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瓜洲摆渡l《德裕堂文集》曹锡恩

 德裕堂文集 2023-02-25 发布于山西

自古来,瓜洲东西两岸人民交往、物资交流,全靠摆渡。镇区四里长街有5座摆渡码头,而且全是用条石砌的台阶,约3米宽,从街面到水边台阶有头二十级,临水边还各置有两条腿的粗壮结实木跳一只,便于潮汛涨落行旅上下安全。

光绪十年(1884)秋,瓜洲江口渡船覆溺,伤人甚多。镇台吴家榜悯之,捐廉造大小渡船5只,分设江口(沈家场)、火星庙(关下街)、陈家湾、接官厅(商会街)、四里铺。不收渡资,水手工资、摆渡修油等费用均由水师料理,故里人称为“吴公渡”。

吴家榜去世后,“官渡”遂废,民渡亦兴。陈家湾渡口最繁忙,由陈德宝、蔡淑贞置渡船2只、雇船工4名继续营运,始有“大摆渡”称号;四里铺渡口(后称四摆渡),由沈长元、沈长年、马长荣置渡船2只、徒工1人,客流量也较大,这两处东岸渡口位于中兴煤矿公司堆栈前后门;火星庙渡口(后称二摆渡)由贾寿祺、陈万年置渡船1只;沈家场渡口(后称三摆渡)、接官厅渡口(后称五摆渡)分别由张寿银和刘某某、赵长庆各置渡船1只。解放后,所有渡船都组织进镇运输社。

这5处摆渡码头都有令人称奇之处:陈家湾西岸渡口,昔有一根八角形石柱,每面刻有佛像,有人说是给船民系缆用的,有人却说渡口经常有人溺水,石佛柱是避邪的;火星庙渡口西岸,传说有铜钉石一块。雨天石现铜钉,天晴即隐。昔人曾有诗云:“雨洒铜钉旧石桥”;沈家场西岸渡口南侧,昔有瓜洲巡检司署碑记一方;四里铺渡口东岸,昔有石龟一尊,终年昂着头,撑着四只脚,凝视远方。这一幅幅渡口景色,给人留下无限遐想。当年络绎不绝、靠人力划桨撑篙的摆渡,船工既是服务员、又是指挥官,不管乘客身份贵贱,都得按船工指令顺序上下,每趟过河不超过80人;待渡一点不感寂寞,可听到晦咿哑哑的桨声,上下客见面互致问候声,来往船只招呼避让的吆喝声,淘米、洗菜、汰衣服妇女的谈笑声,挑水壮汉的号子声,构成渡口独特的两岸风光,惜今悄然无存。

1970年起,古运河上先后架起两座宽7米、长37米的节制闸桥和长55.5米的船闸桥,渡口沧桑巨变,为之慨然:摆渡由桥替,码头无旧痕。猛增来往客,不见背纤人。昔日情景,只能留存在老人的记忆中。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