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上海仁济医院官网 得了“胃病”怎么“看医生”?

 薄物馆 2023-03-03 发布于湖北

所谓“胃病”,其实是一个相当笼统的概念,一般老百姓把发生于上中腹部的各种不适,如腹胀、嗳气、早饱、食欲不振、腹痛、反酸、烧心、嘈杂、恶心、呕吐等,都统称为“胃病”,因此严格来说,“胃病”并非医学上的术语,而是对各种导致这些症状的疾病的总称。而以上这些症状是非常常见的,也是很多患者就医的原因。那么,这些患者在就诊时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呢?

一、“胃病”患者最应当了解的几个基础知识

1.常见的“胃病”有哪些?

具体来说,胃病分两大类:器质性和功能性的。器质性的胃病主要包括胃本身的疾病,如胃食管反流病、贲门失弛缓、急性胃炎、慢性胃炎(又可分为浅表性胃炎和萎缩性胃炎)、胃、十二指肠溃疡、各种胃良恶性肿瘤等;以及一些全身性疾病累及到胃,如肝硬化失代偿期的食管胃底静脉曲张、门静脉高压性胃炎、尿毒症性胃炎、各种应激状态下的急性胃粘膜病变、药物相关性胃病等等。功能性胃病又称为功能性消化不良,这类患者经内镜检查、生化检验等无法发现可用以解释上述各种胃部不适症状的器质性、系统性或代谢性疾病,在医学上我们命名为“功能性消化不良”。

2.“胃病”的症状没有特异性

大多数患者就诊所述的胃部不适主要包括上腹疼痛、反酸、饱胀、嗳气等症状,其实,这些症状都没有特异性,上述的各种胃病都可以表现出这些症状。除了胃本身的疾病,其他脏器的疾病如胰腺炎、胆囊炎、胆结石乃至阑尾炎发病早期、心肌梗塞、胸腹部血管病变等都可能表现为上腹部不适,医生无法仅仅从症状就判断出是哪种胃病,还需要结合相关病史、体格检查以及辅助检查,包括血液生化检测、腹部B超、胃镜,有时还需要心电图、胸片、胸腹部CT等检查。

3. 慢性胃炎为什么总看不好?

多数患者平常所说的“胃病”,其实是指“慢性胃炎”。慢性胃炎是指不同病因引起的各种慢性胃粘膜炎性改变。按组织病理学特征分类,主要可分为慢性浅表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浅表性胃炎的炎症局限于胃黏膜浅层,而萎缩性胃炎的炎症累及胃的腺体,可造成腺体萎缩或消失,并可出现肠化甚至异型增生。胃镜下大多数人都会被诊断为浅表性或萎缩性胃炎,更多的是指病理上的改变,而并无特异的临床表现,部分慢性胃炎患者可有不同程度的消化不良症状,而有些患者可无任何症状,但是胃镜下胃黏膜慢性炎症还是会存在。

二、“胃病”患者最应当懂得的几个就医策略

1.     首先要选择必要的检查以明确诊断

正是由于各种胃病的症状没有特异性,所以就诊时医生会根据病情选择必要的检查。病因不明确是胃病治疗效果不好的一个重要原因。最常见的是胃镜检查,可以直接观察食道、胃和十二指肠的病变,尤其对微小的病变和早期不易被发现的癌变都能精确检查,还通过对可疑病变部位进行病理活检,以进一步明确诊断。如果有的患者由于各种原因不能耐受胃镜检查,消化道钡餐检查也可以帮助诊断,但如果发现问题还是需要胃镜取活检进行病理诊断,且钡餐造影对一些早期不易被发现的微小病灶容易出现漏诊和误诊。因此胃镜仍是上消化道病变的首选检查方法。明确诊断后则可以针对具体疾病进行治疗。

此外,对于症状比较严重而胃镜检查无明显异常的患者,还需要进一步排除临近脏器疾病以及其它系统性疾病。只有经过全面检查排除器质性疾病后,才能得出功能性消化不良的诊断,这类疾病患者也占了消化科门诊的10%以上。

2.     合理选择医生

不少患者一旦就医,总想找专家。其实胃病患者在初诊时完全可以到选择消化专科门诊。消化专科门诊都是有一定经验的消化专科医生,会针对患者的情况进行最初的鉴别诊断,也完全能很好地治疗常见的胃病。

