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高考语文复习:散文阅读高考简答题例解

 阅读美丽星空 2023-03-02 发布于山东

023届高三语文散文阅读高考题例解

【真题回顾】

(2022年全国新高考Ⅱ卷)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到橘子林去

李广田

小孩子的记忆力真是特别好,尤其是关于她特别有兴趣的事情,她总会牢牢地记着,到了适当的机会她就会把过去的事来问你,提醒你。

“爸爸,你领我去看橘子林吧,橘子熟了,满树上是金黄的橘子。”

今天,小岫忽然向我这样说,我稍稍迟疑了一会,还不等回她,她就又抢着说了:“你看,今天是晴天,橘子一定都熟了,爸爸说过领我去看的。”

我这才想起来了,那是很多天以前的事情,我曾领她到西郊去。那里满坑满谷都是橘子,但那时橘子还是绿的,她并不觉得好玩,只是说:“这些橘子几时才能熟呢?”

“等着吧,等橘子熟了,等一个晴天的日子,我就领你来看看了。”这地方阴雨的日子真是太多,偶然有一次晴天,就令人觉得非常稀罕,简直觉得这一日不能随便放过。小孩子对于这一点也该是敏感的,于是她就这样问我了。去吗,那当然是要去,并不是为了那一言的然诺,却是为了这一股子好兴致。

我们走到了大街上。今天,真是一切都明亮了起来,活跃了起来。石头道上的水洼子被阳光照着,像一面面的镜子;女人头上的金属饰物随着她们的脚步一明一灭;挑煤炭的出了满头大汗,脱了帽子,就冒出一大片蒸气,而汗水被阳光照得一闪一闪的。天空自然是蓝的了,一个小孩子仰脸看天,也许是看一只鸽子,两行小牙齿放着白光,真是好看。小岫自然是更高兴的,别人的高兴就会使她高兴,别人的笑声就会引起她的笑声。可是她可并没有像我一样关心到这些街头的景象。她毫没有驻足而稍事徘徊的意思,她的小手一直拉着我向前走,她心里一定是只想着到橘子林去。

走出城,人家稀少了,景象也就更宽阔了,也听到好多地方的流水声了,看不到洗衣人,却听到洗衣人的杵击声,而那一片山,那红崖,那岩石的纹理,层层叠叠,甚至是方方正正的,仿佛是由人工所垒成,没有云,也没有雾,崖面上为太阳照出一种奇奇怪怪的颜色,真像一架金碧辉煌的屏风,还有瀑布,看起来像一丝丝银线一样在半山里飞溅。我看着眼前这些景物,虽然手里还握着一只温嫩的小胖手,我却几乎忘掉了我的小游伴。而她呢,她也并不扰乱我,我想,她不会关心到眼前这些景物的,她心里大概只想着到橘子林去。

远远地看见一大片浓绿,我知道橘子林已经在望了,然而我们却忽然停了下来,不是我要停下来,而是她要停下来,眼前的一个故事把她吸引住了。

是在一堆破烂茅屋的前面,两个赶大车的人在给一匹马修理蹄子。

我认识他们,我只是认识他们是属于这一种职业的人,而且他们还都是北方人,都是我的乡亲。他们时常叫我感到那样子的可亲近,可信任。他们把内陆的货物运到边疆上出口,又把外边的货物运到内陆,他们给抗战尽了不少的力量……他们两个正在忙着,他们一心一意地“对付”那匹马。你看,那匹马老老实实地站着,不必拴,也不必笼,它的一对富有感情的眼睛几乎闭起来了。不但如此,我想这个好牲口,它一定心里在想:我的大哥给我修理蹄子,我们走的路太远了,慢慢地修吧,修好了,我们就上路。慢慢地修,不错,他正在给你慢慢地修哩。他搬起一个蹄子来,先上下四周抚弄一下,再前后左右仔细端详一番,然后就用了一把锐利的刀子在蹄子的周围修理着。我为那一匹牲口预感到一种飞扬的快乐……我这样想着,看着,看着,又想着,只是顷刻之间的事情,猛一惊醒,才知道小岫的手掌早已从我的掌握中脱开了,我低头一看,却正看见她把她的小手掌偷偷地抬起来注视了一下。她是在看她自己的小指甲。而且我也看见,她的小指甲是相当长的,也颇污秽了,每一个小指甲里都藏着一点黑色的东西。

我不愿再提起到橘子林去的事,我知道小岫对眼前这件事看得入神了,我不愿用任何言语扰乱她,我看她将要看到什么时候为止。

赶马车的人把那一只马蹄子修好了,然后又丁丁地钉着铁掌。钉完了铁掌,便把马蹄子放下了。那匹马把整个的身子抖擞了一下,我说那简直就是说一声谢谢,或者是故意调皮一下。然后,人和马,不,是人跟着马,可不是马跟着人,更不是人牵着马,都悠悠然地走了,走到那破烂的茅屋里去了。那茅屋门口挂一个大木牌,上边写着拙劣的大字:“叙永骡车店”。有店就好了,我想,你们也可以少受一些风尘。

