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人体的疾病中没有几个病像发热这样一旦发作便是全身性的。中医不论六经辨证,还是甘温除大热,或者温病学派...

 经方人生 2023-02-16 发布于四川

          致力于儿童体质全面恢复

    过敏性鼻炎诊治中心

图片

人体的疾病中没有几个病像发热这样一旦发作便是全身性的。

一旦发作,考验的就是人体的自我调节能力。从中医角度看病因,一则于邪气有关,或六淫或瘟疫。一则于自身内在有关,内伤发热,长期低热。若本身体质差,像这次瘟疫感染中有基础病的患者,面对高热发病的过程还是很凶险的。即便是长期低热也令其逐渐耗损精气,还谈什么长寿。

为此,人类在与这个世界同时进步的时候,时刻都面对着可能发热的侵袭。所以才铸就了从仲师的六经辨证,到提出“甘温除大热”理法的内伤发热的祖师爷李杲,再到温病各大名医根据临床做出的理法总结,都足以看出发热问题是需要人类一直以来都要共同面对的疾病。

为什么高热几天就能退下去,低热总是要持续很久?

先纠正一个观点。并非所有高热都能几天退下,但大部分高热确实1-2天的用药,在辨证论治都能退下。并非所有低热都持续很久,但大部分低热如果得不到辨证论治,必然会持续很久。

以主任在这次瘟疫感染后的就诊记录看。凡瘟疫高热者,中药治疗基本1-2天内退热,合理的用药,避免了后期遗留问题。低热反复人员,在中医接手后基本在一周左右彻底平稳。人体复杂,此概率仅从过往经验总结,不代表每个人都能这样。

高热考验的是一个大夫“截断扭转”的决断力,低热考验的体质的平稳度。

我们更重要的是在发热的机理上多做做功课,实际上我可以不说什么了,因为《伤寒论》、《脾胃论》、温病各流派的书中早已有充足的理法和方药了。但很多朋友对中医也是一知半解,没有时间,也没有这个文言文的阅读能力,真的拿起一本书来可能读半天不知道什么意思。为此,我做一些简单的陈述,说一说中医怎么看待发热的。

这次瘟疫感染来看,群众还是很有智慧的,在医药短缺的前提下,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只是处理的方式和时机会有耽搁。比如高热了用一个方,都已经变证了还在用一个方法。好在,此阶段瘟疫邪气并不是当初的那个层次,大概率只要自身体质平时尚可,用些方法都能及时降低了发热带来的次生风险。

一般的高热,比如着凉引起的,我们叫做六淫邪气侵犯。属于很常见的发热。每个人每年可能都会至少感冒1-2次,这种如果恶寒起,逐渐高热,按照发汗的方法治疗,汗出则愈。

温病高热,就是呼吸道传染这个类型的,先从口鼻侵犯,咽喉痛,高热重,可以恶寒恶风,但比较轻微。辛凉解表,也是一二剂便能退热。

所以这种类型高热完全不必担心,实在身边没中药,吃点西药的退热药也能消退。多喝温水,补充水分即可。

像这次瘟疫发热,我们甭管它是瘟疫还是什么其它病,中医看这个最擅长,过去的非典,现在的新冠,辨证论治显神功。所以,当时有中医总结出寒湿疫是这次感染的主要病机时,大多数人用了伤寒方效果都非常好。

就是一群输液的,滥用苦寒药的遗留问题较多。这脑袋被洗的真是透透的了。文化侵犯就是这样无声无息的把一个好好地中国人,给洗脑成了只认西医那一套的,实在可惜了。后期接诊的恢复期患者中,有一部分遗留问题的患者,都在当时经输液治疗过。同期的其他人,体质都差不多的,早就痊愈了,而这些输液的反反复复遗留诸多问题,想起找中医看看来了。

中医用药一定是遵于理法之上,不要见啥就用啥,这叫对症,不叫辨证。

辨证一定是跟随所了解的症状,脑海中有人体的生理结构图,开的方子,既能保证体质好,又能治病。

比如一个人腿脚差,腰痛,就用上了杜仲,川断一类。这个思路不错,但有效果吗。不一定。因为不辨证,不知道导致这个症状的原因是什么,或者即便分析了没找到根本,照旧无效。所以,学中医一定先学理法,而不是抄方子。

像这次瘟疫发热这个病,大概率是寒湿疫,但如果不是呢。所以,还得辨证。尤其得分阶段。这次治疗我都是将退热的部分单独分开的,会特别嘱咐患者,如果高热了用哪一包,没有高热如何用药。因为当时接诊人数实在太多,又处在缺药的时间段,当时连快递都病倒了,全靠跑腿送药。所以,代煎的只能按照防治结合的思路。效果也很显著。很多患者要求,主任多开点吧,我们怕以后再厉害,您那边排不上了。当时我还是很有信心的,基本在看完后,微信上都留下一句,放心吧,最快3天,顶多一周问题就没了。实际上,2天之内都退热了,后面的都是以调整气化,防治结合了。很好,至少这批患者,过去一个半月了,没有遗留任何的问题。就是喝完几天或一周的药痊愈了。

这就是归功于辨证为前提的治疗方法。分了阶段,分了病情。后来我了解到一些患者,就是看诊恢复期遗留问题的人员,基本都是一个方子喝起来,也没辨证,就是对应了一下症状。尤其那个公布的方子,我就不说哪个了,显然不能作为长期使用。辨证对了效如桴鼓,如果紧靠对症比对使用,大概率也是有些其它问题的。

后面面对的以低热患者较多。我多强调跟感染没关系了,属于内上发热阶段了。但不代表一点外邪没有。是有的,这一点不论仲师还是温病都强调过。比如汗后仍然可汗的思路,前面问题没解决,你就是发病一个月,只要还有表证仍然可以用汗法。因为余邪未清,而很多人,尤其爱好者,比较刻板,不知道这个变化。以为低热久了,就得补了,实际不对的。还是得辨证。人体的体温是尽可能自我恒定的,比你认为的聪明智慧的多了。

这次发热可以看出,人们面对发热类疾病的惊慌高于其它任何疾病带来的困惑。

后来低热的,辨证后,该用汗法的还得用汗法,该用清热的就得清热,甚至养阴清热,不只是一个甘温除大热这一出。记住,只要你理论够丰富,就一定要做符合临床的辨证,千万别想象着治病。

复感的现象又不是没有,后来遇到了十几个这样的患者。所以低热还是尽量的缩短发热的频率,逐渐改善体质为主。究竟如何用药,一定要相信大夫的经验。不要指手画脚的,更不要自作聪明。每个大夫都希望自己的患者快速痊愈,但这一切都基于用药和体质的变化。只要在低热阶段,把能想到的都思考到,再根据这个患者的体质用药,便是一条治愈低热,防治结合的理法。

止观 明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