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关于《种地吧》的创新与挑战,我们对话了专家与主创

 昵称71217366 2023-02-28 发布于北京

爱奇艺劳作纪实互动真人秀《种地吧》自2月4日上线以来,引发了行业和大众的高度关注与讨论。作为一直以来关注节目模式创新的行业公众号,影视产业观察特别采访了多位专家学者和节目主创,就《种地吧》在综艺题材拓展、素人真人秀发展、制播方式、商业模式探索等维度的表现展开探讨,为推动中国综艺节目的高质量发展提出建议。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尹鸿,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广播影视研究中心副主任张建珍,北京师范大学传媒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副教授王韵,中国传媒大学教授、传媒艺术与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刘俊,平台方及制作方代表《种地吧》总导演杨长岭,爱奇艺小怪兽工作室负责人、《种地吧》制片人吴寒。分别发表了他们的真知灼见,以下为访谈实录。

尹鸿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

您如何看待《种地吧》这档综艺?您认为它是一档具有创新性的节目吗?

编辑部

尹鸿

《种地吧》首先实现了题材的创新。以农业生活完全作为一个真人秀节目的主题来开掘,过去几乎没有。农业生活其实跟每个人都息息相关,但今天不仅城里人对农业生活不熟悉,农村的很多孩子因为从小就到镇里、县里读书,对农村生活也不熟悉。

节目开拓出一个新的领域、新的空间,不仅让我们从中获得一些信息、看到一些技能,更将中国文化根源的农耕文化展现出来。中国文化其实是从农耕文化的根上发展过来的,比如说中国的四季轮回,中国人的家庭血缘关系、人际亲密感其实都来自于农耕文化,所以农耕生活的题材也有一定的文化教育和浸染的作用。

其次,《种地吧》实现了形态上的创新。这一“慢真人秀”在长达大半年的时间,伴随着农作物生长的季节来记录生活、表现生活,让真人秀有了纪录片的时长和纪录片的容量,让真人秀增加了真实的纪录性。

过往的真人秀大多是以明星作为主角,但《种地吧》是一档以素人为主角的节目。而且综艺生产往往是一种短平快的快餐式生产。但《种地吧》却将综艺节目的制作周期拉长至190天,您如何看待这一生产方式?

编辑部

尹鸿

《种地吧》中的10位嘉宾既是素人,但同时也是被选拔出来的真人秀参与者。他们的优势在于生面孔更容易体现出某种真实感,在生活当中也更容易表达真实的一面,对观众而言就更具亲和力和亲近感。

但同时风险性在于素人的社会关注度会比较低,观众要建立起对这些人物的认同较为困难。观众首先需要识别每个人,再去建立情感,还要去关心和关注这个人的成长,整个过程较为漫长。素人真人秀既提高了观众的观看门槛,也会提高创作的门槛。所以通过拉长制作周期的方式是合适的。

《种地吧》的生产方式第一是通过纪录片式的拍摄,给观众更长时间的观察和接近的机会。第二是它具有如同中国农业一样,自然循环本身的时间感,从播种到收获整个从无到有的过程会增加一些信息的容量,增加一些记录的细节。如果是合适的题材、合适的创作,有足够丰富的内容,其实素人也能够支撑真人秀的创作,但是它可能在创作上会增加成本,会增加操作的难度,会增加制作上的压力。

为用户提供更沉浸式、强互动的观看体验,是视频网站近年来的重要发力点。您如何评价《种地吧》长短视频双播模式?您是否看好这一模式的未来发展?

编辑部

尹鸿

过去已经有很多综艺节目用不同的长短视频,或者说正片和副片,甚至是加长版,来作为正片非常重要的补充形态。正片相对来讲是一个比较完整的作品,但是因为不同的观众会有不同的需求,所以我们需要增加产品供给的丰富性、可选择性。短视频有更好的触达观众的机会,它能通过各种各样的途径被传播,在网络传播当中更有机会产生影响力。

所以我觉得长短视频结合是大势所趋,用不同的产品去满足人们不同的需求,在今天这样媒介选择多样的环境下,是一个有效的方式。

《种地吧》目前已经取得了较好的播出成绩,您认为节目还有哪些可以提升的空间?

