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伏枥老骥|“情人节″里拜恩师

 古稀童趣 2023-02-19 发布于安徽

“情人节″里拜恩师

文/伏枥老骥

歌曲:绿叶对根的情意

2月14日是西方的″情人节″。这一天虽春寒料峭,但却艳阳高照,天气晴和,一扫近半个月的阴雨绵绵雾霾重重,使人心情顿时开朗而阳光起来。

年轻人正忙着送花约会、结伴郊游,我们——原芜湖师专物理系77级的七位同学胡芜生、钱佑新、孙宏辉、吴建民、王德宏、水心亮和周永海,正从马市、当涂、芜城三处向着一个目的地会聚,那就是我们的恩师马临坡老师居住的芜湖市某小区。

尽管全班同学均已过花甲或古稀,但看望耄耋高龄的马老师,却是我们一直以来的最大愿望。由于三年疫情刚过,很多同学家中有事走不开,最终只召集到上述七位同学,已是十分不易。特别是副班长胡芜生,对集体事务历来十分热心,一听说要去看望马老师,在半个小时之内就把在芜的钱、水两位同学召集,迅速赶到指定地点;马市的孙宏辉同学,冒着清晨的严寒,一大早就起身,开车将马市和当涂两地的几位同学带上,直奔芜湖。

联想到我们是1977级学生,77级物理班共有同学77人,今天去看望老师的是7位代表,7人中年龄最大是77岁,7这个数字在这里是不是显得特别奇妙?

著名演员胡歌陪恩师过情人节

今天是″情人节″,有的读者可能要奇怪,怎么选这个日子去拜师?其实这种顾虑大可不必。″情人″不一定非狭隘地定义为男女恋人,如果广义地拓展一下——″有感情的人们″亦未尝不可。我们耳熟能详的爱情、亲情、师生情、同学情、战友情,甚或同事情、老乡情等等,不都可以纳入″情人″这一广义的范畴内吗?

其实,最根本的原因是——春寒多有雨,乍然艳阳高照,正当其时,看望恩师,时不我待矣!

我们这一级的学生与老师之间的情谊特别深厚。现在的孩子从幼儿园开始,直到大学甚至研究生毕业,接触时间最长的是各级学校的老师,而且是连续的从未间断。而77级入学的学生,极大多数是下放知青,文革十余年,脱离了学校,生疏了老师,在文化荒漠中傍偟了那么久,猛然再见到知识的传习者、解惑的引路人——老师,那种发自内心深处的对老师的尊敬与热爱,决不是现在的孩子所能体会到的。

77级学生在迎新,左三是老班长张承庆

(孙宏辉供稿)

马老师是教无线电的专业课教师,77年时刚四十,正当年富力強之际,从文革的羁绊之中解脱出来,正是大展身手的绝好时光,面对着这生龙活虎奋力拼杀考进来的第一届学生,好不喜欢好不振奋,恨不能将自己平生所学尽其所有全部传授给这些弟子,为当时百废待兴急需人才的祖国尽快培养出一批生力军。其他的老师如谢善新、邹桐年、姜志诚、姚开勋等莫不如此。同学们常聊起马老师的《无线电》教得出神入化,邹老师的《普通物理》教得妙趣横生,姚老师教的《光学》光芒四射,姜老师教的《电工》灵巧实用。而系主任谢善新老师则事事处处用他对学生无微不至的关心在打动着我们。

上大课

那个年代是真正的师风正学风盛,师生一条心,要把因十年文化浩劫失去的时间夺回来。每一位老师教学都十分认真,上课时的教学语言都字斟句酌,言简意赅;下面学生都是瞪大了眼睛,竖起了耳朵,生怕漏掉一个公式一句结论。

