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重现古器精魂:雍乾仿哥釉瓷!

 RK588 2023-02-18 发布于美国

宋代哥窑在后世备受人们青睐,元明清仿制者颇多,且各有风格,被称为仿哥窑或哥釉,明代永乐、宣德、成化时仿制已具有一定水平;
赵宋以降,文人士大夫皆以哥窑为文房清供之逸品,尤其晚明收藏嗜古之风盛行。
清朝烧制瓷器时,不仅爱创新,还特别喜欢仿制。不仅是仿前代的器物造型,也仿前代各窑口研制出的独特釉色。

图片

清代 仿哥纸追瓶,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民国古陶瓷鉴定家孙瀛洲先生称赞哥窑瓷器:“光泽像人脸上的微汗,润泽如酥”。哥窑器表面的开片纹路自然不做作,与莹润的釉色形成较大,想必烧造哥窑的匠人十分欣赏“物哀之美”。

图片

宋代哥窑青釉投壶

哥窑瓷是一种以釉面开片为主要特征的瓷器,里外披釉,均匀光洁,晶莹滋润,不仅扣之瓷音清亮,而且造型挺拔大方,轮廓亦柔和流畅。
属于青瓷系的哥窑器,以釉色取胜。胎有灰色,黑褐色,黄褐色,釉呈米色或淡灰青色,纹片交错,有“金丝铁线”、“蟹爪纹”等种类。
哥窑器口、足皆呈黑色,俗称“紫口铁足”。形制与官、汝窑器大致相似。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宋哥窑青釉鱼耳炉-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关于哥窑的产地,明代就有两种不同观点,一说为龙泉,一说为杭州。
刊行于1561年的《浙江通志》记载处州(即龙泉)相传有章生一、章生二两兄弟,造青器,兄所造即为“哥窑”。
略晚一些的郎瑛《七修续稿》说得更清楚,言章生一所烧哥窑器的特点是青釉,铁足,带“百圾破”开片。

图片

图片

南宋 哥窑灰青釉葵口盘,故宫博物院藏

图片

图片

图片

南宋官窑鱼耳炉英国大维德基金会

有人认为,龙泉即是哥窑的产地。
实际上,龙泉大窑、金村所产黑胎开片青瓷与杭州郊坛下官窑器并无区别,应该说,大窑是杭州官窑的一个分支,而并非今日所见传世哥窑的产地。
刊刻于1591年的高濂《遵生八笺》认为哥窑的产地在杭州凤凰山下,只是目前没有证据能确认这一点。

图片

图片

宋哥窑八方碗-北京故宫

明清时期曾有大量哥窑的仿制品,因此哥釉器的鉴定有一些困难。
明代仿哥窑的活动早在永乐十一年(1413)就已经开始了,近来我在明代内府编撰的《皇明纪略》中找到了有关记载:“仁宗监国问谕德士奇曰,哥窑器可复陶否?士奇恐启玩好心,答云,此窑之变,不可陶。他日以问赞善王汝玉,汝玉曰,殿下陶之则立成,何不可之有。仁宗善,命陶之,果成。”
根据明代宫廷记录,1413年四月,永乐皇帝去了北京巡视,南方则由太子管理。

明、清两代仿哥窑(釉)瓷器,一般着重仿釉色和开片装饰,造型既有簋式炉、贯耳瓶、八方杯、葵花式洗等仿哥窑产品者,也有当时流行的各种式样,如笔山、水丞、象棋等文房用品,以及花觚、葫芦瓶、杏圆瓶、琮式瓶等陈设器。

图片


根据上海博物馆藏有两件成化仿哥窑盘,可以看出景德镇仿哥窑器具有以下两个特点:
其一是白胎,与传世哥窑的黑胎不同;
其二是因为白胎,不可能产生真正的“紫口铁足”现象,而是在器物口沿和底足涂上一层酱褐色以冒充“紫口铁足”。