“回家。”小岫很坚决地说,而且已经在向后转了。

“回家告诉妈妈:马剪指甲,马不哭,马乖。”她拉着我向回路走。

我心里笑了,我还是没有说什么,我只是跟着她向回路走。

“我的手指甲也长了,回家叫妈妈剪指甲,我不哭,我也乖。”她这么说着,又自己看一看自己的小手。

“对,回家剪指甲,你真乖,你比马还乖。”这次我是不能不说话了,我被她拉着,用相当急促的脚步走着。

这时候,太阳已经向西天降落了,红崖的颜色更浓重了些,地上的影子也都扩大了。我们向城里走着,我们都沉默着,小岫不说话,我也不说话。“我不再去看橘子了。”她心里也许有这么一句话,也许并没有。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我”决定带小岫到橘子林去,只是因为不想“随便放过”偶然到来的晴天,与她提醒“我”履行承诺无关。

B.“我”从“几乎忘掉了我的小游伴”,到不知道小岫的手掌“早已从我的掌握中脱开”,这个变化表明“我”的出游兴致变高了。

C.赶大车的人让“我”感到可亲近、可信任,除了他们“都是北方人,都是我的乡亲”,还因为他们为抗战做出了贡献。

D.返回城里的路上,“小岫不说话,我也不说话”,父女二人的沉默表明他们对未到达橘子林感到有点失落。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点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我的大哥给我修理蹄子,我们走的路太远了,慢慢地修吧,修好了,我们就上路。”这一句将马人格化,写出了马对车夫的感情,生动而饶有趣味。

B.“我”在判断小岫对去橘子林的态度时,用语从“一定”变为后来的“也许”,暗示小岫的心理变得难以琢磨了。

C.小岫让“我”领她去橘子林,实际上全程“我”都是由她拉着走的,由此可见,小岫的言行决定着本文的节奏。

D.本文借助小孩子的视角,先后描写了街道、山林、骡车店等处的景象,看似散漫,实则突出主题,使本文具有形散神聚的特点。

8.“我”和小岫最终放弃去橘子林,本文却仍以“到橘子林去”为题,请简要谈谈你的理解。(4分)

9.本文的童趣往往通过细节体现出来,请指出三处这样的细节并简要分析。(6分)

(2022 年全国乙卷·T7~9,15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九一八”致弟弟书

萧红

可弟:小战士,你也做了战士了,这是我想不到的。

世事恍恍惚惚地就过了;记得这十年中只有那么一个短促的时间是与你相处的,现在想起就像连你的面孔还没有来得及记住,而你就去了。

记得当我们都是小孩子的时候,当我离开家的时候,那一天的早晨你还在大门外和一群孩子玩着,那时你才十三四岁,你看着我离开家,向着那白银似的满铺着雪的无边的大地奔去。你恋着玩,对于我的出走,你连看我也不看。

而事隔六七年,你也就长大了,有时写信给我,因为我的漂流不定,信有时收到,有时收不到。但我读了之后,竟看不见你,不是因为那信不是你写的,而是在那信里边你所说的话,都不像是你说的。比方说——生活在这边,前途是没有希望的……

我看了非常的生疏,又非常的新鲜,但心里边都不表示什么同情,因为我总有一个印象,你晓得什么,你小孩子。所以我回信的时候,总是愿意说一些空话,问一问,家里的樱桃树这几年结樱桃多少?红玫瑰依旧开花否?或者是看门的大白狗怎样了?你的回信,说祖父的坟头上长了一棵小树。在这样的话里,我才体味到这信是弟弟写给我的。

但是没有读过你的几封这样的信,我又走了,越走越离得你远了。

可弟,我们都是自幼没有见过海的孩子,海是生疏的,我们怕,但是也就上了海船,飘飘荡荡的,前边没有什么一定的目的,也就往前走了。

不知多久,忽然又有信来,是来自东京的,说你是在那边念书了。恰巧那年我也要到东京去看看,我想这一次可以见到你了。这是多么出奇的一个奇遇。

我一到东京就写信给你,约你第三天的下午六点在某某饭馆等我。

那天,我五点钟就等在那里,一直到了六点钟,没有人来,我又多等了一刻钟,我又多等了半点钟,我想或者你有事情会来晚了的。到最后的几分钟,竟想到,大概你来过了,或者已经不认识我。第二天,我想还是到你住的地方看一趟。有一个老婆婆,说你已经在月初走了,离开了东京了。你那帘子里头静悄悄的,好像你在里边睡午觉的。

半年之后,我还没有回上海,你又来了信,说你已经到了上海,是到上海找我的。

我想这可糟了,又来了一个小吉卜赛。

这流浪的生活,怕你过不惯,也怕你受不住。

但你说:“你可以过得惯,为什么我过不惯?”

等我一回到上海,你每天到我的住处来,我看见了你的黑黑的人影,我的心里充满了慌乱。我想这些流浪的年轻人,都将流浪到哪里去。常常在街上碰到你们的一伙,你们都是年轻的,都是北方的粗直的青年,内心充满了力量。你们是被逼着来到这人地生疏的地方,你们都怀着万分的勇敢,只有向前,没有回头。但是你们都充满了饥饿,所以每天到处找工作。你们是可怕的一群,在街上落叶似的被秋风卷着,弯着腰,抱着膀,打着寒战。

那时你不知我心里的忧郁,你总是早上来笑着,晚上来笑着。进到我屋子来,看到可吃的就吃,看到书就翻,累了,躺在床上就休息。

你那种傻里傻气的样子,我看了,有的时候,觉得讨厌,有的时候也觉得喜欢,虽是欢喜了,但还是心口不一地说:“快起来吧,看这么懒。”

