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苏轼在寺院写下一首词,将独孤写到极致,后两句堪称千古绝唱,直接被周传雄搬进歌曲

 小话诗词 2023-03-02 发布于甘肃

开篇明义,“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这两句将孤独的体验写到了极致,写出这两句千古名句的作者是宋代大文豪苏轼。

那么苏轼是在何种情境与心境下写出这两句话的呢?当时的苏轼究竟是体验了怎样的孤独与寂寞呢?

要揭开这一千年之前的孤独故事,还得从“知人论世”的角度进行切入,以便无限接近苏轼的心境。

进入正题。宋神宗熙宁年间,王安石主持变法。苏轼因为与王安石政见不合,请求出补外官,熙宁四年至熙宁七年(1074年)苏轼被派往杭州任通判,熙宁七年秋调往密州(山东诸城)任知州。

熙宁十年(1077年)四月至元丰二年(1079年)三月在徐州任知州,元丰二年四月调往湖州任知州。苏轼在任上革新除弊,因法便民,颇有政绩。

但是苏轼看到当时地方官吏在执行新法,有很多的举措操之过急,反而对老百姓的生活造成了影响。苏轼不平则鸣,他将心中不满诉诸笔端,写成诗文,结果被好事之人抓到把柄,借此诬陷苏轼诽谤朝政,因此激怒新党,遂将苏轼逮捕下狱,百端罗织罪名,这就是赫赫有名的“乌台诗案”。

幸而宋神宗还算明白,终于释放苏轼出狱,将他贬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苏轼自元丰三年(1080)二月到达黄州,至元丰七年六月量移汝州。所谓量移,指的是被贬谪的大臣,遇大赦酌情移近安置,并非官复原职。

苏轼在去汝州赴任前,告别黄州父老乡亲,还写下了一首《满庭芳》,词中小序写道:“元丰七年四月一日,余将去黄移汝,留别雪堂邻里二三子,会李仲览自江东来别,遂书以遗之。”

《满庭芳》的小序写明了苏轼离开黄州的具体时间,根据苏轼到达黄州和离开黄州的时间推算,他在黄州任上待了四年之久。

苏轼在黄州期间,写下了许多的诗文,也谱写了很多词作。苏轼曾在元丰五年(1082年)十二月写下过一首《卜算子》的词作,词前有这样一段序言:“黄州定慧院寓居作。”由此可知,这是苏轼初到黄州,居无定所,寓居(借住)黄州定惠院时写下的。

另外,苏轼还写有游记文《游定惠院记》,苏轼在《游定惠院记》中写道:“黄州定惠院东小山上,有海棠一株,特繁茂。每岁盛开,必携客置酒,已五醉其下矣。”从这篇文章中可以看出:苏轼不仅十分熟悉当地风物,而且与当地居民的关系极为融洽,字里行间充满了浓郁的人情风味与乡土气息

位于黄州的定惠院,是一座寺院,是北宋年间有名的古刹。今址在湖北省黄冈市黄州区青砖湖社区内,紧靠黄州古宋城东城遗址旁。在有的版本里,将苏轼词中的定惠院也写作“定慧院”,这其实是同一个地方在不同名字而已。

寓居定慧院,写下卜算子

《卜算子·黄州定惠院寓居作》是苏轼初到黄州时写的一首抒怀之作,上阕叙写寓居定惠院时的寂静清冷的景象,下阕借眼前景象,抒发内心世界。尤其是该词的最后两句“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融情于景,借景抒情,表达了苏轼与孤鸿之间的惺惺相惜之情。

尤其令人称道不已的是,苏轼以拟人化的手法表现孤鸿的心理活动,把自己的主观感情加以对象化,显示了高超的艺术技巧,成为传唱不衰的千古名句,以至于让现代音乐人从中得到灵感,并以苏轼这首词中的名句创作了一首歌曲。

这就是由于陈信荣作词,周传雄作曲并演唱的《寂寞沙洲冷》,试看其中一段歌词:

