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文章
发文工具
撰写
网文摘手
文档
视频
思维导图
随笔
相册
原创同步助手
其他工具
图片转文字
文件清理
AI助手
留言交流
第364条
下利清谷,不可攻表,汗出必胀满。
金·成无己《注解伤寒论》
【注】
此详上条不先救里而发其表,以明太阴、少阴同病之证也。下利清谷,太阴寒邪已传少阴,即有身痛不可攻表。若误攻其表,即使汗出,太阳表解而太阴寒凝,必胀满矣。
里气大虚,不能藏精而为阳之守,幸表阳之尚存,得以卫外而为固,攻之更虚其表。汗生于谷,汗出阳亡,藏寒而生满病也。
寒性下利属于阳虚,阳虚就不能发汗。阳虚而里寒,阳气不能腐熟水谷,所以下利清谷。这时候即使有表病不解,也不可攻表发汗。如果攻表,汗一出,不但下利清谷不除,而且腹部就要胀满了。
第91条有过类似表述,伤寒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救里宜四逆汤;救表宜桂枝汤。张仲景说了要急当救里,吃了四逆汤以后,清便自调了,然后再急当救表,救里宜四逆汤,救表宜桂枝汤。两条联系起来看,这一条如果攻表,想给他发汗,会出现什么样的问题?汗出必胀满,这就补第91条所不足的地方。
里头有虚寒证的时候,你得先温里,如果再有表证,才能攻表,这是一个定法。
王付【释疑解惑】
怎样理解“下利清谷,不可攻表,汗出必胀满”?
答:㈠张仲景既论“下利清谷”,又论“不可攻表”,重点强调病是表里兼证,以里证为主,治当先里。㈡辨识“下利清谷”的病变证机是阳气虚弱,不能温煦于下,清气下陷。㈢辨识“汗出必胀满”的临床意义有二,一是辨治太阳病必须辨清病变证型,根据病变证型而选用治疗方药,否则不仅没有治疗效果,反而还会加重病情;二是辨治表里兼证,即使以表证为主,确立治法最好能兼顾于里,防止因治表而引起病证发生变化。㈢辨识腹“胀满”的病变证机是阴寒内盛,浊气壅滞不通。
来自: rainsman > 《注解伤寒论》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伤寒论》“无大热”证辨析
伤寒论》“无大热”证辨析 《伤寒论》“无大热”证辨析 宋子云 (山东省乳山市中医院,山东 乳山 264500) 摘要:“...
阳明病谨慎用下法的情况
患伤寒病呕吐剧烈的,说明已经从太阳病转属少阳病,虽有阳明证,也不外乎二阳并病,而不能使用泻下法攻里。少阳阳明病还是经常有呕吐的...
1.3, 恶寒的鉴别
1.3, 恶寒的鉴别。一般来说,表证恶寒多伴发热,且其恶寒得暖不减,需汗出邪达,恶寒方罢;半表半里证之恶寒,有体作有时的特征;里证恶寒多不伴发热,得暖则减,以阳虚为多见。"恶寒,不见风亦恶寒,...
夜读伤寒-48
夜读伤寒-48《伤寒杂病论》――第四十八条。原文:二阳并病,太阳初得病时,发其汗,汗先出不彻,因转属阳明,续自微汗出,不恶寒;若发汗不彻,不足言,阳气怫郁不得越,当汗不汗,其人躁烦,不知痛处...
倪海厦讲伤寒论 辨阳明病脉证并治法(3)
应与承气汤一升,汤入腹中转矢气者,小承气汤吃到肚子里面以后,肚子里面转成矢气,开始放屁了,就是对证了,这时候再给他小承气汤,若不转矢气,勿更与之,如果吃了小承气汤,没有放屁,就不要再给了,等一下再看...
伤寒论各方应用
34太阳病,证属桂枝汤证,本当用汗法,医生却反而用下法,导致腹泻不止,脉象急促、短促的,是表证尚未解除的表现,如果出现气喘、汗出等内热证的,用葛根黄芩黄连汤主治。62发汗以后,出现身体疼痛、...
《伤寒论》学习笔记23
桂枝汤适应证的六种类型,宜桂枝汤
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第十七(下)
这个合病不是这样,它是同时发作的,一点没虚,而且他脉也硬实,所以在太阴病有这么一段「太阴病,脉浮者,可发汗,宜桂枝汤」,其实不是真正的太阴病,也就是表里并病,但是他脉浮,脉浮而没有力量,...
刘渡舟伤寒论讲稿(62)搜狗网页
如果就是出现这样一种症状,没有目中不了了,睛不和,光是一个大便难、身微热,这就是很轻微的阳明病里实证,用不着用大承气汤了,用小承气汤、调胃承气汤就可以了。所以麻黄汤、桂枝汤、大青龙汤的发...
微信扫码,在手机上查看选中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