不多时就“七七”事变,很快你就决定了,到西北去,做抗日军去。

你走的那天晚上,满天都是星,就像幼年我们在黄瓜架下捉着虫子的那样的夜,那黑黑的夜,那样飞着萤虫的夜。

你走了,你的眼晴不大看我,我也没有同你讲什么话。我送你到了台阶上,到了院里你就走了。那时我心里不知道想什么,不知道愿意让你走,还是不愿意。只觉得恍恍惚惚的,把过去的许多年的生活都翻了一个新,事事都显得特别真切,又都显得特别模糊,真所谓有如梦寐了。

可弟,你从小就苍白,不健康,而今虽然长得很高了,精神是好的,体力仍旧是坏的。我很怕你走到别的地方去,支持不住,可是我又不能劝你回家,因为你的心里充满了诱惑,你的眼里充满了禁果。

恰巧在抗战不久,我也到山西去,有人告诉我你在洪洞的前线,离着我很近,我转给你一封信,我想没有两天就可见到你了。那时我心里可开心极了,因为我看到不少和你那样年轻的孩子们,他们快乐而活泼,他们跑着跑着,工作的时候嘴里唱着歌。这一群快乐的小战士,胜利一定属于你们的,你们也拿枪,你们也担水,中国有你们,中国是不会亡的。虽然我给你的信,你没有收到,我也没能看见你,但我不知为什么竟很放心,就像见到了你一样。因为你也是他们之中的一个,于是我就把你忘了。

但是从那以后,你的音信一点也没有的。而至今已经四年了,你到底没有信来。

我本来不常想你,不过现在想起你来了,你为什么不来信。

今天又快到“九一八”了,写了以上这些,以遣胸中的忧闷。

愿你在远方快乐和健康。

19419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信中写“满铺着雪的无边的大地”和大海上“飘飘荡荡的”海船,都表达了前途未卜的意思,写出了“我”对流浪生涯的忧惧不安。

B.“我”有一个时期写给弟弟的信中,谈的总是些樱桃树玫瑰花之类的“空话”,这些话题看似亲切,实则回避了弟弟信中流露出的苦闷。

C.弟弟从上海前往西北的分别之夜,两人并无多言,但信中追忆那个夜如同幼年的夜,写出了“我”在漂泊多年后重拾与弟弟的亲密感情。

D.信件的结尾处,点出“又快到'九一八’了”,照应了信件开头“这十年中”的说法,同时将个人遭际与国家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

2.这封信情真意切,“恍恍惚惚”的情感状态更是一再呈现。请分析这种恍惚感的由来。(6分)

1)“恍恍惚惚”的情感状态与“我”对弟弟的牵挂和思念有关:“我”与弟弟相处短暂,离别之时弟弟年幼,在“我”的心中认为弟弟还未长大,而弟弟来信中说了一些苦闷的话,这让“我”不相信他已长大;二人漂泊在外,个人命运充满未知。

2)“恍恍惚惚”情感的背后是“我”对弟弟的担忧和不舍:弟弟决定参军抗日,“我”担心弟弟的安全,不舍弟弟的离开,但又不能阻止弟弟,内心陷入矛盾;为看到像弟弟一样的青年而高兴,但又为没有见到弟弟而牵挂担忧。

3.对于弟弟先后在上海和山西的两段生活,“我”都放在周围年轻人的群体生活中来叙述,且有不同的感受。请对此加以分析。

1)弟弟在上海时,“我”的心理感受是慌乱:这些流浪的年轻人粗直可爱、充满力量、勇敢向前,但他们没有目标,前途未卜,所以这时候“我”对弟弟这样的生活状态是感到忧郁慌乱的。

2)弟弟在山西时,“我”的心理感受是开心:这些和弟弟一样的年轻人快乐活泼、积极勇敢,从他们的身上,“我”看到了希望,有他们在,中国不会灭亡,所以这时候“我”的内心是开心而放心的,坚信胜利一定会属于弟弟这群年轻人。

【经典例题】

考点一∣散文的构思与行文

(一)散文的层次

[构思与行文]

1.(2021年北京市高考题,《心灵的呼吸》)作者写出了他对音乐的理解逐渐深入的过程,请结合全文内容,简要分析这一过程。(6分)

①作者因偶然听到父亲吹箫,初步地感受到音乐对于生命的意义。

②作者学习吹笙时对不同乐器在音乐上的特点有了更具体的了解。

③“自乐班”的演奏使作者的理解延伸到音乐背后的社会和人生。

④作者成年后领悟到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声响也具有音乐般的美感。

2.(2020·全国 III,蒋子龙《记忆里的光》)作者对儿时看火车经历的叙述很有层次感,请结合作品具体分析。(6 分)

①“记忆里的光”,指火车头上“光芒闪烁的图标”,即镰刀锤头,是本文的核心意象;

②围绕这一核心按照时间顺序,安排了“我”少年、青年、中年的人生片段,每一片段都同“镰刀和锤头”相关

③最后,以“全科人”的身份表达出“我”对“镰刀锤头”的深厚感情,呼应题目,升华主题。

3.(2020 年新高考全国Ⅰ卷于坚《建水记》)本文采用空间和时间两条线索行文,请分别加以简析。(6 分)

