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病例分享-软组织肿瘤1例

 微信用户88ch4h 2023-02-21 发布于河南

一、临床资料

外院会诊病例,患者,男,33岁,发现右腰腹部肿物3年余,近几个月明显增大。

二、组织病理学检查

2.1 巨检

灰褐色组织一块,大小10x9x7.5厘米,切面灰红灰黄色,实性,质软,可见腔隙样结构,腔隙长约1.3-3.5厘米,内含灰红色黏液样物。

2.2 镜检

肿瘤组织呈分叶状,于横纹肌间呈浸润性生长(图1),部分区域可见凝固性坏死(图2),间质内见多量黏液(图3),肿瘤细胞大小较一致,小而圆,胞浆丰富、嗜酸,核偏位,核仁不明显,排列呈条索状、网状、小簇状、假腺样结构生长(图456)。

图片

肿瘤呈纤维分隔的结节状,于横纹肌间呈浸润性生长

图片

局部区域可见凝固性坏死

图片

间质黏液样

图片

肿瘤细胞排列呈条索状或假腺样结构生长

图片

肿瘤细胞大小较一致,小而圆,胞浆丰富、嗜酸,核偏位,核仁不明显

图片

肿瘤细胞丰富区域,排列呈网状结构

2.3 免疫组化结果

外院免疫组化结果:CK(-),CK20(-),CK7(-),ER(-),PR(-),Vilin(-),CerbB-2(-),S100(-),GATA-3(-),TTF-1(-),CDX-2(-),Vim )(图7),Syn )(图8,CgA ,CD56 )(图9,CD34(-),P63(-),Calponin(-),Ki-67(约8% )(图10,Desmin(-),Myogenin(-),MyoD1(-),ALK(-),CD99 ,SMA(-),Cam5.2(-),HMB45(-),FLI-1(-),SOX-10(-),SSTR-2(-),INSM-1(-),INI-1 ,NKX2.2(-)

我院加做免疫组化结果:CD117 )(图11),S100(-),INI-1(表达缺失)。

图片

图7 Vimentin 弥漫阳性

图片

8 Syn弥漫阳性

图片

9 CD56弥漫阳性

图片 

10 Ki-678%

图片

11 CD117 阳性

2.4 分子检测结果

检测到TAF15::NR4A3融合基因。

三、病理诊断

(右腰腹部肿物)骨外黏液样软骨肉瘤。

四、讨论

    骨外粘液样软骨肉瘤(extraskeletal myxoid chondrosarcoma,EMC)是一种罕见的软组织肉瘤亚型,其患病率约为1/ 1000000 1EMC最初被认为是软骨性肿瘤,现在被归类为分化未定的恶性间叶性肿瘤2EMC表现出独特的临床病理和遗传特征,而它无透明软骨分化,尽管它的名字被保留只是出于历史原因。与其他软组织肉瘤的区别在于涉及9号染色体NR4A3基因的多个明确的染色体易位。

        EMC好发于中老年人,多35岁以上,儿童和青少年罕见,男性多见,男:女约为21。肿瘤多发生于四肢近端的深部软组织,大腿是最常见的原发部位,也可发生在躯干、头颈部、椎旁软组织、腹部、腹膜后间隙和骨骼等较不常见的部位3

    瘤体通常较大,平均直径约7厘米,界限相对较清,伴或不伴包膜,切面多呈分叶状,由多个果冻状肿瘤结节组成,有光泽,结节间被纤维组织隔开,部分表现为囊变、出血,少见坏死。在组织病理学上,肿瘤由纤维性间隔分隔呈结节状生长,结节内充满丰富的黏液样间质或软骨黏液样间质,间质血管稀少。黏液间质内嵌有多少不等量肿瘤细胞,中心区黏液间质丰富,周围区可见大量呈短梭形或上皮样的肿瘤细胞形成小簇状、条索状、小梁状或网状排列。肿瘤细胞大小较一致,胞浆嗜酸性,核圆形或椭圆形,染色质均匀,可见小核仁,核分裂通常很少(<2/10HPF4。富于细胞的亚型显示成片的瘤细胞伴稀少的黏液性间质。高级别EMC显示黏液基质减少,瘤细胞胞浆更丰富(横纹肌样细胞),密度高,核异型性大,可见明显的核分裂象。

        EMC免疫表型:不表达上皮标记物,Vimentin强阳性表达,部分病例表达S100CD117SynCgANSE可在少数病例中表达,提示可能存在神经/神经内分泌分化,具有横纹肌瘤样细胞特征的EMC可显示INI-1表达缺失。

