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老宋杂谈系列之六 | 东北大酱"宋家酱”

 北疆文艺 2023-03-03 发布于黑龙江

● 老宋杂谈系列之六:东北大酱"宋家酱

 文/宋义斌 

一、大酱溯源 

据民间传说,大酱是范蠡(音“里”)在无意中创制而成。 

相传,范蠡小时候家境贫寒,17岁时在财主家管理厨房,由于没有经验,饭菜常常做的不称心而剩下许多,时间一久,便成了酸馊食物。为防主人发现,范蠡将这些食物放在储藏室里。

然而没有不透风的墙,这事最终被财主发现,财主骂了他一顿,还限定他十天之内把酸馊食物变成有用之物。聪明的范蠡先将长了绿毛的食物用物处理,然后晒干再用锅炒熟,去除异味杀菌,加点温水搅拌成糊状喂猪。

财主看猪吃的欢也挺高兴。后来,有个小长工与范蠡开玩笑,将这些食物放在面条里,给范蠡吃,没想到面条特别有味。此时小长工道出原委,得此启发,范鑫用这种酸馊发毛食物制出了美味可口的酱。

(注:范蠡(音“里”),楚国人。春秋末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经济学家和道家学者,中国早期商业理论家,楚学开拓者之一。因楚国政治黑暗,范蠡投奔越国,得越王勾践重用,帮助勾践治理国家,使越国强大起来,成为春秋五霸之一。越灭吴后,范蠡隐退,并三次经商致富,又三次散尽家财,被后世奉为财神。)

然而这只是传说。其实,酱的酿造有文字记载是在西汉。西汉元文帝时代的史游在《急就篇》中就有记载:“芜荑盐豉醯(读“西”,即醋)酢(读“坐”)酱”。唐-颜氏注:“酱,以豆和面而为之也,以肉曰醯,以骨为肉,酱之为言将也,食之有酱”。

从古人的记载和注解可以看出,豆酱是以大豆和面粉为原料酿造而成。为何汉代人只用大豆混配面粉做豆酱,而不是用其他植物做原料呢?这是因为大豆含蛋白质为主,面粉含淀粉较多。

蛋白和面粉同时存在更适宜有益霉菌的繁殖,菌体大量产生各种酶,使原料中的各种营养成分充分分解而生成了风味独特的豆酱。

因此说,汉代人以大豆和面粉做豆酱之原料是有科学道理的。

现在原酱分甜面酱和豆瓣酱两大类。

以小麦粉做成的称甜面酱;以黄豆、蚕豆等制成的称豆瓣酱。

酱又何以名“将”呢?据说在古代各种调味品如盐、梅、醯(醋)、醢(读“怀”的三声,古代用肉、鱼制成的酱)中,酱总是居于主导地位。如食脍,就得用芥酱,吃煮熊掌就得有芍药酱……这就是论语中所记载的“不是其酱不食”的“酱”。

古人还说:“酱者,百味之将帅。帅百味而行”,说“酱,就像将军平暴除恶那样可制各种食物之毒”。“酱”大概就是由此得名。

二、东北大酱

东北大酱指的是东北特有的一种酱料。东北大酱中豆瓣酱和盘酱两种做法比较多,但现在比较流行的只有豆瓣酱。所以,一般所谓的东北大酱对现代人来说就是豆瓣酱。

大酱是满族人的传统美食,满族人做豆酱的历史悠久,满族的祖先靺鞨(读“莫河”)人就开始种豆制酱。

《新唐书-渤海传》记载了“栅城之豉”,“栅城”就是当时的东京城龙泉府,大致包括今吉林省珲春市、俄罗斯滨海地区南部沿海一部分和朝鲜咸镜北道地区,是渤海经济发达地区之一。

《三国志?魏书?东夷传》中说:“于东夷之城最为平敞,土宜五谷”,适宜大豆的种植。“豆豉”就是豆类酿造食品,当时日夲人称为招提豆酱。

《金史》记载:“辽金故地滨海多产盐,上京、东北二路食肇州盐”。女真人以豆为酱,制做豆酱。以蒜、芥末、醋加菜中调味,并以蜜代糖制甜食。

满族人家多数在年前将黄豆洗净烀熟,捣烂做成酱块,放在屋里棚板或柜顶上,因室内有温度,能使酱块发酵。待到来年旧历四月十八前取下酱块刷净绿毛,掰成小块入缸,一层酱渣一层盐,再加上适量净水,天天日晒打耙,缸上蒙一层纱布,防止刮风落入杂物灰尘,经过一个多月的日晒,酱色深红,即可食用。

