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李唐国画

 泊木沐 2023-02-24 发布于辽宁


李唐是一位山水、人物、畜兽兼工的高手。他在山水画方面的度高造诣在北宋宣和六年所作之《万壑松风图》中已充分显露出来,此图宗法范宽有所发展,画家用沉着有力而厚重坚实的笔触精确地表现山石的形态和质感,虽仍是图绘山水的全貌,但景物已十分单纯集中,壮伟的山峦间白云吞吐,山顶密树丛生,山脚生长着密郁的松林,壑谷间泉水奔流,结构严谨,意境深邃。李唐到杭州以后虽已年迈,艺术上仍精进不已,江南秀美的山川景色形貌和情调与北方山水有着明显的差异,也促使他在技法上大胆探索和创新。《江山小景图卷》显示着他山水画的新突破,此图横卷下部画出迤迄不断的山峦,山上松林丛竹杂木丰茂,并有瀑布流泉、楼台宫观,但峰峦只绘出山腰以上部分而不见坡脚,画卷上部留出空白表现大江横陈水天一色,使景物更加空阔,这巧妙利用空白和截取局部景色的构图手法已见南宋新画风之端倪。《清溪渔隐图卷》寓示李唐晚期山水画艺的一大飞跃,此图成功地画出江南水乡的一角,浓荫密树,潺潺溪水,茅棚水磨,水滨的钓者,都鲜明地勾画出平凡而富有诗意的景色,画卷中树不见梢,坡石不见脚,采取截景式构图,坡石的体面以大笔侧锋扫出,兼皴带染,水墨淋漓,用笔豪迈自然,为前代所未见,已和北宋山水截然不同,创造出新的风貌。

李唐国画合集目录:

采薇图 (JPG&TIF)

赤壁胜游图页

大江浮玉图

待渡图页

冬景山水

风雨归舟卷(残)

宫殿花园图页

关山行旅图

观梅读书图

归去来兮图

濠梁秋水图

画雪景轴

江山小景图

晋文公复国图 (JPG&TIF)

林泉高逸图

林泉高逸图2

摹范宽溪山独钓图

牧牛图

牛图

清溪渔隐图

秋冬山水图

秋江待渡图

秋林观泉图

乳牛图

山涧亭荫图页

山水页

山斋赏月图

山中林屋图

四季山水图

四时山水册 岩树蒸霞

松荫休憩图页

听瀑图页

万望松风图 (JPG&TIF)

文姬归汉图(18开)

仙岩采药图

烟岚萧寺图

渔父图

雨余放牧图

长夏江寺图

炙艾图

坐石看云图

154.jpg

159-1.jpg

 155.jpg

156.jpg 

李唐简介:

中国古代绘画历经五代而至两宋时期,展现出全面繁荣和艺术上相当成熟的局面。首先是社会对绘画多方面的需求。皇室贵胄上流社会对艺术发生浓郁的兴趣,宋代不少皇帝都是书画爱好者,有的还亲洒“宸翰”成为颇有成就的书画家。并成立了宫廷画院,然而由于统治阶级的腐败无能,对北方不断入侵的辽金一味屈辱退让,导致北方经济和文化也遭到惨重的破坏。中原画家不堪金人的压迫纷纷南奔,宋徽宗之第九子赵构在临安建立了南宋王朝,重整宫廷画院,江南地区的绘画在继承北宋成就的基础上又有了新的发展和突破,代表这一时期绘画成就者是在美术史上号称为“南宋四家”的李(唐)、刘(松年),马(远)、夏(主)。

位于南宋四家之冠的李唐,是继承北宋绘画成就而又开创南宋新画风的关键人物,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李唐,字希古,河阳(今河南省孟县)人,根据文献记载他在北宋徽宗宣和年间已进入画院,现存李唐的山水画《万壑松风图》和人物历史画《晋文公复国图》都是在北宋末年创作完成的。

