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章) 老子希望清静无为,顺其自然的生活。他心目中的理想国就是“小国寡民”。这里的国家是指天子封的诸侯国,类似于现在的地方政府,但又不完全是。因为,诸侯国虽然听命于天子,但有自治权和自己的军队。天子也有自己的国家,叫中心之国,简称“中国”。秦始皇灭六国后,天下统一,中国疆域也就大大地扩展了。 “小国寡民”是理想国吗?先看古人的注解: 河上公章句:“'小国寡民’,圣人虽治大国,犹以为小,俭约不奢泰。民虽众,犹若寡少,不敢劳之也。”他说是圣人治理国家,把大国看成是小国,把万众看成是少民,目的是为了节约不奢侈,不烦劳大众,减轻人民负担。 王弼注:“国既小,民又寡,尚可使反古,况国大民众乎!故举小国而言也。”他理解的意思是国家小,民众又不多还可以返回到古代和谐社会,国家大民众多就更容易返回到古代社会。看现代名人学者的解释: 余秋雨翻译:“国家要小,人民要少。”并解释:“'小国寡民’思想,其实是为了和平。因为那时的'国’本来就很小,但是有些统治者一心追求土地和人口的扩大,于是就发生了战争。几乎所有的战争,都起自割据和兼并的欲望。因此老子就想,如果能够安于'小国寡民’,也不去打听邻国的消息,'老死不相往来’,那就会消弭战争,维持各自相安的和平。”(余秋雨:《老子通释》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21年,第230-231页。)他说“小国寡民”是为了和平。 南怀瑾说:“'小国寡民’就是地方自治,进一步主张要一个国家天下太平,必须国民道德充沛,人人能够自发自动,国民道德才能提升,然后才能讲自由民主,达到天下太平。”(南怀瑾:《老子他说》续集 东方出版社,2010年,第366-367页。)他说“小国寡民”是地方自治,但没说为什么要“小”和“寡”。 陈鼓应今译:“国土狭小人民稀少。”并引述:“'小国寡民’乃是激于对现实的不满而在当时散落农村生活基础上所构幻出来的'桃花源’式的乌托邦。在这小天地里,社会秩序无需镇制力量来维持,单凭各人纯良的本能就可以相安无事。在这小天地里,没有兵战的祸难,没有重赋的逼迫,没有暴戾的空气,没有凶悍的作风,民风淳朴诚实,文明的污染被隔绝。故而人们没有焦虑、不安的情绪,也没有恐惧、失落的感受。这单纯朴质的社区,实为对古代农村生活理想化的描绘。”(陈鼓应:《老子今注今译》 商务印书馆,2016年,第347页。)他说“小国寡民”是质朴理想的小天地。 刘笑敢引用众学者的话说:“关于小国寡民,论者或谓其为畸形状态的早期奴隶制,或谓其为农民的平等的理想社会,或谓其为古代小自耕农的空想,幻想回到没有压迫剥削、没有战争的原始公社时代,或谓其为人像动物一样生活的原始社会,是处于危亡阶段的氏族贵族把往古回忆作为理想画图来救命的表现,或谓其为针对当时的广土众民的政策而发,是带着时代的创伤,逃向原始的乐园,想为时代开倒车,或谓其为激于对现实的不满而在当时散落农村生活基础上所构幻出来的桃花源式的乌托邦。诸说各有其理,有些说法更有可取之处。”(刘笑敢:《老子古今》上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第749页。) 实际上,老子时代动乱已经开始,诸侯国之间互相吞并,“大国众民”越来越多,逐步形成了“春秋五霸”以及后来的“战国七雄”。“小国寡民”的时代已经过去。老子重提“小国寡民”,正符合他的道治原理——无为而治。接着,老子描绘了七种“小国寡民”的社会状态:不用机巧器具,不背井离乡,不乘坐车船,不保存兵器,那怕复古记事,宁可粗茶淡饭也要安居乐业,杜绝烦心的礼尚往来。 欧洲有个与老子同时代的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写了一本《理想国》的书,涉及到了政治学、教育学、伦理学、哲学等多个领域,思想博大精深。老子的“理想国”非常简单——小国寡民。“小国寡民”好吗?这是老子的良好愿望,背后透露出希望人民顺其自然,安居乐业地幸福生活。再多的工器具不需要使用,再好的地方也不想迁徙。孔子的理想生活就像曾子说的简单朴实,富有生活情趣:阳春三月,卸掉冬装穿上春衣,约上几个年轻小伙子,带上六七个小孩,在清澈的山溪里洗洗澡,在求雨台上鼓乐、跳舞、吹风,然后一路唱着歌回家。这样的生活虽然简单,确是“桃花源”般的理想生活。庄子的理想社会和理想人生又不一样,他向往像野鸡一样,沿着湖边草地十步一啄,百步一饮,展翅腾挪,逍遥自在地自然生活。 接下来,老子进一步描述“小国寡民”的状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