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伤寒论 第364条诸家解说

 rainsman 2023-02-16 发布于湖南

太空游客 独秀经方 2022-09-01 11:17 发表于安徽

第364条

下利清谷,不可攻表,汗出必胀满。



金·成无己《注解伤寒论》


下利者,脾胃虚也。胃为津液之主,发汗亡津液,则胃气愈虚,必胀满。

清·吴谦《医宗金鉴》

此详上条不先救里而发其表,以明太阴、少阴同病之证也。下利清谷,太阴寒邪已传少阴,即有身痛不可攻表。若误攻其表,即使汗出,太阳表解而太阴寒凝,必胀满矣。


清·柯琴《伤寒来苏集》

里气大虚,不能藏精而为阳之守,幸表阳之尚存,得以卫外而为固,攻之更虚其表。汗生于谷,汗出阳亡,藏寒而生满病也。


清·黄元御《伤寒悬解》

脉沉已当温里,不可发表,若见下利清谷之证,则脏病益显,不可攻表。汗出亡阳,必生胀满。

清·曹颖甫《伤寒发微》

下利清谷之证,前于阳明、少阴篇中两见,而皆为四逆汤证,温之尚恐不及,岂有攻表之理。按此条当为太阴篇错简,盖太阳寒水不能不作汗,下并太阴寒湿,冲激肠胃,始有下利清谷之变。少阴为寒水之藏,寒水泛滥,迸入肠胃,故不惟病情与太阳同,即治法亦同。此证表热里寒,前于阳明、少阴二篇,已举其例,则此证亦当为表热里寒。本太阳证而内陷太阴,表证仍在,故有不可攻表之诫,编纂者误列厥阴耳。胀满原属太阴寒证,下利清谷,中阳已不可支,更误发其汗,致一线微阳外散,阴寒乃独据中宫。譬犹瓮中贮水遇寒成冰,瓮且因之暴裂,若经误治而成此变证,要惟有大剂回阳,尚当于什佰之中,挽救一二。独怪近世庸工,遇此恶候,谬称肝郁,日服金铃子散,以至于不救,是真不知死活者也。

刘渡舟《刘渡舟伤寒论讲稿》

这一条论述阳虚里寒证,不可攻表发汗。

寒性下利属于阳虚,阳虚就不能发汗。阳虚而里寒,阳气不能腐熟水谷,所以下利清谷。这时候即使有表病不解,也不可攻表发汗。如果攻表,汗一出,不但下利清谷不除,而且腹部就要胀满了。

第91条有过类似表述,伤寒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救里宜四逆汤;救表宜桂枝汤。张仲景说了要急当救里,吃了四逆汤以后,清便自调了,然后再急当救表,救里宜四逆汤,救表宜桂枝汤。两条联系起来看,这一条如果攻表,想给他发汗,会出现什么样的问题?汗出必胀满,这就补第91条所不足的地方。


胡希恕《胡希恕讲伤寒论》
下利,如果他清谷,这个清谷就是便谷,古人这个如厕叫做清,清是个动词,就是大便。所便的是什么呢?完谷不化叫清谷。那么这说明胃不但有寒而且虚,他不能消谷,就是胃不能消化水谷,所以下来的东西都完谷不化,这说明是虚寒呐。那么虽然有表证,也不可攻表,如果攻表,汗出,使胃里头的津液更伤,那么胃虚了,下焦的水饮就往上冲逆造成胀满。

里头有虚寒证的时候,你得先温里,如果再有表证,才能攻表,这是一个定法。

王付【释疑解惑】  

怎样理解“下利清谷,不可攻表,汗出必胀满”?

答:㈠张仲景既论“下利清谷”,又论“不可攻表”,重点强调病是表里兼证,以里证为主,治当先里。㈡辨识“下利清谷”的病变证机是阳气虚弱,不能温煦于下,清气下陷。㈢辨识“汗出必胀满”的临床意义有二,一是辨治太阳病必须辨清病变证型,根据病变证型而选用治疗方药,否则不仅没有治疗效果,反而还会加重病情;二是辨治表里兼证,即使以表证为主,确立治法最好能兼顾于里,防止因治表而引起病证发生变化。㈢辨识腹“胀满”的病变证机是阴寒内盛,浊气壅滞不通。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