1127年开封被金兵攻陷,在开封失陷以后李唐也早已辗转南下,流落杭州在市场上卖画谋生,但他的技艺并未受到人们的赏识,生活困顿,因而发出“早知不入时人眼,多买胭脂画牡丹”的感叹。后来被太尉邵渊发现并推荐进宫廷画院任待诏。高宗对李唐颇看重,特授成忠郎并赐予金带。当时他已届耄耋之年,但创作精力似乎仍很旺盛。

李唐是一位山水、人物、畜兽兼工的高手。他在山水画方面的度高造诣在北宋宣和六年所作之《万壑松风图》中已充分显露出来,此图宗法范宽有所发展,画家用沉着有力而厚重坚实的笔触精确地表现山石的形态和质感,虽仍是图绘山水的全貌,但景物已十分单纯集中,壮伟的山峦间白云吞吐,山顶密树丛生,山脚生长着密郁的松林,壑谷间泉水奔流,结构严谨,意境深邃。李唐到杭州以后虽已年迈,艺术上仍精进不已,江南秀美的山川景色形貌和情调与北方山水有着明显的差异,也促使他在技法上大胆探索和创新。《江山小景图卷》显示着他山水画的新突破,此图横卷下部画出迤迄不断的山峦,山上松林丛竹杂木丰茂,并有瀑布流泉、楼台宫观,但峰峦只绘出山腰以上部分而不见坡脚,画卷上部留出空白表现大江横陈水天一色,使景物更加空阔,这巧妙利用空白和截取局部景色的构图手法已见南宋新画风之端倪。《清溪渔隐图卷》寓示李唐晚期山水画艺的一大飞跃,此图成功地画出江南水乡的一角,浓荫密树,潺潺溪水,茅棚水磨,水滨的钓者,都鲜明地勾画出平凡而富有诗意的景色,画卷中树不见梢,坡石不见脚,采取截景式构图,坡石的体面以大笔侧锋扫出,兼皴带染,水墨淋漓,用笔豪迈自然,为前代所未见,已和北宋山水截然不同,创造出新的风貌。

李唐在人物画方面也有很高成就,在他的传世作品中以历史画和风俗画最为突出。在南宋初画成的《采薇图》是中古人物画中的不朽杰出,生动地描绘伯夷、叔齐两人在殷商亡国后遁入首阳山中不食周粟,宁可饿死也不投降周朝的故事。李唐极为成功地塑造了忠于故国坚贞不屈的人物形象,伯夷面容憔悴须发蓬松,坚韧的目光里又含着几分忧愤,双手抱膝席地而坐的身姿予人以强烈的印象,叔齐在一旁与之对语,“其殷殷凄凄之状,若有声出绢素”。画家以细笔精确地对人物传神写照,衣纹则用简劲有力的折芦描画出,山石树木皆用粗笔皴染,缠藤的古松,荒寒的崖壁,不仅表现了环境的恶劣,也对人物的品格起到衬托作用。据文献记载,李唐还曾根据古诗《胡笳十八拍》画成图画,表现汉末女诗人蔡琰在战乱中的不幸遭遇,《胡笳十八拍》(或《文姬归汉图》)是南宋颇为流行的历史画题材,同样曲折地反映了因统治者无力抵抗外族入侵而给人民造成的苦难。

李唐暮年生活在民族危亡风雨飘摇的年代,特别是经历了靖康之变给国家和人民造成的深重灾难,他本人饱尝颠沛流离之苦,对人民生活有着较为深刻的体验和了解,南宋初年为抗敌复国在朝廷内外进行的复杂斗争他是亲历目睹的,作为一个有正义感的画家对此绝不会无动于衷,正因如此他才能突破宫廷艺术的羁绊,创作出具有时代精神的感人至深的画卷,抒发他对山河大地的爱恋和对国家人民前途命运的深切关切之情。从而使他的艺术散发出耀眼的光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