编辑部

尹鸿

《种地吧》对于农耕文化,对于粮食安全包括整个食品安全的强调是非常好的。如果在过程中加入一些这些主题有关的信息、知识,帮助嘉宾和观众去理解可能会有哪些风险,怎么去面对这些风险,就会让人有更深的感触。另外就是劳动价值的传递。劳动不仅创造产品,创造财富,创造我们的生活,劳动更创造着人际关系,劳动创造我们对中国文化的认知,因为中国文化就是在农耕文化当中成长起来的。节目其实可以让人际关系在农业当中变得更加分工化,形成一个像家庭式的有血缘关系的亲密的组织,有分工有合作,嘉宾和观众就既能体会到劳动的快乐,劳动的价值,更会体会到劳动创造的中国文化的特殊性。

张建珍

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

广播影视研究中心副主任

过往的真人秀大多是以明星作为主角,但《种地吧》是一档以素人为主角的节目,您是否看好素人真人秀的发展?您能否结合这档节目谈谈做好素人真人秀要把握的关键之处有哪些?

编辑部

张建珍

纵观国内综艺市场近十年的发展轨迹,在人物主体上呈现出的趋势是,从采用全明星阵容到越来越多的素人与艺人一起出现在了综艺中。《种地吧》则开启了新的尝试,10位常驻嘉宾都近乎素人。但在与明星真人秀相比天然缺乏关注度的情况下,如何制作出“有意思、有意义”同时又有收视价值的素人真人秀?我认为关键有三点:更具社会性的主题设定,更加扎实的拍摄过程和更具耐心的选角。

首先,素人真人秀在节目主题的设定上要更具社会性,结合某个社会问题。《种地吧》所抓住的是我们中国的新生代越来越“脱离土地”的问题,所以它提出了一个社会性目标,让10位青年用192天时间、在142亩土地上从零开始种植冬小麦,唤醒大众对于土地的情感,对于农耕文化的思考,这种社会性能让节目激起更多的社会讨论和共鸣。

其次,在节目拍摄上,素人真人秀要比明星真人秀有更长的拍摄周期,通过长期跟拍积累大量素材,再从剪辑中挖掘出最能打动人的真人秀情节。《种地吧》从收割、播种到再收获的整个过程不间断拍摄,产出大量的长、短视频以及直播内容。这种长时间的陪伴正是当下的互联网观众所需要的,时间沉淀下的细节也能弥补素人们一开始面对摄像机表现力可能不如明星的缺陷,并且更具真实性。

最后在节目选角上,素人真人秀需要通过海选找到更适合主题、表现力强的素人,并进行一定的角色搭配。《种地吧》播出之后,里面十位年轻人的表现很快就引起了观众的讨论,这说明节目的选角是成功的。

《种地吧》立足于国家发展战略,着力通过内容创新传递时代精神,您认为它在这一点上做的怎么样?您认为这档节目的选题方式对其他综艺具有借鉴价值吗?

编辑部

张建珍

如何从国家战略的高度俯下身来,把好的选题、创意落地执行,是创作的难点。《种地吧》将看似宏大的选题,通过具像化的人物、事件,变得接地气。节目从餐桌上的粮食入手,让年轻人走进乡村,用纪实的镜头还原冬小麦从播种到收获的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触发我们对粮食安全、乡村振兴等议题的思考,可以说实现了有“高度”的主题与有“温度”的内容的有机结合。

同时,节目把年轻人和种地这两个看似不搭边的元素放在真人秀的框架中,我们很难想象这些都市青年是否能够适应农村生活?如何从零开始种植粮食?他们真的能够坚持下来吗?这构成了节目的大悬念和戏剧性的焦点。应该说《种地吧》大胆地进行了一项社会实验,而这种实验性的选题思路是值得其他节目借鉴的。

您如何评价《种地吧》长短视频双播模式?您是否看好这一模式的未来发展?