有花儿伴着蝴蝶

孤雁可以双飞

夜深人静独徘徊

当幸福恋人寄来红色分享喜悦

闭上双眼难过头也不敢回

仍然拣尽寒枝不肯安歇微带着后悔

寂寞沙洲我该思念谁

周传雄《寂寞沙洲冷》的创作灵感来自苏轼的《卜算子》,是出其不意搭配而成的即兴花火,一时间成为风靡大江南北的流行歌曲,并斩获国语力歌曲奖。

当然,说到周传雄的《寂寞沙洲冷》,很明显是题外话,但从这一点上也能看出苏轼这首词的影响力之久远。好了,闲话不说,进入正题,来看一下苏轼这首给周传雄带来灵感的《卜算子·黄州定惠院寓居作》,原词如下: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从以上的相关解读可知:这首词是苏轼初贬黄州寓居定惠院时所作。苏轼被贬黄州后,生活一度陷入困境,起初连正常的生活都无法为继。后来在朋友们的帮助下,苏轼在黄州城东门外租了一块坡地,躬耕劳作,自食其力。因该地位于城东,且是一块坡地,苏轼将此地命名为“东坡”,并自号“东坡居士”,这也是人们将苏轼称为苏东坡的由来。

苏轼是乐观豁达的,他率领全家通过耕种来维持生计,共渡难关,生活也逐渐得到了改善,但苏轼内心深处的幽怨孤独与寂寞清冷之情是他人无法理解的。

所以他能做的,也就只有通过文字,通过诗词,来表达自己,洞见自己的微光,在这首词中,苏轼借“缺月”和“孤鸿”等意象托物寓怀,表达了自己孤高自许、不随波逐流的心境。

上阕写的正是深夜院中所见的景色。“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两句,营造了一个夜深人静、弯月高挂、梧桐落叶的孤寂清冷的氛围,这样的氛围也为幽人和孤鸿这两个意象的出场做好了铺垫。

开篇两句大意是说:弯弯的勾月悬挂在疏落的梧桐树上;夜阑人静,漏壶的水早已滴光了。漏,指古人用来计时的漏壶,相当于古代的计时器,铜制有孔,可以滴水或漏沙,有刻度标志用以计量时间,简称“漏”。如我国汉语成语中的铜壶滴漏、漏尽更深等词汇,说的就是沙漏或者水漏的计时工作原理。

漏断,也就意味着时间到了深夜。在夜深人静的时候,苏轼步出庭院,抬头望月,又是一个孤寂的夜晚。

苏轼在另一首同样寓居定惠院的诗作《定惠院月夜偶出》中,曾写道:“庙堂无地能尔容,风月在天从我借。”这可以和苏轼的词作《卜算子》一词相互照应,可见苏轼此时内心深处的幽独与寂寞之情。

月亮似乎也知道苏轼的心事似的,从稀疏的桐树间透出清晖,像是挂在枝桠间。这两句在词境的营造与渲染上,是非常高妙的,词人由此构建起一种孤高清冷的境界。

“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这两句的意思是:定惠院内是一片宁静幽寂,在夜深人静的漏断时分,还有谁像自己这样在月光下独自徘徊呢,自己在月下徘徊的身影就像是一只飞过天穹的凄清的大雁。

词人先是点出一位在月下独自徘徊的幽人形象,随即又将幽人形象比作孤鸿。幽人和孤鸿这两个意象互相对应,两者的形象也契合在了一起。此时苏轼那幽独、寂寞的心境不正像那飞过苍穹的孤鸿之影吗?

这两句,既是实写,突出自己形单影只的寓居生活,又通过孤鸿意象的对应契合。苏轼托物寄怀,借孤鸿的形象进一步加深了幽人的形象。词人用虚中写实的手法使幽人孤独和寂寞的形象更加具体化。此时的词境也是情景交融、物我合一。

下阕承接上阕,专写孤鸿,这是一个特写镜头,是对孤鸿意象的大写特写、大书特书。词意是说孤鸿惊恐不安,心怀幽恨,拣尽寒枝,都不肯栖息,只得归宿于荒冷的沙洲。词人托物比兴,借孤鸿衬托,这正是苏轼此时此刻的心情与处境的写照。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这是词人直接描写自己孤寂的心境。人在孤独的时候,总会张皇四顾,回头寻觅,可是什么也没找到,随之而来的是更多的孤独,这种被孤独包围的感觉铺天盖地,想躲也没有一个去处,只能顾影自怜。

身在黄州的苏轼何尝不是这样的一种感觉呢?有谁能理解他那孤独寂寞的内心世界呢?身在黄州,知音难觅,苏轼身边连几个知心的朋友也没有,内心的苦闷无法宣泄,连一个倾诉心声的对象也没有,内心的孤苦难耐之情可想而知。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这两句写孤鸿在寒枝间飞来飞去,拣尽寒枝不肯栖息,只好落宿于寂寞荒冷的沙洲,度过这寒冷的夜晚。

