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陈淳花鸟画

 泊木沐 2023-02-24 发布于辽宁

陈淳花鸟画合集目录:

采莲图卷

仿米友仁云山图

红梨诗画卷

花卉册

花卉卷(残)

花卉扇面(TIF)

花卉图册

花卉图卷

画牡丹

葵石图

洛阳春色图

落笔烟云图

梅花水仙图(TIF)

茉莉图

墨笔山水图

牡丹花卉图(TIF)

瓶荷写生图

秋塘花鸭图

山茶花图

山茶水仙图轴

设色花卉

书画合卷

书画图立轴

桃花坞页

烟树板桥图

昼锦堂卷

紫薇村页

紫薇扇面(TIF)

山水图卷(TIF)


129-1.jpg

129.jpg

125.jpg

126.jpg

陈淳简介:

陈淳(1483一1544)生活于十五世纪八十年代至十六世纪四十年代的苏州,他并不长寿的六十二年,横跨了明代中叶成化、弘治、正德、嘉靖四代王朝。

陈淳生长的苏州,春秋阖闾时为吴国都城,故称“吴门”。明代时,苏州府统领一州七县,即太仓州和吴县、长洲县、昆山县、吴江县、常熟县、嘉定具、崇明县。北枕长江,西傍太湖,又为运河所贯穿,土地肥沃,气候温和,景色宜人。“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民谣,说明其地富甲天下。早在宋代,苏州就已经是全国的米仓之一,到了明代,其经济优势格外突出,除了丰产米粮之外,植桑、养蚕、缫丝、织造业大大发展起来,成了全国的中心。农业、手工业的发展,加上运河交通运输的便利,更促成了这一地区商业贸易的兴盛。陈淳出生的那个时期,苏州已经成为南方第一经济大城了。

苏州地区历来就是人文荟萃之地,就绘画而言,更是名家辈出的地方。《吴门画史》载有历代画家一千二百余名,《明画录》也记有该地丹青高手一百五十余人。这里是许多元代著名画家,如赵孟额、柯九思、黄公望、王蒙、倪瓒等活动的重要地区之一,不但留下了为数甚多的墨迹,同时扎下了深厚的文人画根基。明代初期,尽管经历了战乱又面临新的苛政,但该地的文化艺术优势并没有丧失。许多造诣甚深的文人画家,绝意仕进,寄情书画,接受并保留了元人的传统,甚至在某些方面有了发展。其中较著名的有王绂、徐贲、夏昶、赵原、杜琼、刘珏,以及陈汝言一门(陈汝秩、陈继、陈宽)和沈良琛一门(沈澄、沈贞、沈恒)篆,他们通过父子、师生或亲友的关系,衣钵相传,造成了浓厚的艺术氛围。到了明中期,社会稳定,经济繁荣,手工业市场发展所造成的优异条件,便进一步酝酿和促成了苏州地区艺术新纪元的到来。

“吴门画派”的兴起,终于翻开了苏州绘画史上最为灿烂的一页,同时开启了明代绘画的新风貌。

“吴门画派”,是指明代中期,以苏州及其周边地区为中心,所发展形成的文人画派。其主要组成人员是沈周、文征明及其子侄,学生。同时享名于苏州的“吴门四家”中的唐寅、仇英,因师承、画风的不同,并不属于此派。

吴门画派的成员,大都是文人,除沈周、文征明外,著名者尚有文彭、文嘉、文伯仁、陈淳、陆治、钱谷、王谷祥、陆师道、周天球、居节、朱朗等。其中,相当多的人曾经入仕,有的则终身过着隐居或半隐居的生活。他们大都具有较高的文化素质,精通诗文书画。文征明、文彭、文嘉、陈淳、陆治等皆有诗文集行世。“吴门画派”实际上是一个文人的集团。

吴派的创始人,或日鼻祖是沈周,而实际形成派别的首领是文征明。他们的艺术风貌和成就,直接影响着吴门画坛、画派,当然也影响着作为吴门画派一员的陈淳,故有必要作一介绍。

沈周,字启南,号石田,晚更号白石翁。他是沈良琛的曾孙、沈恒的儿子。幼即从学于陈宽,后复学于杜琼。所以他是沈、陈两个苏州书画世家的直接承继者。其曾祖良琛与王蒙友善,祖父澄精鉴富藏,父恒、伯父贞均擅绘事。沈周是在这种浓厚的文人艺术氛围中成长起来的,这就确定了他的基础、修养和追求,同时影响到文征明和整个吴门派。

沈周的绘画渊源主要来自“元四家”,上溯董源和巨然。早年偏于王蒙,中年兼取黄公望,晚期则多师吴镇。风格有粗、细两种,细笔一路略似王蒙,粗体多取吴镇和倪瓒。浑朴苍润是他的特色,早年苍中带秀,晚年苍而且老,老而且润。这种风格,既承继了元人“平淡天真”的幽逸,又加入了朴拙的情和苍老的力,形成一种新的模式,奠定了“吴门画派”的基础。

沈周同时还是花鸟写意的高手,他的花鸟作品,貌似平淡,却有深厚的意趣,有别于前人,启发了后人,开拓了文人写意的新体。

文征明(1470一1559年)初名壁,后以字行,又改字征仲,号衡山。是沈周的学生,诗文书画皆长,其山水风格亦有粗细两种,世称“粗文”和“细文”。“粗文”取法沈周和吴镇;“细文”得于赵孟顺及王蒙。他的山水画总带有一些生拙味,即使在较为放逸的“粗文”中,生拙和文秀交融在一起。“细文”甚至带有天真的稚气,还有朴拙的装饰味。他的这些情趣,都淡淡的隐藏在雅穆的气息中。文征明的艺术风貌,因有合于当时文人士大夫恬静闲适的生活情致,而备受赞誉。

