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贾竑晓以五神藏理论结合睡眠异常模式辨治失眠经验

 慢一拍360 2023-02-24 发布于浙江
图片

失眠的临床表现为在合适的时机和环境下,出现睡眠起始、睡眠时间、睡眠连续性或者睡眠质量障碍,且伴有日间功能损害。长期慢性失眠不仅会使患者的社会功能受损、生活质量下降,还会增加患其他疾病的风险。有学者以睡眠异常模式为核心症状,用五神藏理论对其进行定性定位,确定相应的核心病机、核心治法和核心方药,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此法有助于简便且准确地识别失眠病机与证候,便于临床应用。

1

基于五神藏理论的睡眠生理机制

五神藏是中医认识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理论,该理论认为,人体的睡眠-觉醒规律是由五神藏来主导的,正如《医原·卫气行度》记载:“人之神,寐则栖肾,寤则栖心,将寐在脾,熟寐在肾,将寤在肝,正寤在心”。既往对五神藏理论的研究发现,五神藏具有丰富的神经心理学内涵,其中,肝魂主生,有启动、促进、提取、发散之意;心神主长,有外接、捕获和决策之能;脾意主化,能思虑、判断,有枢纽之机;肺魄主收,有抑制、约束和下敛之性;肾志主藏,有维持、储存、集中和保持之功。

不同五神藏的功能之间相辅相成,构成了“生长化收藏”的自组织系统。这一系统能较好地解释睡眠-觉醒活动的生理模式,具体如下:在人之将醒时,阴气渐弱而阳气渐盛,心肝为阳,肝魂先动,推动着感知、思维和判断等认知活动的启动,随后心神外接以捕获信息来统筹和维持觉醒状态。

随着日间活动的进行和昼夜节律的影响,心肝升散之性减弱,肺魄肃敛之力增强,促进睡眠的信息逐渐累积,其累积程度的确定由脾意来调节和判断,再上传于心神,由心神决策。在合适的环境和时机下,心神内收,牵动肝魂内息,以至于机体的感觉、知觉、思维等逐渐潜藏,为阳气渐弱而阴气渐盛,最后由肾志封藏之性主导,以保持睡眠的深度。

肾为水火之宅,内居元阴元阳,滋养和温煦五脏,五神得养,体能、精神渐复。再由肝魂先启,开始新的觉醒周期。据此可以解释随着年龄的增长,脏腑功能的衰退,老年人可因肾精亏虚、封藏之力不足、肝魂内息不宁,表现为入睡后觉醒时间及次数的增加。

另外,由于肝魂性动主升,其在睡眠状态下的内息,并非绝对的停止,而是相对于觉醒状态下活跃的相对静止。肝魂的这种暗动演绎可以整合肺魄的本能反应,却不受心神的捕获、脾意的判断整合和肾志的储存,此即为梦境。

2

基于睡眠异常模式的五神藏辨治思路

不同患者失眠的临床特征存在差异,从中医五神藏的角度理解,其背后的病理机制亦不同。依据《中国成人失眠诊断与治疗指南(2017版)》,失眠患者的睡眠结构包括入睡困难和睡眠维持困难,睡眠维持困难又包括了睡眠轻浅和早醒。以“针对以核心症状为代表的核心病机确定核心方药”这一辨治体系为指导,在失眠患者睡眠结构异常的基础上,提出了以入睡困难、睡眠轻浅、早醒多梦三类睡眠异常模式为核心症状,以五神藏理论对其进行定性定位,并指导临床遣方用药。

1

以入睡困难为主的失眠

入睡困难一般是指入睡时间超过20~30 min。在五神藏辨治理论体系中,入睡即是“阳入于阴”的过程,包含了心神内敛、脾意调枢、肺魄敛降三个主要过程。当各种原因影响了心、脾、肺功能活动时,便可出现入睡困难。

精神科临床中的常见病位在心,证候类型涉及心血亏虚、阴虚火旺、心肾不交、湿热及瘀血内阻等,使得心神不安,内敛受阻,人体注意捕获和决策功能虚性亢进,多余信息进入意识,则见思虑无穷、辗转不安,进而入睡困难。临证见心血亏虚者以天王补心丹加减养血安神;阴虚火旺者以黄连阿胶汤加减养阴清热安神;心肾不交者以交泰丸加减交通心肾,或以封髓丹加减补肾敛阳、定志安眠;瘀血内阻者以血府逐瘀汤加减活血化瘀;湿热内阻者以柴胡三仁汤加减清热利湿。

尚可见病位在脾胃者,主以脾胃不和,中焦枢机不利,脾胃判断和决策失常,思绪过度,气机当升不升,当降不降,即胃不和则卧不安,临床辨治当理气和胃,以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

病位在肺者,主要为肺失宣降,抑制和敛降之功不足,不能应答脾意的转枢,以致各种认知功能潜降不力,治当理气宣肺、调升助降,以五磨饮子加减。

2

以睡眠轻浅为主的失眠

睡眠轻浅的临床特征为睡眠表浅,不能熟睡,处在一种似睡非睡,半睡半醒的状态。睡眠质量的评价主要是来自“阳入阴”的维持过程。在五神藏辨治理论体系中,睡眠维持动力以肾的封藏保持为主。

睡眠轻浅的常见病因主要为肾阴精不足或肾阳亏虚,使得肾志不藏,其注意力的警觉功能异常亢进,对外界和自身信息的排除功能异常,以至“阳入阴”的深度维持不够稳定,使得肝魂或心神频繁启动,治当益肾养志,以六味地黄丸加减;或温肾养志,以金匮肾气丸或封髓丹加减。