图片

宋 哥窑葵花盘 上海博物馆藏

图片

宋 哥窑圆口盘 上海博物馆藏

最开始,哥窑进入人们的视野,是以清宫旧藏真品的身份。因此这些哥窑器被学术界称为“传世哥窑”。
传世哥窑的特点也较为明确:
均为赭黑色胎,灰青釉较多,也有米黄色釉,开片为一色或“金丝铁线”。
可惜的是,这些瓷器均无纪年材料。

图片

宋代哥窑青釉海棠式花盆,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目前景德镇地区明代的仿哥釉器从民官和官窑都有仿制烧造,其产品在造型上与传世宋元哥窑器似乎没有受其影响,但胎釉却具有哥窑灰胎和哥釉 “隐纹如鱼子” 细纹片的特征。
当时工匠仿哥窑应该只是仿其大意,并没有严格按哥窑的样式刻意模仿,也许这也是当时明代人眼中的哥釉瓷吧!

图片

明永乐仿哥窑碗

明代仿哥窑(釉)瓷器,以宣德、成化时期最具代表,除个别形神兼备不署刻的仿器外,一般均署青花楷体本朝年款。
从景德镇御窑遗址出土的宣德朝仿哥窑(釉)瓷器看,除了模仿哥窑瓷器的釉色和开片特征外,修胎规整,胎质略显酥松,胎色发黄,釉色灰青,釉面开有大小不等的片纹。
釉面虽泛宣德瓷器典型的橘皮纹,但与传世哥窑瓷器釉面特有的润泽如酥质感不同。亦模仿哥窑瓷器胎体特征,即故意在胎料在加入氧化铁含量较高的紫金土,致使胎体呈深灰色。

图片

图片

明宣德仿哥釉菊瓣碗,高7.3厘米,口径18.7厘米,足径6.9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明成化仿哥釉八方高足杯

图片

明代 哥釉梅瓶,桂林博物馆藏.webp


清代御窑厂于康熙朝开始仿哥窑,雍正、乾隆时期的仿品最多,品质也最好。
清代雍正、乾隆时期御窑厂生产的仿哥窑器,其开片和釉色都非常精致,堪称完美,不难想象瓷工在这上面倾注了多少心血,故而能达到如此高的艺术水平。
当时仿古之佳器,彰显了清宫廷钟情于哥窑的文人性情。其样式端庄敦实,古朴典雅,釉汁厚润古朴,开片自然,完美再现了乾隆盛世优雅的仿古情怀和高超的仿古技能。

图片


雍正帝对宋器推崇备至,其中对摹制官窑瓷器尤为重视,但其摹制宋器的理念是好古而不泥古。
雍正一朝虽然只有短短的13年,但它的制瓷成就却在清代官窑历史达到了一个鼎盛期。其哥窑(釉)是雍正官窑的最大成就之一,因以宫廷收藏的哥窑瓷器作为样本进行仿制,致使仿品在造型、釉色等方面与原物基本一致。
既有标准的大、小纹片相结合的所谓“金丝铁线”,也有单纯的细小纹片或大纹片,色泽以深、浅灰青为多,部分有紫口铁足,而器形较仿官和仿汝为多。
雍正朝御窑单色釉瓷器许多器形均来源于上述的“汉之铜壶、太古尊、罍或官、哥大瓶”,并成功地再现了历史上曾有的经典釉色品种。

图片

图片

清雍正 仿哥釉塑贴三羊瓶,高27厘米,口径7.3厘米,足径9.8厘米

清代雍正仿制的哥釉釉质厚润,釉面不仅有宋哥釉那种油腻酥光似的皱纹,而且满布片纹,粗纹色黑,细纹色黄,犹如“金丝铁线”。釉色分为灰、灰褐、灰白、灰黄、黄色、粉青等。
黑色的胎质反映在口、足部,亦有“紫口铁足”的特点。
明清景德镇窑场出现较多的仿传世哥釉瓷,以清代雍正朝最好。
唐英《陶成纪事碑》有“仿铁骨哥釉,为模仿宋哥釉之特色”。
《景德镇陶录》也有:“哥窑,镇无专念者,惟碎器户兼造,遂充称哥窑户”的记载。
诚如唐英所言「仿旧须宗雅则」,不是一味贴近原物为佳,而是取其最精华最高雅之处而临摹,更重视气韵神髓之相似。
当时为了追求最佳的仿古效果,曾不惜下发内府收藏的宋官窑古物让御窑厂对照临摹。

