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子曰:“德不孤,必有邻。”

 虚空济 2023-02-17 发布于山东

《里仁篇第四》㉔-㉕

㉔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㉕子曰:“德不孤,必有邻。”

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我们先讲欲,就是想要做到,君子欲讷于言,讷是谨慎,迟钝的样子。君子想要达到说话,谨慎,迟钝的样子,而敏于行,但做事情却是周密的,快速的。

这个时候我们来看看欲字,通常我们提到欲字,都在讲欲望,想要穿得更好,想要吃得更好,想要拥有更多的财富,想要有更好的工作,想要有更好的车子,可是这里的欲却很有意思。

这是君子之欲,君子想要达到的,是说话谨慎的样子,而做事情是周密的,迅速的,所以君子之所求,和小人之所求,完全不同。不懂得修身之前,我们的所求都是向外求,都是求外在的财富名利。

而懂得修身以后,君子都是向内求,想要达到的都是讷于言,敏于行,君子之求,都是用来提升自己的内在。讷于言,敏于行,一直是儒家文化的主体思想,也是一直用来要求君子的,也是一直用来提升自己内在的。

我们学习过,多闻阙疑,慎言其余,上一讲,我们有讲过,古者言之不出,不轻易讲话的,这里又开始讲到,讷于言,敏于行,都在讲谨言慎行的重要性。一个人如果口才很好,去彰显自己的时候,一定会招人反感。

比如说我们去看看,我们生活和工作当中,这样的人非常多。比如说有的父母就是一边做事情,一边唠叨,一边做着家务,一边不停地说着自己有多辛苦。你看看,这个时候是不是出力不讨好的。

我们再去看看,有的企业当中也是如此,有的人可能口才很好,也确实很努力地在做事情,可是他一边做事情,一边在彰显自己,事情虽然做了,可是嘴上也一直在邀功,一直在说自己做了多少事情。看看这样的人,是不是让人反感呢,尤其是嘴里不停地讲着,抱怨的人,不停地以口才来压制他人的人,有的人口才好,就是这样的。

朋友之间的相处,总想从话语上处处占上风,这个时候别人说又说不过他,就会招来对方的反感,在家庭当中也是一样的,我们在做着事情的同时,又不停地嘴上讲,反而我们做事情的很多功劳,对方记不得,却只记得我们的那些唠叨,我们那些抱怨,我们嘴里,所产生的那些过失。

所以在一个企业当中,更是如此。我们要懂得少说话,多做事情,我们这个时候再来看这六个字,讷于言,敏于行,如果我们自己做事情,是非常周密的,非常迅速的,嘴上却没有讲太多的话,从不邀功,别人就会觉得意外,惊喜和舒服。

在一个企业当中,同样也有这样的人,我做事情做得很多,可是我嘴上从来不邀功,这个时候领导和同事,反而看在眼里,觉得这是一个优秀的人。

我们在一个家庭当中,也是一样的。有的母亲任劳任怨,或者父亲任劳任怨,为家庭付出了很多,做了很多事情,可是又从来不去邀功,不会讲太多,不会去表达,这个时候我们反而是赞叹,喜欢,尊敬我们的父亲,尊敬我们的母亲。

我们再去看看身边的朋友,是不是如此,有的人很热心,总是从行为上去帮助别人,可是自己又从来不邀功,也不会在言语上占上风。你看看我们从内心,是不是喜欢这样人的。

我们学习首先是为了提升自己,同时也是为了看清楚,身边的每一个人。当有这样的人,可以说他是内在有仁德的,他是有君子之风范的,我们可以亲近这样的人,但是我们这句话,不要理解的有偏差。

我们再来补充一句,我们看看孔夫子告诉我们,讷于言,敏于行,可是又在不停地子曰,又讲了很多话,所以这个时候,我们要懂得口才的用处,其一师者,做老师的人,你是必须要口才好的,其二在某些专业领域,你是要口才好的,比如说辩论,比如说做演讲等等这些事情。

这个时候,我们再来注意一个词,刚才提到的师者,首先师者并非指的是一种职业,而是一种行为,所以如果作为师者的时候,讲话的立场是不同的,这里的师者,不只有老师。比如说生活当中,我们有没有做师者的时候,比如说同事不会,一个什么专业的技能而我会,这个时候我们就是师者。

注意,当我们有师者,这个行为的时候,我们讲的话,会不会招人讨厌,不会因为你内心是有仁德的,你是为了教会他,而非彰显自己。这是内心有仁和没有仁的区别,这个时候你讲的话,一定是不招人烦的。

比如说我们在教别人,一个什么事情的时候,内心有仁的时候,你是在为他人着想,为他人听得清楚,听得明白,改变自己的时候,你在做一个师者的行为的时候,一定是不招人反感的。

这个时候我们再来说,讷于言的言,言语分很多种,有的言语是抱怨的,是负能量的,是彰显自己的,是压制别人的,是给自己表功的,是伤害他人的,这个也是言语。

可是一个内心有仁德的君子之风,做为师的行为、言语,是帮助他人的,鼓励他人的,赞美他人的,说话都在考虑是否能对方有益,说的都是正能量的话,都是导人向善的话,同样是言,却有着本质上的区别,核心的根本就是内在,有仁还是没有仁。