①文章以空间的转換为行文结构,展开对建水的描写,从城外的临安车站开始,依次写穿过城门,经过街道、市场、胡同小巷,最后进入家庭院落;②文章以时间的延续为思想线索,将建水同时置于历史文化传承与当下日常生活中来搞写,表现这座古城经久不衰的生命活力

4.(2018·浙江,叶文玲《汴京的星河》)从结构上分析作品为什么先写街、再写人、后写灯。(5 分)

①先写街的繁荣做铺垫,引出人潮汹涌。②再写游人众多,为后面观灯受阻理伏笔。③最后写观灯盛况,把作品推向高潮并点题。④层层铺垫,层层推进。

5.(2012·全国大纲,孙犁《听朗诵》)这篇文章是怎样构思的?请简要分析。(6 分)

①以收听朗诵开头,迅速切入主题,看似随意,实则精心;②以历史事实为依据,论述影响历史与世事流传的原因,紧扣主题,层层深入;③以明确鲁迅文章与道义共存的主旨收尾,前后照应,顺理成章。

(二)散文的素材使用

6.(2021年全国甲卷《当痛苦大于力量的时候》)作者访问米哈伊洛夫斯克村,为什么会联想到达吉雅娜?请谈谈你的看法(6分)

①米哈伊洛夫斯克村是《叶甫盖尼·奥涅金》的创作地点,参观此地,想到这部作品及其主人公是自然的;

②达吉雅娜是本文作者最钟爱的女性,她的个性虽不合时宜却具有永久的魅力;

③达吉雅娜跟本文作者的青春记忆有关,大学读书期间,因为她本文作者还曾与同学争论。

7.(2020·天津,梁衡《线条之美》)文末引入林徽因的故事有何效果?(4 分)

①引用故事使文章生动,作例证有力证明了线条可以体现时代的精神气质;②深化了主题,借线条这一象征符号寄托对新生共和国的美好期待。

8.(2018·北京,苏童《水缸里的文学》)文章第④段对河蚌仙女梦想的描述与第③段的童话故事相比有什么不同?这样写有什么作用?(5 分)

(1)内容上:①第三段中的仙女为报知遇之恩,从水缸中出现然后端出饭菜,帮助救他的青年摆脱贫困。表明了很多人心中的好逸恶劳、期待掉馅饼的从众心理。②第四段中我想象的自家水缸里的仙女则是增添了很多细节。直奔作者家中,清扫,做出作者喜欢的美味。这表明了作者当时对仙女的幻想和对美味的期待。

(2)手法上:①更多细节描写,表现了孩子有趣天真的想象力;②两段通过对比凸显出孩童时期的我因好奇心而生发出的想象力。

(3)主旨上:揭示主旨,表现了孩子的好奇心和想象力,而这些给了物质贫乏时代的我最早的阅读。

(4)结构上:承上启下,共同承接上文回忆童时期河蚌的秘密,引出下文凝视水缸是作者最早的阅读方式。

9.(2012·湖北,罗琅《耳边杜鹃啼》)文章用了较大的篇幅叙述“姑嫂鸟”的故事,请谈谈作者这样写的用意。(4 分)

①相对诗词、传说的片段引用,“姑嫂鸟”这一民间故事则为完整叙述丰富了文章内容,增添了杜鹃鸟传说的美好意义。②“姑嫂鸟”的故事为下文的议论作铺垫。

10.(严风华《戈壁绝尘》)文章使用张骞出使西域和汉武帝修建玉门关等大量史料有何作用?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6 分)

①这些史料体现了戈壁曾经的热闹繁华,与如今的衰败冷清形成对比,突出丝绸之路的昔盛今衰。②表达作者对丝绸之路悠久历史和曾经创造的辉煌成就的敬意和礼赞,以及对如今沧桑巨变的惋惜和感慨。③运用大量的史料虚实结合,丰富了文章的内容,增加了文化底蕴。

[散文的标题]

11.(2022年全国新高考Ⅱ卷,《到橘子林去》)“我”和小岫最终放弃去橘子林,本文却仍以“到橘子林去”为题,请简要谈谈你的理解。(4分)

①结构上:“到橘子林去”是全文的线索,小岫要去橘子林引出父女二人在路上的所见所感。②感情上:“到橘子林去”的路上,“我”和小岫的情感发生了变化,最终感受到了劳动人民的伟大力量。

12.(2021年北京市高考题,《心灵的呼吸》)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文章标题“心灵的呼吸”包含了哪些涵义。(6分)

①文中写到的都是吹奏乐器,它们的演奏都有赖于呼吸的控制。

②音乐是接通心灵和遥远世界的通道,是让心灵能呼吸的气管。

③心灵的吐诉如同呼吸要有节奏,节奏能把内心情感调动起来。

④技巧熟练的演奏会紧贴曲调的命脉,使音调像呼吸一样自然。

13.(2020·全国 III,蒋子龙《记忆里的光》)从文章谋篇布局的角度,分析题目“记忆里的光”是如何统摄全文的。(6 分)

①萌生念头:大同学对火车形象的描述,让“我”萌生看火车的念头;②付诸行动:夜间穿过坟场,耳朵贴在铁轨上,写出“我”看火车时的兴奋与好奇;③抒发感受:火车头上挂着光芒闪烁的镰刀锤头图案,让“我”感到特别,也感到亲切。