编辑部

张建珍

我认为长短视频双播模式是势在必行。长视频代表着更高的技术水平和审美标准,短视频适合受众在碎片化时间和移动场景下观看,并且通过平台的算法机制推荐,更加精准化。

我注意到《种地吧》产出的短视频不仅品类丰富,且品质水准较高,能有效吸引用户的关注。通过长短视频结合能带给用户沉浸式、强互动的追综体验,是值得看好的。

王韵

北京师范大学传媒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

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副教授

您如何看待《种地吧》这档综艺?您认为它是一档具有创新性的节目吗?

编辑部

王韵

《种地吧》节目实现了国内综艺节目题材的创新突破。以往国内的综艺节目没有“种地”题材,就算涉及有耕种内容,也仅是把其当作节目中的一个环节,而没有把节目重点放在种地本身。

国外有少量种地题材节目,比如近年英国推出的《克拉克森的农场》(Clarkson's Farm),2021年在亚马逊Prime Video上首播,记录了六旬老人克拉克经营农场的故事,取得了不俗的收视成绩。

但和英国节目聚焦一个主人公不同,《种地吧》围绕10位完全没有种地经验的都市青年,记录他们长达六个多月的播种、灌溉、施肥、收获、养殖等全过程,这对于节目组而言是一次艰巨的挑战。节目组以敢为人先的精神尝试新鲜题材,勇气十分可嘉。

同时,种地这一题材也很有社会意义。粮稳才能天下安,粮食安全是国之根本、是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中国有14多亿人口,粮食需求庞大,但按照世界水平看,我国人均耕地面积相对较小,特别是在当前不确定性增加的国际大环境下,粮食问题就更应得到国人的高度重视。

过去,大部分人对于“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句话的认识仅停留在课文里,如今,《种地吧》通过190天的纪实拍摄,不仅能够普及农耕知识,更能够唤起人们对土地、对自然的敬畏与热爱,传递脚踏实地、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非常值得肯定。

《种地吧》立足于国家发展战略,着力通过内容创新传递时代精神,您如何看待这一现象?

编辑部

王韵

《种地吧》呼应了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主题。近年来,立足于国家战略层面进行创意策划的节目越来越多,但要取得良好的口碑与收视效果并非易事。如何将国家战略落实到可执行层面是视听节目创意与制作的难点。落实好国家战略,综艺节目不是单纯地讲道理,而是要力争在潜移默化中给观众带来深切的感悟和真实的触动。

首先,《种地吧》采用了大众喜闻乐见的真人秀形式,把“粒粒皆辛苦”的过程展现置于真人秀“真人参与+制定规则+真实记录”的节目模式中。城市观众大多对于种地过程较为陌生,节目全程记录了农作物从播种、追肥、植保到最后收获的全过程,能够呼唤起人们对粮食的珍惜与重视。

其次,节目有助于青少年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培育。《种地吧》在大自然赐予的乡间美景中,记录了“种地小白们”长达6个多月的田间劳动过程,他们逐渐从对农作物的零认知到逐步摸索、学习、掌握了农耕、生活的新技能,锻炼了艰苦奋斗、顽强拼搏的意志品质,让参与者和观看者深切体悟到“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人生意义,对青少年是一次重要的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

过往的真人秀大多是以明星作为主角,但《种地吧》是一档以素人为主角的节目,您是否看好素人真人秀的发展?您能否结合这档节目谈谈做好素人真人秀要把握的关键之处有哪些?

编辑部

王韵

明星真人秀满足了人们的窥视欲,天然有着对大众的和粉丝的吸引力,时常是播出伊始就能够拉动收视,甚至明星日常吃饭、聊天都可能够引发观众的好奇,不可否认,素人真人秀在这一点上是有所欠缺的,因此,素人真人秀不能直接照搬明星真人秀的制作逻辑。

素人真人秀的参与者对观众而言是十分陌生的,节目要解决的难题是“观众为什么要关注它/他们”,因此需尽快将参与者的个性魅力塑造出来,使观众了解、认识参与者,并努力让其成为引发观众兴趣或观众喜爱的观看对象。