豆酱制做简单又能保存很长时间,,是一年四季中常食的佐料。年节包饺子时炸点油酱放里面好吃,夏天熬茄子、炖豆角时放点大酱更好吃。酱缸里秋天还能腌黄瓜、士豆、倭瓜、芹菜叶和根等各种咸菜食用,可以说满族人一年四季都离不开酱。四个小碟压桌,以生蔬菜蘸生酱佐饭更是民间吃法。传说、这种饮食习惯是当年努尔哈赤南征北战时留下来的。

老罕王(努尔哈赤)统一了女真部落,开始了对明朝的征战。

由于长期缺盐,八旗将士们的体力明显下降。老罕王想出了解决军中缺盐的办法,他们征战每到一地,就要向女真部落征集豆酱,着急了就打饭包吃,既方便又快捷的大酱就成了八旗军中必须保证的给养之一。

行军打仗时,总让军厨带上大酱,从此留下一句俗话:兵马未动,大酱先行。

满族民间若搬家时,先把大酱块子装上车。以示大酱先行。

八旗还发明了“四大酱”即榛子酱、黄瓜酱、豌豆酱、萝卜酱。大酱这种副食既方便又有营养,大大提高了八旗军的战斗力,他们打了许多胜仗。大酱也立了头功。

后来满族入关,为了不忘计老祖宗创业之坚难,便立下一条不成文的规矩,在清宫御膳食中,常常要备有一碟生酱和蘸酱菜。

慈禧太后听政后,御厨们怕生酱、生菜吃坏了老佛爷,便琢磨出几道不搁酱菜而又别具风格的日常菜肴,这就是清宫有名的“四大酱菜”,有“炒黄瓜酱、榛子酱、豌豆酱、胡萝卜酱”。

东北大酱还有疗伤的功效。直到30年前,孩子玩耍时磕碰头部或被密蜂蜇咬都不用其它药物。在南瓜叶上铺好大酱裏在痛处,自然会结痂治愈。

虽然没有科学论证,但这些是从生活经验中知晓的大酱的功能。

大酱可以调节食物的咸淡,而且从营养学的角度上来说也可以为人体补充植物蛋白。

采用了大豆为主要原料,而大豆具有丰富的蛋白质和脂肪。大豆作为健康食品重新赢得世人关注,还被人们称之为“长在田里的肉食”。

大豆不仅是营养价值高的食物,而且也是具有很多功效的食物。特别是大豆富含不会增加胆固醇的植物蛋白,对动脉硬化、心脏病有顾虑的人也可以大胆食用,而且他还可以促进血液循环。

以大米为主食的人缺乏赖氨酸,而大酱正好富含赖氨酸,因此食用大酱可以均衡饮食结构。

另外,大豆中含有的脂肪成分大部分为不饱和脂肪酸,所以胆固醇含量很低。可以防止亚麻酸等胆固醇堆积在体内,具有可以提高血液循环的作用。

大酱不仅营养丰富,在医药方面的应用也很悠久,唐代苏静把它列入了《新修本草》。中医认为黄豆酱性咸寒,归脾胃肾经,可以补中益气、开胃健脾、消食去腻。

*豆瓣酱制作工艺:

材料:黄豆、盐、水。

用锅先把黄豆煮熟,然后用搅肉机搅碎(或用瓶子杵碎),也不是特别碎,其中还有好多豆瓣。

墩成立方体,放在阳光下晒,要把每个面都晒干成一层壳,当六个面都晒好了,用低包上放一段时间,等待自然发酵。

到下酱日子(一般需三个月右右),把发酵好的酱块弄成小块,刷去绿毛,放到坛子里后加入盐水。根据自己口轻重放盐,通常一斤酱块放3一5两盐,水2斤。用细纱布盖上放在阳光下(这样才能发酵)。

最后还需要每天用酱耙子捣一次,把沫子盛出来丢掉,每天弄酱会变的很细。

过一个月左右就可以吃了。

*盘酱制作方法:

材料:黄豆、自制酱引子(玉米面制成)、盐。

酱引子法:农历腊月做酱引子(此时没虫子,杂菌也少)。将玉米面、黄豆面,按1:1比例炒成微黄(也可以玉米粒,黄豆粒炒成黄色后粉成面),用开水烫面,做成窝头(只用玉米面、黄豆面)形。用纸包好,装入纸盒中,放在厨房的角落发酵(发酵环境干湿度适由,不可结冻)。等第二年春天拿出,可见玉米团子长了很多黄的黑的绿的红的毛,这样酱引子就做得了。