3

以早醒及多梦为主的失眠

早醒是以提前觉醒(通常指与预期时间或常时起床时间提前0.5~2 h,睡眠总时长<6 h),且醒后难以再次入睡为主要表现。觉醒是阳气盛而阴气渐弱的结果。在五神藏辨治理论体系中,觉醒包含了肝魂启动、心神外接的过程。

在临床实际中,早醒的主要病位在肝,肝为刚脏,体阴用阳,肝魂异常亢进,可过早地提取信息进入心神,心神妄动,机体进入意识的知觉阈值下调或提前达到阈值,使“魂出于肝而游于外”,可出现早醒。

多梦是指睡眠不实,睡眠中乱梦纷纭的病症,正如《景岳全书》记载:“魂为言,如梦寐恍忽,变幻游行之境皆是也”。在五神藏辨治体系中,梦是一种隐性表达,是肝魂将知觉和行为经验重新编码、整合构成的对原始意象的补偿,故多梦的主要病位也在肝。

临床常见证候有肝郁化火、肝魂妄动者,治当疏肝泻火、调肝安魂,以丹栀逍遥散或龙胆泻肝汤加减;痰火内扰、肝魂妄动者,治当清热化痰、除烦安魂,以温胆汤加减;肝血不足、虚魂而乱者,治当养血补肝,除烦安魂,以酸枣仁汤加减。

值得注意的是,上述失眠症的睡眠异常模式,虽可单一出现,但在临床中亦常合并出现,这体现了疾病的复杂性,也是临床辨治的难点,上述单一的辨治方法是整体辨治的基本思路。认为明确疾病的核心症状是发现疾病规律的重点,而抓住核心症状对应的核心病机是诊疗疾病的关键。在五神藏辨治体系中,五神藏既有独立的功能特性,又彼此相互影响,这也使得其构成的五神藏体系具有自组织性,分析和把握五神藏之间的关系,进而认识整个睡眠-觉醒节律,才能在临床治疗中更好地把握,这一点需要在临床中思考和体会。

3

典型病例

患者,女,44岁,家庭主妇,2019年3月21日初诊。主诉:失眠2个月。患者2个月前因与家人争吵出现失眠,入睡困难,约需1~2 h方可入睡,且眠浅易醒,醒后虽可入睡,但多梦纷纭,梦境表现多为与人争吵的画面,日间情绪低落,烦躁易急,记忆力减退。平素月经量少,脚凉,余无其他不适。舌质淡,舌体瘦,苔薄白不匀,脉弦细数。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得分为18分。

西医诊断:失眠;中医诊断:不寐(肝郁脾虚证);治以健脾理气,宁心疏肝;处方:太子参15 g,茯苓10 g,白术10 g,山药12 g,枸杞子15 g,当归10 g,北沙参12 g,百合10 g,夏枯草15 g,川芎6 g,女贞子12 g,佛手10 g,香橼10 g,神曲10 g。30剂,每日1剂,水煎分早晚两次温服。

2019年4月22日二诊:患者诉整体睡眠较前改善,可在30 min内入睡,思虑多梦较前减轻,但仍时有夜醒,PSQI得分为15分,脚凉改善,月经量较前增多,但时有白天胃胀、打嗝。舌质红,舌体瘦,苔薄白,脉弦细。处方以初诊方减当归、佛手、香橼,加陈皮9 g、枳实6 g、绿萼梅6 g、丹参6 g。30剂,煎服法同前。

2019年5月30日电话回访,患者诉服上方半月后已无夜醒,虽偶有思虑多梦,大多白天不记得梦境,PSQI得分10分,日间情绪正常。

按语

患者无业多年,居家照顾老小,平素思虑较多,耗气伤血,致心脾不足。再加遇事不顺,肝郁气滞,克脾扰心,以至脾意不藏,思虑加重,则心神不安,阳不入阴,见入睡困难。肝魂、心神妄动,虽内息而不宁,则睡眠轻浅,夜醒频繁;而梦多纷纭,也是肝魂内息不安,暗动演绎的结果。月经量少、脚部发凉,舌质淡,舌体瘦,苔薄白不匀,脉弦细数,皆是心脾气血亏虚,肝郁不疏的表现。

初诊方以太子参、茯苓、白术,取四君子汤之意,以健脾补气;佛手、香橼,疏肝理气,和胃降逆宽胸,可同时安抚肝魂、脾意和心神;夏枯草清火镇魂助眠;当归补血养心安神;少量川芎行气活血疏肝,开郁结之通路;北沙参、百合养阴清热,补肺养魄;枸杞子、女贞子滋补肝肾,养魂定志;山药可健脾、补肺、固肾,与枸杞子、女贞子配合一降一收一转枢,可助心神、肝魂内息;最后以神曲和胃调神。二诊时患者诸症减轻,气血有复,外加胃胀打嗝明显,以初诊方去当归、佛手、香橼,加绿萼梅、陈皮、枳实,以助脾胃升降;加丹参以入血分清心安神。本案以健脾疏肝、宁心安神为中心,兼顾调动肺、肾二脏的功能,动态、整体化地调整了睡眠-觉醒节律的自组织性,终以自身节律的恢复而收功。

认为失眠的病因病机与五神藏系统的失衡有关,掌握基于五神藏理论的睡眠异常模式,有利于简便、精准把握失眠的病性与病位。五神藏在睡眠-觉醒活动中具有不同的功能,任一功能活动异常都会破坏系统的平衡,出现连带反应,所以临床辨治时既要抓核心,又要顾兼症,进行整体调节。

请在医师指导下用药。

本文来源

李自艳,宁艳哲,王丹,贾竑晓.贾竑晓以五神藏理论结合睡眠异常模式辨治失眠经验.中医杂志,2023,64(3):236-239.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