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小柴胡汤用法:寒热交替、妇人经水适断……

 昵称65820384 2023-02-19 发布于河南

感受风寒五六日,受风邪影响,心烦想呕(呕吐后症状会减轻),或胸中烦闷但不呕吐,或口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动,小便不利,或不口渴,身有微热,或咳嗽,用小柴胡汤。

小柴胡汤

柴胡:味苦,性微寒。入肝、胆经。和解表里,疏肝升阳。

黄芩:味苦,性寒。入心、肺、胆、大肠经。泻实火,除湿热,止血,安胎。

人参:味甘,性温。归脾、肺经。大补元气,复脉固脱,补脾益肺,生津,安神。

炙甘草:味甘,性平。入心、脾、肺、胃经。补脾和胃,益气复脉,调和诸药。

半夏:味辛,性温。入脾、胃、肺经。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

生姜:味辛,性温。入肺、胃、脾经。散寒解表、降逆止呕、化痰止咳。

大枣(掰开):味甘,性温。入脾、胃经。补脾胃,益气血,安心神,调营卫,和药性。

胸中烦但不呕:去半夏、人参,加栝蒌实(瓜蒌仁)。

口渴:去半夏,加人参,栝蒌根(天花粉)。

腹中痛:去黄芩,加芍药。

胁下痞满坚硬:去大枣,加牡蛎。

心下悸动,小便不利:去黄芩,加茯苓。

不口渴,体表有微热:去人参,加桂枝(温服出微汗)。

咳嗽:去人参、大枣、生姜,加五味子,干姜。

血气衰弱,腠理打开,邪气乘机侵入,与正气搏斗,在胁下结聚,正邪分争,恶寒与发热交替出现,停止与发作有时间规律,默默不欲饮食。五脏六腑相互联系,痛楚一定在下方,邪在上而痛在下,因此会导致呕吐。用小柴胡汤。

得病六七日,脉迟浮弱,恶风寒,手足温,误用攻下之法,导致病人不能进食,胁下满痛,面目及身体发黄,颈项强,小便难,则用柴胡汤(柴胡、前胡、防风、杏仁、羌活、茯苓、甘草、芍药、麦门冬、干地黄、半夏)

伤寒四五日,身热恶风,颈项强,胁下满,手足温而口渴,用小柴胡汤。

小柴胡汤其他用途——

1、妇人感受风邪七八日,又得寒热交替症,发作有时,经水突然断了,这是热入血室,血一定会凝结,因此症状像疟疾,发作有规律。

2、妇人在草席上受了风邪,四肢烦热,头痛。

3、阳明病,发潮热,大便溏稀,小便自可,胸胁满不能消退。

4、阳明病,胁下硬满,不大便,又呕吐,舌苔白。

5、伤寒痊愈后,发热复发。

……

资料来源:《伤寒论》《医学源流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