当一个内在有仁德的人,是不会轻易讲话的,只有在对方有需求的时候才讲,对方没有需求的时候,不会讲,所以一者是为了彰显自己,二者是为了我讲的话,是不是对他人有益的,都是在恰当的时机才讲话,并且讲话也是讷于言的。

所以越是内心有仁德的人,越不会轻易讲话,讲的话都是考虑是否对他人有益,所以我们要懂得讷于言而敏于行,做事情一定要快速周密,让他人放心,可以通过我们做的事情和行为,帮助更多的人,讲话要小心谨慎,以免无意之中伤害他人,这恰恰是内在仁之体现。

子曰:德不孤,必有邻。这句话是我们经常听到的,孤是孤立的意思,邻是有人亲近的意思。德不孤,必有邻,一个人如果是有仁德的,一定会有志同道合的人来亲近,为什么呢?因为一个有仁德的人,一定会去帮助他人,做对他人有益的事情,这个时候一定是不孤独的,会有人愿意来亲近我们。

这是一个回应的原理,比如说我们不停地在帮助他人,不停地去仁爱他人,这个时候必有回应。同样,我们如果做的都是伤害他人的事情,做的都是欺负他人的事情,同样也会有回应的,一定会有人来欺负我们,一定我们自己会被人孤立。

我们来举个例子,在一个企业当中,甚至比如说,有的学生在自己的宿舍当中,在同学当中,有的人会被孤立,为何会被孤立?实则是因为内在没有仁德,因为你从来没有去帮助过他人,因为你从来没有想着去利益他人,你怎么会不被孤立。

所以看看被孤立的人,是不是都是性格颇为古怪,或者不去表达自己,更不愿意主动地去帮助他人,所以才被孤立的。所以如果我们在生活当中,我们在朋友之间,在一个企业中,如果被孤立了,不是抱怨,不是抱怨他人为什么不理我,不是抱怨社会的不公平。

要懂得看看自己,看看我们自己的行为,是否帮助过他人,是否要懂得调整自己,如果你不去帮助他人,别人为何要与你亲近呢?所以看看经常行善的人,就会有人愿意亲近,热心的人愿意帮助他人的人,就会有人来亲近。

我们再讲,第二种理解方式,把德这个字拿出来。德不孤,必有邻,德他是不孤独的,同样不光是德,仁也不孤独,义也不孤独,爱也不孤独,善也不孤独,反之,恶也不孤独,恨也不孤独。

如果我们自己是有德的,你会发现,就会有德之人看到,和我们产生共鸣。所以什么样的人,就会吸引什么样的人,我们称为同气相感,同义相亲,如果我们是一个有仁德的人,和我们在一起的人,就会被我们激发出来仁德之心,如果我们是一个善良之人,和我们在一起的人,就会被我们激发出来善良之心。

如果我们做的事情,总是有害他人的,总是损害他人的,这个时候同样也是同气相感的,别人同样也会以伤害的方式来回馈,来回应我们。

所以我们体会,在我们的人生当中,如果你在爱着一个人的时候,你会发现,实则他也是爱你的,你对一个人好的时候,你也可以感受到,他对你也是好的。同样,你恨着一个人的时候,他也会恨着你,你讨厌一个人的时候,他也在讨厌你,你看一个人,不顺眼,不舒服的时候,他看你也是不顺眼和不舒服的。

所以当我们出去什么,就会回来什么,如果我们的内在是有仁的,内在有德,内在有义,内在有善,内在有道,我们在出来道、德、义、善的时候,回来的同样也是道、德、义和善,如果我们出去的都是恨,是抱怨,是恶,是不良的行为,同样的回来的,也是这些不良的行为。

我们自己散发出来,什么样的磁场,散发出什么样的气场,就会激发接触我们的每一个人,我们散发的是德,激发对方的德。

这个时候,我们再来看德不孤,必有邻,如果我们自己是有德行的,我们做的事情是有德行的,我们的内在是有仁德的,一定会有人来亲近于我们,绝不会被孤立。如果被孤立的时候,我们要懂得反求诸己,看看是不是我们自己的行为,是没有仁德的,是没有帮助过,没有利益过他人的,所以我们自己才会被孤立。

同样我们如果理解了这句话,也要懂得,如何去教育我们自己的孩子,如果我们的孩子性格是孤僻的,如果我们看到自己的孩子,总是被孤立的。这个时候,我们要懂得去引导孩子,让他的内心有仁,内心有爱,外在的行为要有德,要有德行,去帮助他人,帮助身边的人,甚至我们大人要带着自己的孩子,去做帮助他人的事情。

这个时候,当别人表达感激之情,表达感谢的时候,孩子的心会进来温暖,会进来阳光,如此,才能不让他的性格变得孤僻,所以德这个字非常重要。我们从小就要培养,孩子内心的仁德,外在的德行,否则这个孩子,将来会变得越来越孤僻。

所以我们想要让自己的孩子,变得更优秀,我们真的要学习《论语》的,如果我们不懂得《论语》当中,所教给我们的道理,我们不懂得怎么去引导孩子,只是不停地学习外在的方法,他内在没有仁德之心,没有利他之行,他怎么才能变得阳光呢,将来他怎么才能收获更多的善良,收获更多的仁爱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