不论是明星抑或素人真人秀以及所有的文艺作品都是靠“个体的人”而非集体/群体来讲故事的。比如在今年开年引发全民追剧热潮的《狂飙》,在剧情跌宕起伏、引人入胜之外,相比以往国内反黑刑侦剧,突破性地塑造了一个脱离脸谱化的、人物性格立体的反面人物高启强,令人印象深刻。真人秀本质上也是叙事文本,因此,做好素人真人秀的关键同样在于故事线的铺展设计和在此过程中对参与者人物形象的塑造,换言之,讲故事是过程,人物塑造是目标。

在《种地吧》前几期中,性格有些执拗,但干活绝不惜力气的赵小童的形象给观众留下了较为深刻的印象,他从一开始有些年轻气盛到逐渐成为田间劳动的“能力担当者”,呈现了不尽完美但又真实可爱的人物性格;包括“种地小队”中年龄较长的老大哥蒋敦豪作为脾气好、统筹协调员的角色,节目中也有一些展现。

希望未来《种地吧》节目除了在记录10位参与者的劳动过程之外,能够下更大力气在人物塑造上有更生动的表现。

从《种地吧》延展开去,您认为网生视听内容在满足受众娱乐体验的同时,应该如何承载更强的社会功能?

编辑部

王韵

承载社会功能的源头在节目的创意端。社会功能不仅仅指导向功能,较强娱乐性的节目如人们熟悉的一些游戏类节目也承载了社会功能,帮助人们在繁忙的生活工作中释放压力,收获欢乐。像《种地吧》这类节目则承载着文化产品更高的价值追求,如之前提及的教育导向的功能、城乡群体间的交流理解功能、对中国乡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功能等。

包括当前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典籍里的中国》《故事里的中国》、河南卫视“中国节日”系列,以及网络视听平台《登场了!敦煌》等为代表的文化类综艺节目,在文化传承与发展方面都有着重要的社会价值。从丰富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角度,这两类节目缺一不可。

《种地吧》目前已经取得了较好的播出成绩,您认为节目还有哪些可以提升的空间?

编辑部

王韵

从青涩到成熟,是人的成长过程,也是一个产品、一档创新型节目的必经过程。目前《种地吧》已经表现出成长的后劲。如前面所说,在尊重农耕规律的基础上,节目后续可以设置一些不同的角色任务,让“种地小队”中的每个人去承担不同的角色功能,诸如队长、厨师、会计、采购员等,这种角色功能不是固定的、可以定期调换,并通过一些有悬念、有对抗性的规则设计增加节目的戏剧性。在目标一致的大规则下,通过讲故事让嘉宾们的性格立起来,使观众清晰地看到每一位少年的成长故事线。

刘俊

中国传媒大学教授

传媒艺术与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

您如何看待《种地吧》这档综艺?您认为它是一档具有创新性的节目吗?

编辑部

刘俊

《种地吧》的创新主要体现在四点。

第一点,在主题上,节目呼应着国家战略的需求,关注到了乡村振兴,关注到了国家一直强调的“中国人的饭碗要捧在自己的手里”这一带有战略性的、方向性的、意识形态重要性的选题。

第二点,在理念上,节目面朝国情、面朝本土、面朝乡土,能够帮助青少年观众在价值观形成时期就认识到乡土的重要性,产生对于田间地头,对于脚踩泥土,这样俯下身子来去面对真实中国气度的某种向往。

第三点,在承担社会责任上,《种地吧》不仅仅是把种地的内容和形式放置到综艺节目内部去进行创新,更加重要的是它的责任感,甚至它的影响力或许会超越综艺节目本身,而波及到更广泛的社会文化参与。

最后,就内容来看,《种地吧》也一改主流导向的综艺选题可能未必好看的误解。这个节目的选题服务国家战略、回应乡村振兴等,但是它的内容同样具备高度可看性。十个青年人之间的人物关系,他们在田间地头带来的某种视觉奇观,他们劳作过程当中的偶发意外和趣事等等,都是很好的内容体验。

过往的真人秀大多是以明星作为主角,但《种地吧》是一档以素人为主角的节目,您是否看好素人真人秀的发展?您能否结合这档节目谈谈做好素人真人秀要把握的关键之处有哪些?