        EMC临床及影像学均缺乏特征性表现,且病理形态与某些疾病有交叉,易误诊5。主要需鉴别以下疾病:(1)肌上皮瘤/肌上皮癌:应具有明确的上皮和肌上皮特点,免疫组化标记P63CalponinS100CKEMA均应阳性。肌上皮癌细胞有异型、活跃的核分裂象、坏死、具有浸润性生长方式;部分软组织肌上皮瘤遗传学上可显示EWSR1基因重排,因此仅应用EWSR1分离探针FISH检测无法区分二者,进行NR4A3基因重排检测有助于明确诊断;2)脊索瘤:瘤细胞胞浆嗜酸,间质明显黏液样,但发病部位具有典型性,常发生于脊柱中线骨部位,颅底和骶尾部常见。免疫组化除了表达CKEMAS100,同时特征性表达Brachyury,遗传学上无NR4A3基因重排;(3)软骨黏液样纤维瘤:多数位于长骨干骺端髓内,该瘤是良性肿瘤,罕见原发于骨外软组织内,但可继发累及。小叶周边细胞密集,可见多核巨细胞,小叶中央瘤细胞稀疏;(4)黏液样脂肪肉瘤:也有相似的瘤细胞和黏液样基质,但可见印戒样脂肪母细胞和丰富的分枝状毛细血管,分子检测可见DDIT3基因易位。

    本例通过二代测序检测到TAF15::NR4A3融合基因,为TAF15基因6号外显子与NR4A3基因3号外显子融合。EMCNR4A3基因重排是其特征性的分子遗传学改变。>90%EMC具有特征性的NR4A3基因重排,在其他肉瘤中未发现。其中NR4A3主要与EWSR1TAF15融合,约75%形成EWSR1::NR4A3融合基因,约20%形成TAF15::NR4A3融合基因,其次是FUSHSP48TGFTCF12。融合后的NR4A3基因在EMC肿瘤细胞中持续表达,影响肿瘤细胞表型,并决定了不同轴突引导信号的参与,促进EMC细胞侵袭性发展。EWSR1::NR4A3型相比TAF15::NR4A3型融合的EMC更具侵袭性,在超过一半的TAF15易位EMC中具有高级别形态和浆细胞样/横纹肌样形态。

    肿瘤低到中度恶性,与其他软组织肉瘤相比,本病病程缓慢,总生存率高,但复发率高。主要的治疗方法是广泛的手术切除,必要时辅以放疗,最近的研究表明辅助放疗可提高总生存率6。与许多其他软组织肉瘤一样,骨外黏液样软骨肉瘤历来被认为对细胞毒性化疗具有耐药性,但最近的研究显示对抗血管生成酪氨酸激酶抑制剂有反应7。作为一种罕见的软组织肉瘤,由于该病的患病率有限,其许多表现特征和生存结局仍不明确。有研究显示预后不良的因素是与其他软组织肉瘤生存差相关的因素,包括组织学分级高、年龄较大、肿瘤大于10厘米、未广泛切除等。少数病例复发间隔时间较长,复发可导致组织学级别上升并加速进展,本病需长期随诊。

参考文献:

1、S. Bacchetti, et al., Extraskeletal myxoid chondrosarcoma: a case report with adjuvant intraoperative treatment, J. Surg. Case Rep. 2020 (12) (2020) rjaa503.

2Horvai, A.E.; Agaram, N.P .; Lucas, D.R. Extraskeletal myxoid condrosarcoma. In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 Classification of Soft Tissue and Bone Tumours, 5th ed.; International Agency for Research on Cancer(IARC): Lyon, France, 2020; pp. 303–305.

3Stacchiotti S, Baldi GG, Morosi C, Gronchi A, Maestro R. Extraskeletal Myxoid Chondrosarcoma: State of the Art and Current Research on Biology and Clinical Management. Cancers (Basel). 2020 Sep 21;12(9):2703.

4黄海建,陈小岩,郑智勇等.骨外黏液样软骨肉瘤七例临床病理分析[J].中华病理学杂志,2016,(1):25-30.DOI:10.3760/cma.j.issn.0529-5807.2016.01.007.

5、黄文勇,徐晓,胡佳莉等.骨外黏液样软骨肉瘤5例并文献复习[J].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2014,(9):1026-1029.DOI:10.13315/j.cnki.cjcep.2014.09.019.

6、Sharma S, Lobo A, Sharma A, Sampat NY, Kumar M, Kajla R, Mohapatra SS, Mohanty SK. Primary extraskeletal myxoid chondrosarcoma of the breast: report of a case and literature review. Pathologica. 2022 Jun;114(3):228-237.

7Horvai, A.E.; Agaram, N.P .; Lucas, D.R. Extraskeletal myxoid condrosarcoma. In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 Classification of Soft Tissue and Bone Tumours, 5th ed.; International Agency for Research on Cancer(IARC): Lyon, France, 2020; pp. 303–305.

撰文:戴素娟

审核:郭广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