图片

图片

清雍正 仿哥釉青瓷长颈瓶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由于盘口长颈瓶被认为是来自于对西亚玻璃瓶的摹放,因此看成雍正官窑以异质材器形和古代瓷釉所重新组合而成的仿古创新之作。

图片

图片

清雍正 仿哥釉倭角瓶,高17.5公分 口径5.7公分 底径8.8公分,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文雅精细”四字可做雍正对各类工艺品的审美标准。
其审美标准形成的缘由,当源于雍正皇帝强调以佛治心、以道治身、以儒治世的三教同源态度。
审美格调的超凡脱俗,直接决定了雍正一朝仿古摹古之器,在深得古器之形神之余,更增添了其所独有的艺术诠释与艺术风格,重现古器精魂的同时,呈现出雍正朝与众不同的新风貌。

图片

清雍正 仿哥釉贯耳瓶,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图片

清 · 雍正 仿哥釉瓜棱胆式甁 ,故宫博物院藏

图片

清 雍正雍正款仿哥釉贯耳穿带扁方壶 故宫博物院藏

到了乾隆期间,由于他酷爱各种工艺的艺术品,求精、求巧、求奇,在制瓷业上也达到了空前的高水平,工艺达到了一个高峰,而在审美中大多透着富贵气!
乾隆皇帝自幼深受胤祯的熏陶,追求风雅,正因为父子二人均有此雅好,所以至少在乾隆十二年以前御窑仿古单色釉瓷器与雍正时期的风格是一脉相承,清雅而别致,与后来的繁缛奢丽之气绝不相同。此前十二年是为乾隆一朝单色釉烧制之黄金时期,精品迭出,独揽风光,成为弘历最宠爱的品类。

图片

清乾隆 哥釉贯耳扁瓶,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早在乾隆二年(1737年),乾隆皇帝就下令在淮安关的盈余里 “每年存留银二万两” ,用作景德镇御窑厂的各项经费支出。
乾隆四年又下令:“于九江关盈余内每年动支一万两,如不敷用,再行奏请添支。” 再次增加御窑厂的经费。

清代乾隆时期景德镇御窑厂仿传世哥窑瓷器既见仿古,又有创新。主要有两类器物:
第一类为临摹之作,胎釉与造型完全以旧器为标准,仿品在造型和釉面开片及口足特征上,力求达到与哥窑瓷器相同的效果;

图片

清·乾隆 仿哥釉盘,高3.6CM 口径20CM 足径11.8CM,故宫博物院收藏

第二类是化裁式,胎釉保持一致,造型依旧器而有所增减,保留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如此件鼓式罐造型即为本朝流行式样,但所施釉为仿哥窑瓷器釉,釉面开有颇似哥窑瓷器的灰黑色纹片,只是釉面过于光亮,带有明显的时代特征。 