编辑部

刘俊

我觉得素人节目是非常有必要存在的。在中国综艺节目的发展过程当中,明星的、素人的,星素结合、素星结合的排列组合会让综艺节目的生态非常多元和广泛。那么素人节目如何做好?要能够让观众有三个感受,真实感、综艺感和创意感。

第一点,素人节目一定要有真实感,而不是那种扮演的,戏剧化程度太浓的矫揉造作之感。《种地吧》让观众能够真切地感受到青年人在田间地头的真实劳作,通过劳作带来的对于乡土的感知,以及朋友之间的真实情感的流露。

第二点,就是综艺感。素人节目不太好做,在于部分素人的综艺感不强。这档节目因为是经过海选选出来的这十位嘉宾,还是有相当的综艺感的,大家彼此生活的过程当中趣味横生。有综艺感的素人会给节目带来很大的收视爆款的可能性。

第三点,就是创意感。我们在策划节目的时候有两个基本的方向,一个,是让不平凡的人做平凡的事,比如明星类真人秀《向往的生活》,就是让明星去过日常生活;另一个,是让平凡的人做不平凡的事,那么星素结合的综艺、素人综艺偏重后者,但也需要这两种方式的融合。《种地吧》让十个没怎么经历过农业生活的素人去种地,这个过程当中需要节目组有高度的创意。

综艺生产往往是一种短平快的快餐式生产,但《种地吧》却将综艺节目的制作周期拉长至190天,您如何看待这一生产方式?

编辑部

刘俊

制作周期变长,显然是节目组力求精耕细作的一种努力。当前的一些综艺节目制作周期过快,缺乏有效的细致的打磨,缺乏嘉宾之间、嘉宾与环境之间、嘉宾与工作团队之间的默契,影响到节目品质。无论是渠道怎么变,媒介环境怎么变,内容为王总是不变。

一档节目是不是能够为观众所喜爱、是否能够破圈,内容品质是最核心的,当然也需要配合宣发各个环节。所以我觉得周期变长是精品化制作非常重要的方式,而只有精品化的制作才是一档节目生命力的最基本的保障。

为用户提供更沉浸式、强互动的观看体验,是视频网站近年来的重要发力点,您如何评价《种地吧》长短视频双播模式?您是否看好这一模式的未来发展?

编辑部

刘俊

长短视频双播的模式的优点,主要在两个方面,一个是有助于宣推,一个是有助于场景化的观看。

第一点,长短视频双播模式其实是一种宣推的矩阵,它有助于节目传播。现在的综艺节目已经非常重视节目的正片。但正片并不能够完整地构成节目本身,而需要出现很多衍生的形态,共同构成节目最完整的一种状态。这应该说是一种理念的创新。那么衍生的内容可以有很多,比方说衍生综艺、短视频、vlog、花絮、嘉宾社交媒体账号发布的内容等等。

第二点,是有助于不同的场景观看。大量的观众是在网络的碎片化的环境当中去偶发地接触节目,比方说我们在看短视频、刷微博、刷微信公众号的时候,看到了节目相关的视频、介绍文章等,让我们产生兴趣,有可能导流去看正片;甚至有时候可能也导流不了,就停留在短视频的这种观看来认知一档节目。这就是为什么包括衍生综艺、短视频、vlog、花絮等在内的宣推矩阵重要,它很有可能是用户认识一档节目,了解一档节目,或者声称自己看过这档节目的最主要的方式。

所以长短视频双播的模式能够适应不同用户在不同场景的观看需求,让用户在不同的媒体平台,不同的时间段,不同的场景观看的时候,都能够接触到这档节目的信息。

杨长岭

《种地吧》总导演

《种地吧》这档综艺在哪些方面实现了创新?您认为这种创新给行业带来了哪些思考和价值?