陈淳生长在地灵人杰的吴门,且在一个文人士大夫家庭。他的祖父陈璃(1440一1506)曾官至南京都察院左副都御史,与同郡名人王鏊、吴宽及沈周等过从甚密,并颇多书画收藏。他的父亲陈钥(1464一1516)是陈璃的次子,与文征明私交极厚。陈淳“既为父祖所钟爱,时太史衡山文公有重望,遣从之游,涵揉磨琢,器业日进凡经学、古文、词章、书法、篆籀、画、诗减臻其妙,称入室弟子”(张寰作《白阳先生墓志铭》)。所以,陈淳与文征明的关系,既是世交,又是师生,关系之密切,不言而喻。陈淳的祖父陈璃,与沈周关系既密,而其去世时,陈淳已二十三岁,其间,陈淳与沈周有所接触是必然的。加上沈、文的师生关系,陈淳与沈周的关系也是世交和祖生的双重关系。

由于家庭的和师承的特殊关系,以及他出众的才华,青年时期的陈淳,备受师长的青睐和同辈的赞赏。这一情况,可以从他的传世作品上得到印证:陈淳三十二岁所作《湖石花卉扇》(台北故宫博物院藏)上有自题七绝一首,又有祝允明、唐寅、邢愿、口舜四家所和七绝及文征明所题五绝。一个扇面,有限的面积,画余部分几乎被诗句题满,题者皆名家,且多为师长。陈氏的被宠,是显而易见的。陈淳四十一岁前后所作的《合欢葵图卷》(故宫博物院藏)尾部有王守、文征明、徐霖、蔡羽、王谷祥、王宠、文伯仁、文彭、文嘉、周天球等二十五家题跋,这是另一个例子。在文征明的《甫田集》里,载有为数不少与陈淳有关的诗,记载了他们泛舟、同游、宴饮、唱和的情景,这些,大约都是陈氏二三十岁时的情况。陈淳追随着文征明,在他的关照下,在他的圈子里活动。陈淳三十四岁(1516)时遭丧父之痛,据张寰作陈道复墓志铭记载:“洎自正术公(陈钥)卒,哀毁过礼,既免丧,意尚玄虚,厌尘俗,不屑亲家人事,租税逋负,多所蠲免,而关石簿钥略不皆省,日惟焚香隐儿,读书玩古,高人胜士,游与笔砚,从容文酒而己。”由丧父而引发的对于尘俗的看破,使他对玄学产生兴趣,生活上也开始放纵,甚至于饮酒狎妓。这样,他与生活和治学均严谨的老师文征明渐渐离开了。

性格上的不同,作画观点上的差异是主观方面的,再加上客观上陈氏北游太学数年、文氏北上任翰林待诏数年,使他们相隔多年不得会面交流,疏远就自然形成了。陈淳与其师疏远的时期,正好为他的个性和画笔得以自由放任提供了机会。今天当我们看到他四十余岁的作品时,即可知,他已经跳出了文征明的窠白。陈淳淡泊功名,南归后的他,寄情湖山,以诗、书、画为乐。“平生自有山林寄,富贵功名非我事;竹杖与芒鞋,随吾处处埋”(“菩萨蛮”词句,见《白阳集》),这就是他的情性所在。渐渐地,他开始了半隐居的生活。白阳山、五湖田舍是他晚年长时间居住的地方。

陈淳与文征明及其子弟的交往,并没有中断。笔者在陈淳“甲辰春日”所作《“观物之生”花卉卷》(无锡博物馆藏,见彩图)卷后看到文征明的一段跋语:“道复游余门,遂擅出兰之誉。观其所作四时杂花,种种皆有生意。所谓路约点染,而意态自足,诚可爱也。”甲辰为嘉靖二十三年(1544),即陈淳之卒年。此卷应是其最后期的作品了。文氏当年已是七十五岁老人。他作跋时陈淳是否尚在,因未落年款而不可知。从所跋语气猜测,似陈淳还在。那么,这短短的跋语,就是对陈淳的最后评价了。跋中文氏明白地告诉读者:陈淳“游余门”有“出蓝之誉”。可见他对陈淳时誉的认可。

这里,我们不妨把吴门派主要画家作-一分析。

(一)以山水为主的,文嘉、文伯仁、钱谷、陆师道、居节等,皆传文征明衣钵。或偏简秀,或重细密,或在粗细之间,总在文氏体系之中取法,故相互间颇多近似处。这大约算是吴门派的主流,其实是“文派”。

(二)以书为主,兼涉绘事者,如文彭、周天球等。书法极类文征明,文彭兼擅墨竹,周天球喜作兰草,亦取法征明。

(三)王谷祥以写生花卉为主,虽学其师,已有变化,然仍在规矩中,且作品甚少,未能成大气候。

(四)山水、花卉二者皆长者,陈淳、陆治二人。陆以山水为多,陈则偏重于花卉。陆以峭秀之笔为山水,斟酌于宋元诸家,不同于文氏,陈则略取“粗文”,参合“二米”自成一格。二者花卉,亦各具特色,不为师长所囿。故吴门派中沈文之后卓然而立者,应推陈、陆二家。二家中,陆治于后世影响,逊于陈淳。“青藤、白阳”的并称,应是写意花卉画一个新天地的象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