等到做好必要的检查,基本确诊后,如有需要,再根据具体疾病寻找相关领域的专家接受治疗。这样可以避免挂号难、等待时间长等问题,减轻患者就医负担,也有利于更加合理、有效地利用医疗资源。

3.     明确慢性胃炎治疗的目的和终点

明确诊断后,则可针对各种器质性疾病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而对于慢性胃炎、尤其是慢性萎缩性胃炎,更要了解治疗目的,明确治疗终点,没有症状不必过分治疗。有些患者认为,慢性胃病都需要长期治疗,这种认识是片面的。

胃炎的治疗首先要祛除病因,最为常见的病因即为幽门螺杆菌感染,因此对有根除指征者进行根除治疗是很重要的,根除细菌后往往慢性炎症可以好转。治疗后仅留有轻度慢性炎症时一般也不需要长期持续治疗,因为胃是和外界相通的器官,正常时胃粘膜也可有一些慢性炎症细胞浸润,再则根除幽门螺杆菌感染后慢性炎症细胞完全消退至正常的过程很慢,需要1年或更长时间,可待其自然消退。此外,长期服用非甾体抗炎药物的患者要注意服用药物预防胃黏膜损伤。其它治疗则以改善临床症状为主,症状消失即可停止服药。

慢性胃炎患者临床上没有不适的症状,除去可间断服用一些抗氧化的维生素(B族、CE等)、微量元素硒、叶酸等,不必长期服药治疗,只要在医生的指导下,根据病情定期随访检查就可以了。

三、“胃病”患者最需要避免的几个误区

1.慢性胃炎患者饮食不必要过分禁忌

有不少慢性胃炎患者过于紧张,片面听取各种说法,过度限制饮食,这样并不需要。应养成健康的饮食习惯,注意饮食调理养护,有规律地定时定量进食,以维持正常消化活动的节律。

1)避免过硬、过辣、过热、过分粗糙和刺激性强的食物,如油炸食品、浓茶、烈酒、过分辛辣食物、过度吸烟等,尽量减少刺激因素对胃黏膜的损伤。

2)减少高盐饮食、腌腊食品等的摄入,因为这些食品能使胃液亚硝基(NO2-)含量升高,胃内有致癌作用的亚硝基化合物合成增加。

3)减少高脂肪食物、糖类、巧克力等摄入,这些食物可引起胃酸分泌增多,还会使食管下括约肌松弛,造成胃酸反流,所以如果有胃灼热的症状,就应避免过多进食这些食物。

4)提倡多进食新鲜的蔬菜、水果、粗粮、高纤维素食品等,保证人体足够的各种维生素及微量物质的摄入,提高胃黏膜细胞抗氧化能力,增强胃黏膜保护屏障。

2. 萎缩性胃炎就是要癌变了吗

萎缩/肠化在人群中十分普遍,尤其在老年人群,65岁以上肠化率在90%以上。肠化细胞的基因组不稳定性和基因外的变化,使细胞的

癌变可能性增高;但另一方面,肠化是机体对胃内环境改变的一种主动适应,肠化黏膜局部免疫能力增强,分泌正常胃黏膜所不制造的分泌型IgA,用来中和菌体抗原和毒素,组织学上肠化粘膜处幽门螺杆菌不能定植,炎症常常很轻。

一般认为慢性萎缩性胃炎绝大多数预后良好,最终发生癌变的只占极少数,有报道每年的癌变率仅为0.5-1.0%,日本统计肠化只有0.07%的人发生腺癌,且癌变过程漫长,即使即将癌变者也无明显征兆,故目前无能力预测何时癌变,因此面对患者并无必要过度谈论癌变、夸大癌变风险,以免使患者产生思想负担和医源性症状。向患者作些正面解释,对有心理素因的患者是一种安抚方法,与药物治疗同样重要,毕竟肠化的癌变率很低。

为了既提高早期胃癌的诊断率,又方便病人和符合医药经济学要求,一般认为,不伴有肠化和异型增生的萎缩性胃炎可1-2年作内镜和病理随访一次;活检有中-重度萎缩伴有肠化的萎缩性胃炎1年左右随访一次。伴有轻度异型增生者根据内镜和临床情况缩短至6-12个月随访一次;但一般认为,轻度异型增生者约70%可逆转。而重度异型增生者需立即复查胃镜和病理,必要时手术治疗或内镜下局部治疗。

                                                    消化科 郑青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