14.(2019·天津,艾平《萨丽娃姐姐的春天》)文章的标题具有多重意蕴,请结合全文加以分析。(6 分)

①呼伦贝尔草原大自然的春天;②羊羔生长期的春天;③萨丽娃事业的春天;④以萨丽娃为代表的新一代牧民未来生活的春天。

15.(2018·北京,苏童《水缸里的文学》)本文题目“水缸里的文学”意蕴丰富,综观全文, 你如何理解其中的寓意?以此为题有怎样的表达效果?(6 分)

(1)寓意:①水缸与我童年密切相伴,是我童年认识世界,体味人生,引发文学梦的主要对象;水缸引发了关于河蚌故事的论述,激发了作者诗意想象,是作者阅读和体会世界的方式;二套因为小时候物质所限,作者渴望但无法阅读儿童书,水缸刺激作者想象、智力;

③水缸是作者童年时期的记忆,保留了作者的好奇心,保留了我奇迹般的创作活力。

(2)表达效果:①贯穿全文的线索,生动形象,激发读者想象力,吸引读者兴趣,由事及理,作者通过幼年与水缸的关系,以及对水缸的好奇和想象表达了作者对文学创造的看法;②保持好奇心,面对社会现实,从平凡的生活中去刺激孩子的想象和智力,探索现实中的未知,体味人生,让孩子找到寄托物,去创作奇迹。揭示文章的主旨。

16.(2010·湖南,洛夫《一朵午荷》)纵观全文,谈谈标题“一朵午荷”中“午”的含义。(4 分)

①明指“我”欣赏池荷的时间;②暗寓荷的生命状态,虽已由“喧哗”走向“寥落”,“将谢而未谢",但它安静地等待来年再唱,在“我”心中永远是“盛开的"。

17.(梁衡《沙海一苗树》)本文以“沙海一苗树”为标题,有什么好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6 分)

①含义丰富,既指高林树在库布齐大沙漠种下的每一棵柳树,又指高林树本人,还指生活的火种,生命的希望。②突显主题,赞美“高林树们”用辛勤的劳动改造沙漠、改变生活的奋斗精神。③强化效果,通过“沙漠”之“大”和“一苗树”之“小”的对比,引起读者关注。

[关键字词句段]

(一)开头的作用

18.(2010·全国 II,张承志《大河家》)结合全文来看,开头三段在文章中有哪些作用?(6分)

①开门见山,点出文章的主题;②挑明写作缘由,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③奠定文章的抒情基调,展现思想深沉、情感饱满的特点;④总领下文,预示行文的内在机构,当下的感念与往昔的情景相互交织。

(二)过渡段落的作用

19.(2019·上海,《流沙中的弱水河》)第⑧段在全文的构思中有重要作用,请加以分析。(4 分)

①全文围绕沙漠、弱水河、绿洲进行构思,第段承接上文对弱水河的描写、思考及“我” 的生活状态,转入“我”走入草滩、戈壁、沙漠的所见所思,将前五段中的生命思考以“我” 的体验加以具体化和深化。②第⑧段是从对沙漠、弱水河、绿洲的描写和思考,转入“我” 的感悟思考的关键节点,在全文构思上有重要作用。

20.(2012·四川,刘亮程《柴禾》)第 3 自然段主要叙述了什么内容?这些内容在全文结构中的作用是什么?(6 分)

①内容:主要叙述了我家柴堆的积累过程。②作用:通过叙述父子兄弟辛勤积累柴堆的过程,赋予柴堆物质以外的意义,既承接上文“柴堆是家力的象征”,又与后文“我们在心里需要它们”呼应,并为柴禾在今后生活中的重大变化作铺垫。

21.(2010·湖南,洛夫《一朵午荷》)简要归纳画线段落(但我真正懂得荷……)的段意, 并简析该段在全文结构上的作用。(4 分)

①内容上:通过“诚心"“紧张”等描摹“我”的心理,表明第二次看荷前“我”的心理准备和心理期待。②结构上:该段是全文的关节所在,结构上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但我真正懂得荷,是在今年一个秋未的下午”紧承上文,而“再轻步向荷池走去”则引领下文。

22.(潘纤云《灯下草虫鸣》)简要分析文章第③节在内容方面的作用。(4 分)

①引用《诗经》中的句子,表明秋虫声里积淀深厚的传统文化,增加文章的内涵;②通过想象描述古代思妇在秋虫声里的愁苦,具体表现秋虫给人的凄美之感。

(三)结尾的作用

23.(刘庆邦《花工》)作品结尾叙写“我”的幻觉,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 分)

①“我”希望花园长在,与花园的消失相对比,突出了“我”对老宋的理解、怀念与感念;②与前文相呼应,虚实相映,丰富了作品内容;③以幻觉的形式里现“我”的内心情感, 增强了作品的抒情色彩,感染力强。

(四)环境的作用

24.(2018·天津,石红许《虹关何处落徽墨》)文章在记叙寻墨的同时,为什么还用大量笔墨描绘虹关古村?(6 分)

①虹关具有优美的自然风光和丰厚的文化底蕴。②虹关是徽墨的产地,徽墨也成就了虹关。③虹关引发了作者的乡愁。④增添了寻墨历程的情趣,丰富了主题。

25.(2006·江苏,汤世杰《一幅烟雨牛鹭图》)文章把“烟雨”作为牛鹭的活动场景,作者的用意是什么?(6 分)