词人以象征手法,匠心独运地通过鸿雁的孤独、惊恐、回头和选择栖息之地的动作和神情,表达了自己贬谪黄州时期的孤寂处境和高洁自许、不愿随波逐流的心境。

苏轼此时的处境和心境与孤鸿是何其的相似,词人以拟人化的手法表现孤鸿的心理活动,把自己的主观感情加以物化、具体化,显示了高超的艺术技巧。

回顾苏轼贬谪黄州的经历,他因为受到诬告入狱,又被贬谪到黄州。词作最后两句是词人审视自己的处境,神似孤鸿,惊鸿甫定,这两句又托物寄怀,寓意深远。

营造意象,构建孤独

前面说过,这首词的上片营造了一个夜深人静、缺月挂疏桐的孤寂清冷的氛围,这样的氛围离不开词人意象的烘托。词作上片出现的意象有:缺月、疏桐、幽人、孤鸿。这些意象以其独特丰富的含义,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共同映射出词人内心深处孤独寂寞的情感体验。

该词的第一个意象是缺月。月是中国古典文学中最常见的意象之一,它所带来的艺术感染力是丰富多彩的:可表达唯美的意境,如“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可表达真挚的情意,如“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当然还有表达思念的,如“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在这首《卜算子》中,缺月除了表明时间和营造环境氛围之外,还有其他的寓意。参照苏轼在黄州的处境,其实苏轼被贬谪黄州就是流放,是戴罪之身,加之远离亲友,可以说是陷入了人生的低谷。缺月的意象传达出了苏轼身处无以复加的落魄和困顿

该词的第二个意象是疏桐。疏桐在苏词中既是季节的表征,又容易让人产生多种联想。疏桐就是梧桐,别名青桐。在古典神话故事和文学作品中,梧桐经常与凤凰并提,如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大雅·卷阿》中的诗句:“凤凰鸣矣,于彼高岗。梧桐生矣,于彼朝阳。

唐代诗人白居易也有一首《云居寺孤桐》的诗,诗中写道:“四面无附枝,中心有通理。寄言立身者,孤直当如此。”白居易认为,桐树能够高耸入云,是因为其“高意”不已,诗人表达了要成就非凡的事业,就要有非凡的追求。

在苏轼的这首《卜算子》词中,疏桐的意象首先是特定环境氛围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寄寓了词人超越尘俗的人生追求;其次,疏桐是孤鸿既眷恋渴望又无法驻足的一个所在。孤鸿原本希望找一枝得以安栖,但结果却是:拣尽寒枝,无枝可依。

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这是古代读书科举入仕的士大夫阶层的普遍价值观念。苏轼借疏桐的意象也是为了表达自己积极进取、积极入仕的满腔热情。

该词的第三个意象是幽人。幽人在古典文学中有两个含义:一是指幽隐之士,一是指幽囚之人。结合苏轼此时的处境和心态,显然幽人的第二个含义更符合苏轼的境况,但也囊括了第一种含义。

词中人深夜独自徘徊月下,心神不定。幽人的意象,正透射出苏轼在遭受仕途跌宕、贬谪黄州的真实境况:那就是在彷徨和孤独中又孤高自赏、特立独行的心境。

该词的第四个意象是孤鸿。孤鸿指离群索居的大雁。在词作中苏词还赋予这只鸿雁凤凰的品格。孤鸿也是“拣尽寒枝不肯栖”,与凤凰一样有着“良禽择木而栖”的价值观念。

苏轼词中孤鸿,尽管飘零失所,惊恐不安,却依然择地而栖,洁身自好。这个孤鸿意象其实正是词人卓尔不群、高洁自许、不愿随波逐流的心境。

词作上阕,苏轼连用四个意象,营造了一个夜深人静、缺月挂疏桐的孤寂清冷的氛围,在宛如四重奏般的意象烘托下,也表达出词人在彷徨和孤独中又孤高自赏、特立独行的孤独心境。

小话诗词

王国维说 “一切景语皆情语”,此话可谓一语中的,切中肯綮。反观苏轼的这首词,上阕是纯粹的写景,苏轼以孤鸿意象为中心,缺月、疏桐、幽人、孤鸿这几个意象相互渲染,共同生发,营造出一种孤寂清冷又出尘脱俗的意境。

这首词的境界,也正如“苏门四学士”之一的黄庭坚所说:“语意高妙,似非吃烟火食人语,非胸中有万卷书,笔下无一点尘俗气,孰能至此!”

苏轼的《卜算子·黄州定惠院寓居作》一词,尤其是上阕中意象的寄托,取神题外,意中设境,托物寓人。词人对孤鸿和月夜环境背景的描写中,选景叙事均简约凝练,空灵飞动,含蓄蕴藉,生动传神,具有高度的典型性。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