图片

图片

清 · 乾隆 仿哥釉鼓式罐,故宫博物院藏

在《清高宗御制诗集》中乾隆皇帝对历代陶瓷赞咏诗共一百九十九首,其中赞咏哥窑为二十首。诗文之中流露出其对哥窑独特之珍爱。

如《咏哥窑周素尊》“古质天然朴不华” (《御制诗四集》卷之五十),《咏哥窑葵花碗》“哥窑百圾破,铁足独称珍。”(《御制诗四集》卷之四十二)。

图片

清·乾隆 仿哥釉双陆瓶,高7CM  口边长3.8CM 足边长9.7CM,故宫博物院收藏

仿古哥釉备受弘历喜爱,我们翻开乾隆朝内务府造办处活记档,尤其在乾隆早年,每一次仿烧前代瓷器名品的名单中,哥釉一项数量不少,例如:
“乾隆三年六月二十五日:七品首领萨木哈,催总白世秀来说太监高玉交:……哥釉收小八方双管瓶一件,哥釉四喜瓶一件,哥釉太极纸槌瓶一件,哥釉放大天盘口大汉尊一件,哥釉六方双管尊一件,哥釉莲座蒜头瓶一件,哥釉葵瓣笔洗一件,哥窑腰元罐一件,传旨:交与烧造磁器处唐英,……俱照样烧造送来。烧造完时再将交出原磁器缴回,仍交磁器库。此磁器内有大器皿应画样带去其小磁器皿俱各带。钦此。”(见于《造办处各作成做活计清档·江西烧造磁器处》)
又如乾隆十年(1745)《乾隆记事录》中有如此记载:“二月初七日:旨令唐英按渣斗木样烧造哥窑瓷瓶一件,仿旧做不要款,如仿得旧更好。”
可见乾隆皇帝对哥釉瓷器仿古的重视,而且他当时的许多仿古之作在道光十五年《清宫陈设档》均见记载,并可与今天所见之实物一一对应。

图片

清 · 乾隆 仿哥釉壁瓶,故宫博物院藏

图片

 清 · 乾隆  仿哥釉楸叶式洗,故宫博物院藏

图片

清 · 乾隆 仿哥釉灵芝式花盆 ,故宫博物院藏

唐英在雍正十三年《陶成纪事碑记》中对当时宫廷仿制哥釉的情况有清楚的记述——“仿铁骨哥釉,有米色、粉青二种,俱仿内发旧器色泽。
”由于按照清宫旧藏的哥窑实物来临摹仿烧,自然品格不同,达到“仿古暗合,与之无二”之程度。

入乾隆朝以后唐英榷陶仿制哥釉的水平仍然保持原有的水准,神韵一如前朝,正是当时仿古之极致。其釉汁滋润古朴,色泽为“粉青”,端庄典雅,静穆而高贵。圈足露胎饰黑褐色,仿铁足之效果。

图片

 清 · 乾隆 仿哥葵花式三足洗, 故宫博物院藏

图片

清 · 乾隆 仿哥釉葫芦瓶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图片

 清 · 乾隆 仿哥釉杯,故宫博物院藏

从明宣德开始,一些地方窑口受哥窑瓷器影响,也结合当地实际烧造出颇具地方特色的开片釉产品,如江苏宜兴窑、广东石湾窑、福建漳州窑等。宜兴窑特色是采用宜兴特有的陶泥制胎,清代到民国一直延续烧制。

图片

图片

明宜兴窑仿哥釉饕餮纹双耳四足鼎 高18.3厘米,口径15.3×11.7厘米,足径4.3厘米

图片

清代宜兴窑仿哥釉三足洗,高11.7厘米,口径19.8_17.9厘米。清宫旧藏

宋瓷一色纯净不事雕琢之美,乃是陶瓷史上的一段永不落幕的传奇,深为后世仰慕追寻。
雍乾两朝摹古宋瓷方面成就显赫,其取法宋哥,古雅隽美,色古而宝光内蕴,质朴而莹润凝厚,金丝铁线各具其神,深得宋人雅韵,魅力非凡。
其式样与宋器一脉相承,再融入清宫的精巧元素和吉祥寓意,于古拙中见精巧,品格超群,于穆穆之中透出对宋人雅器之无限钦慕。也是文雅、素净、脱俗美学精髓的延续。


收藏研究所:专注于探索古物,致力于将古代艺术与当代生活美学的融合与研究。

图文来源:网络,配图:雅萃小编,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图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