①营造出朦胧的诗意氛围;②抒写农耕生活的自然和谐之美;③抒发作者迷茫的情思。

26.(蒋新《流浪的名著》)请简要分析文章第①段环境描写的作用。(6 分)

①为流浪名著的出现营造时空背景。②热闹人群退去的描写,凸显作者对当下文化市场一味逐利行为的不赞同(怅然)。③冷风(天气清冷)暗指流浪的名著无人问津的冷清处境。④柔和的阳光既暗指依然有人关注这些流浪名著,烘托出名著出现时作者内心的激动,也借此表现这些书籍的魅力。

(五)关键词句的作用

27.(2022年高考全国乙卷《“九一八”致弟弟书》)这封信情真意切,“恍恍惚惚”的情感状态更是一再呈现。请分析这种恍惚感的由来。

1)“恍恍惚惚”的情感状态与“我”对弟弟的牵挂和思念有关:“我”与弟弟相处短暂,离别之时弟弟年幼,在“我”的心中认为弟弟还未长大,而弟弟来信中说了一些苦闷的话,这让“我”不相信他已长大;二人漂泊在外,个人命运充满未知。

2)“恍恍惚惚”情感的背后是“我”对弟弟的担忧和不舍:弟弟决定参军抗日,“我”担心弟弟的安全,不舍弟弟的离开,但又不能阻止弟弟,内心陷入矛盾;为看到像弟弟一样的青年而高兴,但又为没有见到弟弟而牵挂担忧。

考点二∣散文的形象与意象

人物的形象

[(人物)形象]

1.(2022年高考全国乙卷《“九一八”致弟弟书》)对于弟弟先后在上海和山西的两段生活,“我”都放在周围年轻人的群体生活中来叙述,且有不同的感受。请对此加以分析。

1)弟弟在上海时,“我”的心理感受是慌乱:这些流浪的年轻人粗直可爱、充满力量、勇敢向前,但他们没有目标,前途未卜,所以这时候“我”对弟弟这样的生活状态是感到忧郁慌乱的。

2)弟弟在山西时,“我”的心理感受是开心:这些和弟弟一样的年轻人快乐活泼、积极勇敢,从他们的身上,“我”看到了希望,有他们在,中国不会灭亡,所以这时候“我”的内心是开心而放心的,坚信胜利一定会属于弟弟这群年轻人。

2.(2019·天津,艾平《萨丽娃姐姐的春天》)文中的老祖母是一个怎样的形象?你认为这一形象对萨丽娃有什么影响?(6 分)

(1)形象:老祖母是一位勤劳、坚忍、慈爱、敬畏自然的传统牧民形象。(2)影响:①老祖母传授给萨丽娃养羊的技能;②给萨丽娃的心灵打上草原文化的烙印,召唤她回归草原;

③老祖母的优秀品质对萨丽娃影响深远,传统美德得以传承。

3.(筱敏《修鞋的》)简要概括修鞋者的遭遇和生存状态。(5 分)

因为失去土地被迫到城市谋生,怀抱着对城市的梦想却被城市管理者当作非法闯入者驱赶,从事卑微的工作顽强生存,辛勤劳作却担心未来。

4.(筱敏《木偶戏》)结合全文,概括“操纵者”的形象。(4 分)

①木偶形象的制作者;②木偶戏的编剧和导演。

[(事物)意象]

(一)事物的形象

5.(2012·四川,刘亮程《柴禾》)根据全文概括“柴禾”在文中的含义(5 分)

生活物质;家力象征;家的一部分;传统的生活方式;精神寄托。

6.(2010·湖南,洛夫《一朵午荷》)概述文章所表现的荷之美。(6 分)

①形象美:由花的娇美、叶的清香,枝的挺秀所呈现出来的自然美;亭亭玉立的韵致美;在雨中英姿勃发的矫健美。②精神美:风雨中伟岸、挺拔的气质美;将谢未谢而安静温柔的孤寂美;接受命运安排,等待生命第二次接唱的平和美。

(二)事物的作用

7.(2020 年新高考全国Ⅰ卷《建水记》)

本文记建水城时,在饮食描写上花费了大量笔墨,对此你如何理解?(4 分)

①写饮食,就是写建水城独具特色的地方风物及其历史传承;②写饮食,就是写人的日常生活和城的烟火气息,这是文章所要表现的建水古城的城市品格。

8.(2012·湖北,罗琅《耳边杜鹃啼》)联系全文,简要分析“杜鹃啼”在谋篇布局中的作用。(4 分)

①文章以“杜鹃啼”为线索,将杜鹃啼叫的时间,杜鹃啼叫的悲切状况,以及杜鹃鸟啼叫声的附会情况结合起来。②文章以“杜鹃啼”统帅文章引用的诗词和传说故事,将其融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9.(2010·全国,萧萧《灯火》)文章细致地描写了煤油灯的外形和使用方法,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6 分)

①寄托作者对童年时光生活的深切留恋和怀念;②使童年的生活图景更真实、具体、生动,给人一身临其境的感受;③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10.(2008·山东,张炜《歌德之勺》)作者在文章中为什么用较多笔墨描述歌德厨房中的那把炊勺?(4 分)

①勺子非同一般,作者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大的勺子。②由勺子之大展开联想,表现歌德的不同寻常。答“表现歌德非同一般。人的一生无非是取一勺饮,而对于歌德这样的天才, 其勺必大”也可。