考试

晚饭后,尽管晚自习的钟声还未响起,教室和自修室内就已经坐满了学生,偌大的空间寂静无比,只听到钢笔在纸上书写时的沙沙声,谁要轻咳一下,都会引来无数咤异的目光。实验室里更是灯火通明,仪器运行的轻微嗡鸣,讨论数据的低言悄语,示波器上闪烁的萤光,伴着室外稻田里的阵阵蛙呜,和谐地融合成一幕探索科学奥秘的田园牧歌。(当时师专校园无围墙,教学楼旁就是生产队的农田)

我年轻时特别喜爱无线电,进校前曾自己组装过半导体收音机和电子管黑白电视机。那台电视机屏幕只有9吋,只能收看黑白影像,但在当时全县政府机关拥有电视机不足五台的县城,已经声名鹊起。可惜的是这台机器性能不稳定,图像经常抖动。考进了师专,听说马老师是教无线电的,那可算是找到“救星″了!于是我将电视机带到学校,经老师允许,放到实验室里进行调试,因为那儿有示波器、频谱仪等专门仪器呀。调呀弄呀,图像基本稳定了,但还是不理想。于是我象调皮的孩子那样粘上了马老师,一有问题就把他向实验室拖。记得有一次,他刚回到家,马师母将一碗刚下好的面递到他手上,我又去″求救″了。马老师二话没说,放下热气腾腾的面碗,跟着我就向实验室跑。

亲爱的读者,您觉得今天还有这样的老师、这样的师生情吗?

马老师教书特别认真,备课笔记书写得工整规范,堪比现在的打印文档;教学用语干净利落,从不拖泥带水;一手漂亮的粉板字,上课时从左上角开始,下课时在右下角结束,整整一黑板,犹如现在的教学PPT。这种良好的教风、高超的教技,深刻地影响着我们,在我们毕业后的教学生涯中不断地闪光,并再传承给我们下一代的学生。

马老师不仅教学堪称楷模,为人也十分低调谦逊。对待学生他从不以师长自居,总是以大哥哥的姿态与我们这些老三届学生和睦相处。在我们班的微信群中,他总是以″校友″的身份与我们聊天,因为他是芜湖师专第一届(1959级)毕业留校的,这种谦和的态度一直持续到四十多年后的今天,使得我们对老师除了尊敬以外,更多了一份类似兄弟情谊般的亲近。

马老师对学生的感情是真挚的,尤其对我们77级更是深沉的。这次我们虽然只去了七位同学,他事前就详细询问有关情况,并安排他的儿女做好细致的接待准备。特别令人感动的是,已经高龄86岁的他还自己动手,在家里的电脑上制作了一个《欢迎77级物理班同学》的Flash视频,用来欢迎我们。

细心的胡芜生同学特别注意到视频下方落款标的是”59级77级部分同学聚会“,马老师竟以“59级同学”的身份来欢迎我们,再一次显示出他的谦逊,也充分展示了他对我们这一届学生特别的眷爱。

马老师这种坚持自学、不断追求新知、虽高龄犹不辍的顽强精神,深深地鼓舞着我们这些当年的学生。在这种精神感召下,很多同学事业有成。有在美国某大学任教的终身教授,有十数位中学校长,有许多位教学名师,有享受省级特殊津贴的专家,也有转行成为其他行业的翘楚或成功的企业家......直至今天,虽然全班同学均过了退休年龄,许多人还是退而不休,仅这次去看望的七人中,便有三、四人还在发挥余热,继续奋战在教学、教育管理与医疗科研第一线。连班上年龄最小的女生陈珑,虽已接近古稀,仍以教学名师的身份被广东某校特聘,前往改革开放的䇿源地继续她的"传道授业解惑"。用她自己的话说,就是"喜欢教书",也许这种敬业精神已经溶入我们的血脉之中,成为一种生活的需要了。这不能不说是来自于恩师们的精神传承,应该就是“不忘初心”的文化自信、教育自信的具体体现吧。

视频:马老师制作的Flash动画

2023.02.14

2023.02.18完稿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