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漫话旧京~这算事业编还是公务员?

 俗文化研究院 2023-02-17 发布于河北
打更,更读经音,学名叫击柝,是一种传统的计时习俗。过去,文学作品中的谯楼更鼓,其实就是报更的设施。
在一些大的城市,一般都设有钟鼓楼,每到夜晚,按时报更。
当然,报更的除了钟鼓楼,还有更夫,他们走街串巷,通宵达旦的,也算是和老百姓的生活密切相关的人。
过去老北京打更的人,都是二人一组,一个敲木绑(学名叫柝),另一个击锣。
更夫都是负责街道里弄安全的警务当局雇佣的,算是当时的市政工人,当时的市政工人除了更夫,还有一种泼街的,这个我们后文再说。
那么打更从什么时间开始呢?从晚上八点开始,按十二个时辰来说,也就是戍时,这就算定更了,也就是一更了。以后,每过一个时辰就是一更,平常我们常说的三更天,也就是子夜十二点左右,确实也是应该睡觉了。那么五更天就是四点到六点的寅时,那时候,天就快亮了。京韵大鼓唱的《丑末寅初》,说的就是四更五更交界的时候。
那么打更的人怎么通知老百姓时间呢?他在一更天,梆子敲两次,锣敲一次,为一次报时;二更天,梆子还是敲两次,锣也是敲两次,为一次报时;从三更起,梆子就只敲一次,锣声随着更次,几更就敲几次,为一次报时,但是春秋冬三个季节,天亮的比较晚,因此上在六点钟左右,还要增加一次亮梆子,就是不敲锣,只是快速连续的敲梆子,因此,也叫乱梆子,大概就是叫人们起床吧。
这就是打更,也就是五更的界定,你清楚了吗?
泼街的
泼街的是怎么回事呢?就是在清朝甚至民国初年的时候,北京的马路,正中间是行车走马的路(就是现在的快车道),要比两旁的行人道高出一两丈。路虽然高,可也是一层一层沙砾泥土铺上去的。北京天气干旱,雨泽稀少,因此北京的马路暴土扬长的“晴天三尺土,有雨一街泥。”话虽近谑,可也是实情。
这就需要有人时不时的在大街上泼泼水,避免尘土飞扬,这人就是泼街的。
泼街的熟能生巧,一勺子水泼出,水又细密又均匀。
泼街的主要工作就是泼街,两人一组,一只两人合力才拎得动的双耳大木桶,一把藤条编的长把大木勺,工作分上下手,当然持勺泼水的上手工钱挣得多点儿。
因为泼水的上手也需要技术,也要讲技巧,既要泼得远,更要泼得匀,人家泼二十桶水,把这条街泼得又湿又匀称,如果生手来泼,挑了二十五桶还是东一摊西一块的,那辛苦还不是自己白饶上。
据说当年慈禧皇太后每到盛夏,必定要移驾颐和园,美其名曰歇伏,一直要到金秋十月,才能起驾还宫。
这一来一去,都要由内务府派工黄土垫道、净水泼街,必须做到土不扬尘的程度。因为慈禧太后随驾的皇亲国戚,王公大臣太多,要是靴帽袍褂上尽是灰尘,御前失仪,泼这条街的人,那可就吃不了兜着走啦。
好了,打更的,泼街的都给您说明白了,就一件事我没搞明白,这打更的,泼街的是不是也算公务员?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