编辑部

杨长岭

不敢说我们做了什么哪方面的创新,我们自己觉得《种地吧》一个另类,用近乎素人的常驻嘉宾、横跨大半年的超长拍摄、拍摄内容只有劳作过程,没有所谓的明星大咖。也没有撕逼狗血剧情。只是在用朴素的种地这个行为在讲述一个成长的故事。

如果一定要归结创新的话,我能想到的是,我们用“傻实在”来做这个节目。

《种地吧》创新是没有设置编剧团队,可以不去设计那些复杂的游戏环节,不用刻意去做嘉宾的人物关系,导演组也踏踏实实的分成了麦田组、养殖组、蔬菜组等几个组别,各组盯各组的内容,让剧情产生在真实的劳作中,真实的时间里,真实的天气变化上,保证真实和纪实是我们的首要法则。

另一个就是实打实的来,实打实的拍摄192天,截止目前已经85天过去了。用时间换内容。原本在招募信息中写道“每周工作五天,休息两天” 现在实际情况把休息日取消了。唯一的休息是他们在周日的时候会再上午睡个懒觉。别的节目用20来天拍一季,我们用他们的9倍时间来干活儿。这对于制作公司来说肯定不划算,但我们愿意干。

最后就是,是海量素材中找出闪光点,《种地吧》节目是24小时录制,共192天,农田全方位摄影机覆盖,如此之大的素材,这个可以说是国内之最了。

《种地吧》立足于国家发展战略,着力通过内容创新传递时代精神,您如何看待这一现象?您认为这档节目的选题方式对其他综艺具有借鉴价值吗?

编辑部

杨长岭

之前看到一本书,中国农大朱启臻在2009年写的《农民为什么离开土地》,书中讲述了国内农村的现状:农民离开土地,在田间工作的农民越来越少,更加没有年轻人,他们宁可去做一个快递小哥、奶茶小妹,也不愿意去耕种世代相传的土地。这几年国内的农业政策的改变很大,早些年是退耕还林,现在倡导退林还耕,近两年随着国外战争冲突极端天气什么的,粮食减产很严重,所以粮食安全是个民生问题。因为大家离开土地,所以我们走进去,因为土地上很少有年轻人,所以我们让年轻人去种地。幸运的是,我们也找到了十个愿意为土地付出的年轻人来参加半年的拍摄。

所以,我们作为媒体从业者也想能做一个有责任感的节目。这个节目充满阳光,能够看到对于苦难的克服和对于未来的坚定信仰。

这档节目对其他综艺有没有借鉴价值,这个我不敢说,毕竟节目刚刚播到前几期,影响力传播度还需要培养。

综艺生产往往是一种短平快的快餐式生产,但《种地吧》却将综艺节目的制作周期拉长至192天,这背后有哪些思考?

编辑部

杨长岭

理论上来说,我们做了一件很愚蠢的事情。《种地吧》这个节目,录制用时192天时间,孩子们在这片土地要完整经历从种下冬小麦到收获的全过程。

说实话,综艺对于大部分人的印象,还是“来钱快”的项目,还是需要“梗和热搜”的项目,这些既有印象让我们也曾经对要不要做这件愚蠢的事情产生迷茫。

因为没有模式借鉴,也没有人来指导我们导演组如何在192天的拍摄中去合理地保存体力,所以一切都是在摸索中进行的。这个节目或许没那么好笑,没有疯狂输出的撕逼,但我们希望你能看到“认真”的魅力。录制用192天,是因为麦子的生长周期就是192天。在完成小麦收割之前,我们不会离开的。

吴寒

爱奇艺小怪兽工作室负责人

《种地吧》制片人

《种地吧》这档综艺在哪些方面实现了创新?您认为这种创新给行业带来了哪些思考和价值?

编辑部

吴寒

第一是项目的出发点,或者说核心立意上,相较于以往做一档纯综艺的策划,我们这次更像是优先或更想思考我们做这件事的目的和意义是什么?让一群青年放下自己手中的工作和城市生活,真正切身地投入到土地耕作中去,用自己的亲身体验,完全真实地感受劳动的美、自然的美、生活的美,以及从中获取的成长的美,可能是我们更想通过节目跟这10位青年以及所有当代年轻人一起去探寻和发掘的。

第二是操作逻辑或者说录制方式上,我们抛开了以往大多综艺的阶段录制方式,而是采用一种拉长线纯记录的方式,用一种非常规的“笨办法”,用超过半年的时间不间断记录这一过程,从中去体会每一个瞬间的真实和真诚。用我们自己的话说,这一次,是真正的“用时间换内容”。

