜的。面对突发情况,他们也的确无能为力,只有按照一直以来的潜规则办事。但这样的后果并不只是墨守成规,而是本末倒置。就像那个电影中的片段。警察为了堵住进京上访的李雪莲,在各路口设关卡,拦车搜人。好不容易搜到了。李雪莲佯称自己没带身份证,说自己来北京看病。但警察不依不饶,没有身份证,非得把她拉下车去,扔在大街上。
事情的转机是什么呢?是旁边坐着的老大爷看不下去。他问警察:她要是你亲姐你也这么不管她的死活吗
警察愣了。过了两秒,才说道:要不这么着我们一会派车给她送到附近镇里去看病
好像还有点人性?但你看这个细节:第一,本应该为民服务的公务员,却因为上面的命令,将领导意志排在了人民需求之前,要赶病重的李雪莲下车;第二则是。警察的松口,看似是对李雪莲的照顾。可你再仔细看。他动摇的契机,是为了应对老大爷的不满。而老人家。外套之下,是一件颜色分明的军装。大爷您先别生气啊我负不起这责任请您理解
好吧,原先以为的一点人情味儿,也随着这一幕的转变,瞬间烟消云散。因为当人治取代了法治。最终的结果,是向下管理,程序越过人性,也是向上负责,关系大过一切。——所有人都变成了一枚冰冷的齿轮,再触碰不到一点弹性和温情。权欲阉割人性。人民不成人形。而人质,也最终,沦为人彘。03忍!仁!人!但问题是,电影说的仅仅是官场吗?21 世纪的《官场现形记》?那你可能真的会错了意。别忘了电影的主角,李雪莲,以及片名叫《我不是潘金莲》。潘金莲是谁?一种固有的,耻辱的符号。代表的是男权社会对女性的最大污名。也正像电影中。面对官场一群群面目模糊的男人们,李雪莲的苦衷于他们而言,显得那么轻描淡写。他们不明白她的愤怒,也不理解。
所以李雪莲所做的,是以一种在男性主导的社会,看起来蛮不讲理的姿态,对这个制度的挑战。潘金莲是个骂名没错。但相比较于这个骂名,整部电影中的李雪莲却并没有纠结于男女大防的那点事,她色诱屠户、色诱老乡,自己不认那张离婚证,却上了别人的床。甚至想让人谋杀前夫。我行我素。
她要的,是平反自己的污名吗?是,但也不是。因为李雪莲要的是当年的真相,是自己被背叛的洗冤,是咽不下的那口气。是不是潘金莲这件事对她没那么重要。但不被凭空污蔑,不被荡妇羞辱。这,对她很重要。相比较其他女人,李雪莲不是个善茬儿。因为她不会 ' 忍 '。而当时的世道是怎样的呢?如果你们还记得那一个细节。在法院领导给老院长办酒宴的那天,面对老院长和夫人金婚大喜,一个后生借着酒劲问了个问题:您看您啊 跟阿姨 五十年啊风风雨雨啊不离不弃给我们年轻人传授传授到底有什么秘诀
老院长打了个哈哈。说道:没什么秘诀说到底就一个字忍
听到这里,院长夫人忍不住了。一巴掌拍上桌子:不对四个字一忍再忍
这段戏在原著中并没有出现,为电影原创。而出于某种目的。导演冯小刚,还安排了一个琵琶女坐在这对老夫妇身边,弹奏起一首幽怨的《皂罗袍》。这支昆曲,讲的是杜丽娘心中的忧郁与黯然。好似在说。这觥筹交错间五十年的金婚,似乎也并没有像众人口中那般,和谐、美满。
这就是当时的常态。一个忍字。讲出了人们广泛的处世之道,也反衬出了李雪莲所谓的 ' 不忍 ',有多么的特立独行,别具一格。因为那个年代,似乎人人都是这么过日子,你不这样,便成了另类。那么重点来了。到底是谁把李雪莲逼成了潘金莲的?这在原著中描写得再清晰不过:李雪莲将孩子托付给自己的故交,一个被男人家暴的农妇。面对自己被千夫所指,李雪莲问那个女人,是不是和别人一样,觉得自己是瞎折腾。可那个女人只是摇摇头。她说:

' 这就是咱俩的区别,我遇事能忍,你不能忍。'

说着捋开自己的袖子。

' 看,这是让老臧打的。

忍也是一辈子,不忍也是一辈子,我虽然怕事,但我佩服遇事不怕事的人。

李雪莲,你比我强多了。'

面对她这句话,李雪莲哭了,她抱住她,说:

' 孟兰芝,有你这句话,我死了都值得。'

这是 ' 刺头 ' 一般的李雪莲。在整个故事中,所流露出为数不多的温柔。因为终于有人懂她。终于有人明白她如此这般的意义。——并不是为了证明自己不是潘金莲,而是不想让人用一个污名脏了自己。这样可以反抗的权利,可以拒绝污名的权力,可以不忍的权利,比什么都来得重要。她的努力,只是为了让自己拥有基本的,人的体面。就像《七武士》中那句台词。农民为什么会这样?因为如果他们不这样,又能怎样?

说到这里,你可能会产生些许疑惑。为什么这样一部有态度的电影,豆瓣评分仅有 6.7,而且很多人对此不以为意?Sir 觉得,或许我们可以从结尾的那个片段看出些端倪。李雪莲想去果园上吊,却被果农拦下,要求她去别的地方自尽,坐收渔利:你要真想死去前面是老曹承包的他和我是对头
李雪莲没有去。她只是看着对面果园的方向,阳光下,眼里似有泪水闪动。
什么意思?因为在那一刻,李雪莲忽然意识到了,这个世界,人人都是利己主义者。所谓真相,和别人的官场之路,甚至和果园收成相比,都无足轻重。是的。向来以大众为风向标的冯小刚,这一刻并没有选择所谓的大团圆结局。他选择了悲观的绝望。选择了背对观众。这在一个流量导向的二流社会里,显得是那么格格不入,以及珍贵。而结果呢?当年,我们异口同声地说电影没有戳中心脏,说隔靴挠痒。现在,我们却惊呼起这部电影 ' 当年居然能上映 '。七年的时间的确可短可长。短在于冯小刚这期间只匆匆拍了两部电影,便远离电影的江湖了。而长呢。环境的变化,让人仿若经历了一整个时代。自诩聪明人的冯小刚。或许也不会想到如此的结局。就像电影的结尾,李雪莲背对镜头,看向远方。那隧道尽头。那洞的外面。不知,又是一个怎样的世界。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编辑助理:穿 Prada 的南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