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道德经修行感悟详解第八章:守静

 见青黄 2023-02-20 发布于河南

[原文]

上善似水,水善利万物而有静,居众之所恶,故几于“道”矣。居善地,心善潇,予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静,故无尤。

[意释]

水的性格可算是最良善的了。水是以柔静的方法而滋养万物成长的,它能安处于万物所不愿居的寂漠之位,所以水的特性才接近于“道”的特性。修养生之道者就效法水的这种特性,善于选择众人所不到的寂漠清静之地去静处,心神善于安守清静,对修养生之道的规范善于诚信,善于以中和的心神对身体进行治理,如此静修就无事不能成功,举止行动就能适应时机。正由于常人不能安于虚静,所以才不会形成适时应事的特异能力。

[领会]

修养生之道的宗旨,就是让心神能够中和虚静。心神的中和虚静又须有内因和外因共同促成,外因就是要有一个较为清静的环境,以免外在事物对人的心神产生干扰;内因就是对修功规范的诚信遵守,而内因又占主导地位。这样外想不入,内思不出,就能较快的体验到“道”之信息。环境的清静只能相对而言,在现实生活环境中,很难找到一处没有任何干扰的绝对静地,这就得要能够较好的收敛自己的意识,做到视而不见,听而不闻,触而不觉,放弃一切念头,而保持一种似有若无的精神状态,虽然任何事物都能知道,但又什么事物都没有具体的分辨。当心神中和的时候,就构成了身体中和的直接因素,调节不中和的因素去趋于中和的心神场态。当内在的整个人体场处于中和态后,就会和无极化之道趋于同一。当此种趋势处于良好状态时,身体内环境就会和外部环境处于场势连通态。当自然环境中的场势有变换的趋势时,就会直接对人体内环境产生影响。这些影响可以是生理上的反应,同时也可以带来心理上的反应。如:这外部场变如果是趋向于和善的,就会使人形成一种不知其所以然的亲近的诱力;若这外部场变是趋于极化的恶变,就会使人产生一种不知其所以然的、不安的回避意识。所以就形成了客观上的主动适时应事的能力,或称“预感”能力。但这种预感,只能反应出好或不好后果的模糊的倾向,却很少详知具体的事物过程,此即所谓对祸或福的预感能力。如,有的人能在地震前或其它大的自然灾害前就会产生一种“大祸将临”的、不知其所以然的恐慌心理,从而设法远离那不知将会发生什么祸事的现场而避过灾难。这绝非鬼神的驱使,而是自身“神灵”场的驱使所致。但占人类的绝大多数的常人,此种能力已被后天的智慧所掩盖,所以就不相信人类会有此预感能力。《西升经》有云:“是以圣人非托于天下,亦非托于鬼神,亦非托于万物。常以虚为身,亦以无为心,此两同谓之无身之身,无心之心,可谓守神,守神玄通,是谓道同。”可知所谓预感能力乃因自己心神能“通玄”的缘故,而并非鬼差神使所致。若常人能保持“无身之身,无心之心”而静修养生之道,同样能形成“通玄”的预知力。是迷信?是科学?这有待于未来的验证,在科学尚未达到相应的水准时,恐不宜妄作决断,须知科学亦是无止尽的。

文中的“尤”字意为特异,非同寻常。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