第三是在播出方式上,彻底打破了以往综艺长视频季播模式,而是采用“长视频+短视频+直播”的组合方式。不仅用39期长视频完整呈现整个半年的冬耕过程及其中的重要事件和节点,用偏纪录片的方式完整呈现劳作的主故事,而且用数十种策划类短视频全方位展现这10位青年各自的独特视角和成长故事,并且采取每日日常直播、节气大事件直播等多种直播形式与用户实时交流。

简而言之,这个项目在出发点、操作逻辑、播出形式上都做了极大的创新。这是我们对于未来综艺发展的一次新思考和新尝试。综艺本就应该是大众日常、年轻生活的一种内容形式的切面再现,我们希望这样的探索可以让综艺更加贴近生活、走入人心、引发思考。

《种地吧》立足于国家发展战略,着力通过内容创新传递时代精神,您如何看待这一现象?您认为这档节目的选题方式对其他综艺具有借鉴价值吗?

编辑部

吴寒

综艺在我看来是搭建在满足大众娱乐需求基础上的一种内容互动形式,用轻松的方式展现生活、传递正向情绪。在现今社会氛围下,所有综艺从业者就更应当关心大众生活、关注国家发展,用自己擅长的内容讲述和视觉呈现方式去展现当下社会、展望未来发展。

无论是《种地吧》关注的我国现代农业发展和青少年成长,还是未来更多的节目关注其他生活切面,我们都应该立足于生活本身来进行创作,虚构和脱离生活的内容是难引起大众共鸣的。

综艺生产往往是一种短平快的快餐式生产,但《种地吧》却将综艺节目的制作周期拉长至190天,这背后有哪些思考?

编辑部

吴寒

“用时间换取内容”,这句话是我们整个项目组所坚信的,只有用绝对的真心和真诚才都能获得用户的喜爱和共鸣。综艺在过往的发展中,确实以短平快为最大特点,因为以往的综艺往往更发力在将某一个细微点做艺术化的放大呈现,但随着综艺工业化的发展以及整个社会、市场的发展,越来越需要所有综艺从业者也更加重视艺术化、专业化。“短平快”或许是综艺相较于其他内容形式的一大特点和优势,但不能将综艺永远定义在“快餐”,或许通过我们的共同努力,综艺也可以变成“饕餮盛宴”。

190天的时间确实很长,但这也正是因为与《种地吧》想要完整记录呈现整个耕种过程有关系,既然要完整真实地呈现,那么就需要耐心地完整经历这一过程,从海量的素材中去发现最有价值的内容。自我的制作经验与传统套路,永远比不上生活真实能给到你的。

为用户提供更沉浸式、强互动的观看体验,是视频网站近年来的重要发力点,此次《种地吧》为何创新采用长短视频双播模式?这种综艺模式将给到行业哪些思考?

编辑部

吴寒

从我个人的思考来看,综艺节目在发展过程中,以往都似乎先习惯了按照惯例以时长或期数来定义,并且围绕这个来制定内容,却忽视了内容本身节奏、结构、完整性的重要性。在我看来,内容的呈现品质一定是最为重要的,至于播出形式,其实是为了辅助更加完美地呈现这一内容的。那么,对于《种地吧》这一长达190多天的全新形态内容,以往的传统季播模式一定是不合适的,针对这一问题,我们才从内容本身进行了播出形式的制定和互动的策划。

长视频26期“少年篇”与13期“生活特辑”为主线,完整记录呈现这190多天发生的重大事件、重要节点,展示每个重要事件的前因后果,让用户可以完整地追看这一长达半年的事件发展。短视频策划达数十种分类,有10位青年人物向的、有少年美食类的、有知识分享类的、有生活花絮类的等等,这些内容是更加用碎片化的形式呈现这190天里发生的各类细节,既丰富物料种类又不影响长视频的叙事逻辑。还有多种直播形式,是让所有关注这个节目的用户,能够每天、每周、每一阶段都能与正在劳动的他们实时互动、增加交互。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