11.(筱敏《修鞋的》)作品的最后两段关于路树气根的描写,有怎样的用意?(6 分)

①以物喻人(或“类比”),表现修鞋者和路树气根同样卑微的地位和一样顽强的生存力;

②表现修鞋者的孤独,含蓄地写出他对未来的担心;③隐含作者对修鞋者生存处境的同情, 流露出对简单粗暴的城市管理方式的批评。

12.(筱敏《木偶戏》)第⑦段中描写老牛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这又有什么作用?(6 分)

(1)手法:衬托、比喻。(2)作用:①以被蒙上双眼对身边事物一无所知的老牛衬托麻木的农民;②表达对农民的怜悯,揭示了中心。

考点三∣散文的写作特色与表达技巧

(一)语言的特色

[写作特色]

1.(2018·浙江,叶文玲《汴京的星河》)作者的兴奋情绪在文中画横线部分表现为怎样的语言特点?(4 分)

①用词夸饰,辞彩绚丽。②运用铺陈、排比语句。③语气急切:用副词“果有”“真个”等加强语气;用“你看”“你抬头”等表现急于分享的兴奋心情。

2.(2012·山东,张锐锋《被时间决定的讲述》)以③④段为例,简要分析本文语言的两个主要特点。(4 分)

①口语化;②多用短句;③整散结合;④运用比喻、拟人等手法。

3.(梁衡《沙海一苗树》)这篇散文的内容具有纪实性,语言具有文学性,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6 分)

(1)纪实性:①作者亲历;②材料真实;③情感真挚。

(2)文学性:①多用修辞,形象生动;②化用名句,典雅隽永;③间用口语,具有生活气息。

(二)写作的特色

4.(2021新高考II卷《放猖》《莫须有先生教国语》)文本二指出,教小孩子作文要“能懂得小孩子的欢喜”,谈谈文本一是如何实践“能懂得小孩子的欢喜”这一主张的。(6分)

①选题为儿童喜欢的放猖;②在回忆放猖时,选用儿童视角,用儿童的口吻和语言,写儿童看到的场景和参与的活动;③注重表达儿童的心理,写小孩子的羡慕、寂寞和失落等。

5.(2008·山东,张炜《歌德之勺》)本文在写作上有何突出特色?请结合文本,谈谈它对你的写作有何启示。(6 分)

(1)特色:以小见大的手法。

(2)启示:①要善于观察,注意从日常生活中的具体事物,寻找最佳的切入点。如本文对歌德故居中的炊勺的发现。②要精于思考,学会从具体事物中发现和发掘深刻的意蕴,就像作者从炊勺中看到了歌德的非同一般一样。

(三)叙述方式与视角

6.(2012·山东,张锐锋《被时间决定的讲述》)本文采用了什么叙述方式?有何好处?(4 分)

(1)方式:顺叙。(2)好处:①按时间顺序写了古村人们一天的生活;②强调了古村人们按部就班,不慌不忙,完全符合自然地悠悠节奏;③表达了平凡比非平凡更有价值,或者说, 平凡是非平凡的极致的主题;④点题。

7.(2010·全国,萧萧《灯火》)文章在人称的使用上有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6

分)

(1)特点:①文章以第一人称作为全文的基本视角;②偶尔插入第二人称,构成两种不同人称的相互交叉。

(2)作用:①不同人称的出现丰富了文章的叙事手段,有助于作者思想情感的表达;②营造了一种亲切的气氛,拉近作者和读者之间的距离。

[表达技巧]

(一)艺术手法

8.(2022年全国新高考Ⅱ卷,《到橘子林去》)本文的童趣往往通过细节体现出来,请指出三处这样的细节并简要分析。(6分)

【示例】①第6段对街道的景物描写,如“水洼子被阳光照着,像一面面的镜子……一个小孩子仰脸看天……真是好看”语言接近孩童的用语。②第10段修马蹄的场面描写和对马的心理的猜测,是借助儿童的视角展开的,富有想象力。③第10段,小岫看到修马蹄后,“把她的小手掌偷偷地抬起来注视了一下”这一细节描写,体现了孩童的纯真想法。

9.(2021新高考II卷《放猖》《莫须有先生教国语》)文本一中画线部分用了多个“跑”字,请简要分析这样写的好处。(6分)

即由一个凡人拿了一面大锣敲着,在前面率领着,拼命地跑着,五猖在后面跟着拼命地跑着,沿家逐户地跑着,每家都得升堂入室,被爆竹欢迎着,跑进去,又跑来,不大的工夫在乡一村在城一门家家跑遍了。

①照应前文对“猖”的解释,即“'猖’的意思就是各处乱跑一阵”;②跑是放猖的高潮,文章使用多个“跑”,写出了这一过程的喧闹和纷乱;③连用多个“跑”,节奏较为急促,写出了参与者的兴奋感。

10.(2018·浙江,叶文玲《汴京的星河》)文中画波浪线部分连用 10 个“一”,具有怎样的艺术效果?(5 分)

①连用 10 个“一”将“东京梦华”定格于一个特定的现实场景,使得作品有开有合。

②前文渲染的是“闹”,此处连用“一”凸显的是“静”,形成强烈反差。③前文铺陈的是“繁”,

此处聚焦于“一”,梦与现实交相呼应,让作品余韵十足。

11.(潘纤云《灯下草虫鸣》)第④节划线句子描写作者守秋时的听觉享受,请分析其表现特色。(4 分)

