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左传》:忍让没底线,下场很难看——鲁隐公之死

 薄会申 2023-02-26 发布于天津

鲁隐公是《春秋左传》里第一位亮相的国君,他的故事在后世的统治者眼里,是一个非常不好的范例。

鲁隐公即位,《春秋》没做记载,因为他是摄政(代理国政)。

鲁隐公即位是权宜之计。鲁隐公是庶子,他的母亲是鲁惠公的媵妾;鲁桓公是嫡子,他的母亲是鲁惠公的正妻。周王朝礼制是嫡长子继承制,但是鲁惠公死的时候鲁桓公年龄太小,所以只能让兄长鲁隐公摄政,待桓公行成人礼后,再交还执政权。

代替别人干活儿本身就是个很尴尬的活儿,因为身后有一个人时刻准备着要替代你。干好了自己打拼的功劳、积累的人脉一起打包转交他人,干不好独自背负一身骂名,功劳是没有的,苦劳也是没有的。

周王朝建立不久,武王去世而成王年幼,于是周公旦摄政。当时流言四起,周公旦明白只有自己强大了才有能力安定国家,在摄政期间诛管叔、斩武庚、流放蔡叔,驱逐飞廉、平定淮夷、灭奄建鲁,为自己打拼了强大的政治基础,四处征伐而无人敢置一词,最后顺利完成政权交接。

鲁隐公却没有为自己的未来做过多的考虑,而是立即全身心地投入到治国理政之中,摄政期间的政绩可圈可点。

先是积极和周边诸侯搞好外交关系,赢得和平发展环境。公元前722年(隐公元年),也就是即位当年,和邾国结成盟国,主动和宋国结束敌对状态结盟;即位第二年,与北戎结盟,促成纪国、莒国结盟;即位第六年,和郑国、齐国结盟。即位第八年,和莒国结盟。

其次是牢记世代效忠周王朝的历史使命,坚定维护周天子的至尊地位。在周王朝遇到饥荒时,不惜向其他国家购买粮食去赈济京师。

第三就是牢记身份、安守本分,处处维护鲁桓公的正统地位——没有参加改葬鲁惠公的葬礼,主动回避了丧主身份;大夫众父(隐公叔父)去世,回避国君身份,没有出席为死者穿衣的小敛仪式;自己的生母声子去世,葬礼从简,不称夫人而称“君氏”、不给结盟诸侯发讣告、安葬后不到祖庙哭祭,却为桓公的生母仲子单独建庙供奉祭祀。

鲁隐公一心谋国,只想安稳地度过摄政期,始终不敢以鲁君自居,但一些鲁国大臣却把鲁隐公的谦逊看成软弱可欺,认为他内心因为自己是代理君王而自卑,于是对其处处掣肘,甚至公开谋取私利,捞取政治资本,丝毫不把鲁隐公的权威放在眼里——鲁国和邾国结盟的时候,大夫公子豫私自结交邾国国君,在郑国、邾国讨伐卫国时,又不服从鲁隐公的命令强行出兵支援邾国,并代表鲁国和邾国、郑国签订盟约;不经鲁隐公批准,新建国都南城门;大夫费伯擅自在郎地修建城池;公元前719年(隐公四年),公子羽父(公子翚)更是公然抗命,强行带兵会同各路诸侯与强大的郑国对抗,为鲁国树立了一个强大的敌人,两年后郑国才和鲁国恢复友好关系。

鲁隐公没有想着怎么去制约这些非分之举,而想通过自己的忍让来换取大家的团结。

公元前718年(隐公五年)春天,鲁隐公到棠地观看捕鱼。这不是一个君王应该干的事情,正如鲁大夫臧僖伯劝谏的那样:“国君不能轻易离开国都。国君的工作是抓劳祭祀和军事等国家大事,那些生产、娱乐工作自然有官吏组织、杂役执行,国君不应该参与。”但鲁隐公不听,借口视察边境,最终还是去了。

这一年的十二月二十九日,臧僖伯去世。鲁隐公说:“叔父对我心存遗憾,我不敢忘记。”葬礼等级加一级安葬了他。如何做一个好国君,鲁隐公心里很清楚,但是他担心自己越积极向上,越把国家治理的井井有条,越让人觉得他贪恋权位。他去棠地观看捕鱼只不过想通过无聊的娱乐给大家造成一个胸无大志的印象,证明自己的志向不在权力,不会紧抓权力不放。

你不把自己当领导,就有人会利用你的这个心态,借机浑水摸鱼,为自己捞取利益。鲁隐公的忍让,换来的是他人的变本加厉。

公元前713年(隐公十年)二月二十五日,鲁隐公、齐僖公、郑庄公在邓地结盟,定下了讨伐宋国的日期。公子羽父知道后,自己带兵提前到达前线,在五月先行和齐僖公、郑庄公会合进攻宋国,而鲁隐公六月初才到达前线见到齐僖公和郑庄公。尽管战事顺利,但是从此以后公子羽父的僭越行为越来越肆无忌惮了。

鲁桓公已经长大了,亲政日期越来越近。一朝天子一朝臣,鲁桓公将来不知道会有什么作为,但是鲁隐公摄政期间的不断忍让,对鲁国权臣而言可谓是顺风顺水。于是公子羽父借机向鲁隐公进言,说这么多年你的功劳苦劳大家都看在眼里,也得到了群臣支持,干脆杀掉鲁桓公:“你当个堂堂正正的国君,我来当鲁国宰相。”

鲁隐公断然拒绝:“因为桓公小我才摄政,很快就该将政权交给他了。我已经在菟裘修建新居,准备在那里养老了。”

公子羽父一听害怕了,暗自考虑:“原来你和我们不一样,心里念念不忘的是手足情深啊。要是这哥儿俩顺利交接,转天聊天儿聊到我的时候,今天的话肯定会要了我的命。但是你能做到兄友,你弟弟能做到弟恭吗?”于是公子羽父又到鲁桓公那里诬陷鲁隐公不欲交权、图谋长久,请求尽快杀掉鲁隐公。鲁桓公年幼气盛,恨不得早登大统,早就摩拳擦掌跃跃欲试呢,一听还能这么办,那赶紧动手啊。得到默许后,公子羽父派人在公元前712年(隐公十一年)十一月十五日刺杀了鲁隐公。转年鲁桓公顺利即位,公子羽父也如愿以偿地当上了鲁国宰相。

可怜鲁隐公,新一届鲁国君臣完全无视他生前勤勉加忍让换来的政绩,即便是葬礼也没有享受到国君的待遇,《春秋》也不记载他的葬礼日期。

从此之后的国君、权臣大都吸取教训,在自己掌握权力时推崇霹雳手段,因为他们害怕,害怕后来人会追责他们生前的罪恶,所以必须对自己能够想到的潜在风险做到斩草除根。孔子修订的《春秋》从鲁隐公开始讲起,说明鲁隐公的执政理念和政绩是被孔子认可的。但就是这样一个一生小心谨慎、处处以大局为重的鲁隐公,都因为没有底线的忍让,以被杀结束人生,何况后世那些为己谋利、公权私用的无德之辈呢!

《春秋》:(隐公十一年)冬十有一月壬辰,公薨。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