①抓住秋天野外的典型动物的声音,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②并且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③生动形象地写出大自然中秋虫发出的美妙音响。

12.(黄蓓佳《横八字巷的人们》)请赏析第④段中画线句子(家中斑驳潮湿的墙壁……)的表达特色。(6 分)

选取典型景物;运用排比和拟人的修辞手法;注重细节描写;写出了横八字巷阴冷潮湿、萧条破败的特点,表现了横八字巷人们生活的贫困艰难;运用叠词,富有音韵美。

(二)修辞手法

13.(2019·上海,《流沙中的弱水河》)从修辞的角度赏析第⒀段画线部分。(3 分)

①画线部分将沙砾比作皮肤,将流沙比作皱纹,将风暴比作张开喉咙向上天发出的嘶吼;②喻体选择贴切新颖又有视觉冲击力;③与戈壁严酷(或强悍/充满自然的伟力)的环境特点相契合,也形象地表达了作者悲怆的情感。

14.(2012·四川,刘亮程《柴禾》)第⑥自然段的画线句子(从第一滴雨落到它们身上……) 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文章内容赏析其表达效果。(5 分)

①利用反复的修辞手法逐层再现柴禾被冷落忽视、逐渐朽去过程中的三个细节,层层渲染,画面生动,富有感染力;②四个“看见了“突出了柴禾朽去过程中我们始终在场又始终旁观的态度,传达出深深的自责和无奈情绪。

考点四∣散文的情感与主题

[散文的情感]

1.(2012·全国大纲,孙犁《听朗诵》)作者听朗诵时,“心情变得很复杂,很不安定,眼里也没有泪水”。这是为什么?请简要分析。(6 分)

①作者青年时代对鲁迅的散文充满了喜爱之情;②时过境迁,如今知音难觅,令人感慨;

③作者经历了各种创伤,感情迟钝,对激情的失去深感无奈。

2.(2010·湖南,洛夫《一朵午荷》)结合两次观荷,谈谈“我”在思索“欣赏别人的孤寂是一种罪恶”这句话的过程中,思绪发生了怎样的变化?(8 分)

①第一次观荷,面对雨中之荷矫健、挺拔、矜持的形象,“听到欣赏别人孤寂是一种罪恶",“我”有些不解,这引起了“我”的思索,也引发了“我”第二次诚心观荷。②第二次观荷在花残季节,面对“空虚向我袭来”,“残荷来欣赏我的孤寂”,“我”由此悟出“兴衰无非都是生命过程中的一部分”,从而认识到“孤寂也并不是一种羞耻”,欣赏孤寂也不是“一种罪恶”,生命在澄明的自我关照中得到升华。③两次观荷,围绕“欣赏别人是孤寂是一种罪恶”,展示出“我”“不解→思索→感悟→升华”的心路历程。

3.(潘纤云《灯下草虫鸣》)文中描写的秋虫声“忽高忽低”“此起彼伏”“叫个不停”,作者在第 6 节却说“令我的内心充满宁静”,请结合全文内容探究其中的原因。(6 分)

①虫声带点诗词里的平仄音律,让人温暖;②虫声引发对古代文化的遐想,让人回味;

③虫声是大自然绝妙的音响,让人着迷;④虫声里充满世俗生活的情韵,让人陶醉;(每点2 分,任意答出三点得满分)

[散文的主题]

4.(2021年全国甲卷《当痛苦大于力量的时候》)普希金的临终遗言是理解本文的钥匙,请简要分析。(6分)

①临终遗言是理解普希全人生悲剧的线索,它将昔希金个人不幸与时代痛苦联系起来,揭示出他人生悲剧的宋层原因;

②临终遇言是统摄全篇的“文眼”,文章的标题由此而来;作者的情感抒发、思想表达也都与遇言有密切关系。

5.(2019·上海,《流沙中的弱水河》)评析本文所表达的思想意义。(4 分)

①本文赞美了艰难无奈中坚持抗争、生生不息的生命,对我们理解生命的意义很有启示作用。②在生活的困境中,我们应当汲取力量、坚忍不拔,直面生活中的困难,才能赋予生命以意义。

6.(2018·天津,石红许《虹关何处落徽墨》)请结合全文赏析,文中的“我”为何要寻找徽墨。(6 分)

①喜爱徽墨,而徽墨式微,制墨技艺几近失传。②徽墨传承着中国文字的博大精深,浓缩的是民族文化的瑰宝。③警醒我们要时刻保持一颗对文化敬畏的心。

7.(2012·山东,张锐锋《被时间决定的讲述》)你认为本文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文本作简要分析。(6 分)

①对按部就班又日日常新的生活的赞颂和向往;②对清淡,恬淡,恬静的基本秩序的赞颂;③对城市生活的批判;④完全符合自然地又有节奏的赞颂;⑤对平凡比非平凡可能更有价值的领悟。

8.(陈忠实《又见鹭鸶》)你认为本文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文本作简要分析。(6 分)

①对按部就班又日日常新的生活的赞颂和向往;②对清淡,恬淡,恬静的基本秩序的赞颂;③对城市生活的批判;④完全符合自然地又有节奏的赞颂;⑤对平凡比非平凡可能更有价值的领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