把酱引子外表用刷干净,弄成小块,晒一下。

煮黄豆,城市里可直接用高压锅,待凉了掺上酱引子一起剁碎,不用太碎,可见小豆瓣即可。

取洗干净晒干的酱缸,把剁好的豆子和盐分层装入,一斤干豆四两盐,盘酱不要加水。

同样,用细沙布盖严,放在阳光下发酵。

每天用酱耙子捣,沫子盛出来丢掉,加快其发酵过程。等酱发好了就以吃了。

*韩国大酱

韩国大酱与东北大酱略有不同,但韩国大酱是几百年来从东北流传过去的。东北大酱流传到朝鲜半岛后被改造成现在这个样子。沿边地区朝鲜人做的大酱是典型的东北大酱,但也与东北汉族人做的酱味道不同,具有民族特色。

在古代朝鲜,做菜主要是用酱来调咸淡。酱是朝鲜民族饮食的基本调料,又是主要的副食品。酱有清酱、大酱、辣椒酱、汁酱、青苔酱、黄酱等种类。烤肉、烤鱼有时要抹上辣酱或大酱,还可以用酱烧制各类菜肴和汤汁,十分美味。

中国古文献《三国志》曾提到朝鲜半岛的大酱,而日本则称大酱为“味噌”。在《大长今》中长今也将大酱叫味噌。(注:《大长今》为七十集朝鲜历史电视剧)。

朝鲜民族一般在农历十月制作大酱,《大长今》对制酱的过程有详细描述:先讲大豆煮到呈烟色后,在石臼里舂碾成豆沙状之后制成酱坯。

大酱坯一般制成方形或者圆形,重三五斤,放在阴凉通风处,风干几天,然后用稻草等把大酱坯系好悬挂在房梁上,晾晒40天左右取下来,再一层酱坯一层稻草摆放在温度、湿度适宜之处,使其自然发酵。

数月后,将酱坯打开、弄碎,将其浸入淡盐水中,如果酱坯漂浮在盐水上,说明盐水的浓度适宜。再用盐水浸泡发酵半个月左右之后,取出已发酵的酱坯,再将深褐色盐水煮开到一定浓度,便成了酱油。这种酱油兼有甘、咸,微苦等醇厚味道,主要用来调味。而将已发酵好的酱坯根据口味咸淡制作成糊状,便成了大酱。

根据古代朝鲜人的说法,大将蕴涵着五德:

一是丹心,与其他味道混合时依然不失其固有香味和独特滋味(不忘初心?? )。

二是恒心,放置很久也不会变味或变质,反而历久弥香。

三是佛心,可以祛除鱼肉的腥味。

四是善心,可以减弱辛辣等刺激性味道。

五是和心,可以和任何食物相搭配(和谐共处)。

*豆酱的食用方法:

大酱于东北,好比花椒于四川,陈醋于山西,它就是东北的灵魂调料,不管是家常饭菜,还是宴请宾客都少不了它。

东北大酱有浓郁的酱香和酥香,咸甜可口,可用于烹制各种菜肴,也可制作炸酱面的配料之一。

优质黄豆酱大都呈红褐色或棕褐色,鲜艳有光泽,黏度适中,味鲜醇厚,咸甜适口,无异味,无杂质,纯天然酿制无防腐剂。是北方常用的重要调料之一,可以生吃,也可以熟吃。

(1)大酱直接食用:小葱蘸酱,黄瓜蘸酱、生菜蘸酱、水萝卜蘸酱、野菜蘸酱等等。

(2)大酱加佐料之后使用:将大酱加入少许酱油、少许味精、个别口味还可以加少许白糖,用筷子搅拌均匀,即可作为蘸酱蘸各种蔬菜食用。

(3)做炸面酱的炸酱:锅内放少许菜油,烧六分熟,加入剁好的肉馅翻炒,再加入大酱、加水、加酱油、加味精等辅料,翻炒20分钟,火一定要小,炒至出豆香味即可。

(4)用大酱做酱茄子,十分地道。黄瓜丝拌大酱是很不错的吃法。

(5)把大酱调稀,吃饺子蘸着吃,别有风味。

(6)烧鱼时,作为佐料加入少许,鱼的味道更鲜美。

(7)在炖菜时,作为佐料加入少许,炖菜味道更浓。

(8)还可以加入很多菜中,做为佐料。

收集几个大豆酱的相关食谱

(一)、黄豆酱蒸鱼

【材料】

鲈鱼一条,黄豆酱1汤勺,香葱姜片各8克,青红椒各3克,岩石量料酒2两,茶勺油1汤勺

【做法】

1、鲈鱼去内脏和腮、刮鱼鳞(可让鱼贩代劳)后,在鱼背浅割一刀,用盐、料酒涂抹鱼身腌五分钟左右,在鱼肚内塞香葱、姜片,放入盘中后涂上黄豆酱。

2、锅内放水烧开,放上鱼盘,加盖大火蒸十分钟。利用蒸鱼时间将青、红椒切丝备用。

3、将油烧至六成热后淋在蒸好的鲈鱼表面,再放上青红椒丝做装饰即可。

(二)、黄豆酱烧茄

【材料】

茄子3根、肉末100克、大蒜4瓣、红椒2个、香葱少许、黄豆酱2勺,老抽1勺、油适量

【做法】

1、茄子切段后放入锅中蒸熟,盛出晾凉备用。

2、将大蒜拍扁去皮后剁成蒜末,红椒和香葱均切段备用。

3、酱油倒入锅中烧热,放入肉末煸炒,然后在炒好的肉末中拌入黄豆酱,再加入蒸好的茄子段一起翻炒。

4、茄子段入味后放入蒜末、红椒段和老抽起锅,最后撒上香葱段即可。

(三)、黄豆酱焖猪手

主料:猪手一个

配料:黄豆50克、干辣椒5个、花椒15粒、八角1个、葱1根、姜5片

调料:黄豆酱2大勺、酱油2大勺、料酒2大勺、盐5克、冰糖6粒

准备:黄豆提前用清水浸泡半小时。

做法:

1、锅中烧水,水开后放入猪手焯烫至变色后捞出沥干;

2、 锅中加入比平时炒菜略多的油烧到3成热,保持中小火放入干辣椒、花椒炸出香味,再放入冰糖;将冰糖炒至融化,倒入洗净的猪手翻炒均匀;猪手上色后,放入葱、姜、八角;

3、加入料酒和酱油,继续保持中小火翻炒;炒至猪手变成棕红色,放入黄豆;加开水没过猪手2/3处,用大火将汤汁烧开;

4、撇去表层浮沫,放入黄豆酱,加盖中小火焖半小时,直到用筷子能很容易的扎穿猪手,根据个人口味调入适量的盐即可。

东北大酱是东北人必备的酱菜,特别是农村,每餐必吃。

有童谣唱道:“烀酱豆,摔成方,缸里窖成百世香;蘸青菜,调菜汤,捞上一勺油汪汪。”

东北大酱的名号是由张家酱、王家酱、李家酱,千万家大酱叫响的,这里也有我宋家大酱的功劳。

二、宋家大酱

可能有朋友疑惑:这老宋怎么总和大酱较劲呢?这是有原因的,这要聊聊宋家大酱的历史了。

对我家大酱初次留有印象那还是在我十五六岁的时侯。

那时,我家住在鸡西市平岗煤矿山下凤山河的北岸山脚下。家嫂在凤山新风学校教书,我也在那上学。嫂子上班每天要带午饭。那个年代生话坚苦,嫂子带饭总要带一点母亲做的大酱,可以当咸菜吃,也可以蘸菜吃。

记得有一天,嫂子说她带的大酱同事们都爱吃,一到中午饭点时,同事们都等着和她一起吃饭,就为了吃她带的大酱。有的人总吃觉得不好意思,还用自带的菜和嫂子换酱吃。嫂子就和母亲商量想多带点。妈说:“你就随便拿吧,这又不是什么值钱的东西。”嫂子挺高兴。就这样,她的同事吃了好长时间我家酱。那时大酱差不多成了主菜,母亲每年都做很多。

从我记事时起,母亲就做大酱。记得小时候,放学回家饿了我就打开破厨柜,掰一块玉米面大饼子,往大酱碗里一蘸,到自家园子韭菜地蹲着薅韭菜吃,也就是韭菜蘸酱,吃得杠香。

园里种的土豆下来了,我总爱把烀熟的土豆放碗里几个用筷子杵碎,放上点大酱拌拌,像吃大米饭似的,几乎顿顿吃,十天半月不吃米饭。这是童年的记忆。可以说,是大酱伴随着我长大的。

但那时并未觉得大酱有什么好吃的,只是当时食物匮乏,不得已而食之。直到嫂子说起带酱的事,我才意识到:原来我家大酱这么好吃!竟引得别人忍饥讨要。

当时,爷爷在梨树住,他每到我家来吃饭时,务必要一碟大酱,也不蘸菜,时不时的用筷头撅一点放嘴里,像品滋味似的咂巴咂巴嘴,赞不绝口,至今我还记忆犹新。听父亲说爷爷年轻时挑过货郎担,他说这酱卖都行。

我开始有做酱卖的念头,算算那还是在15年前。

那年,我家住在梨树十道街(黑龙江省鸡西市),我做了20斤酱自己吃。下完酱,我就到鸡西西郊乡蔬菜基地养花去了,老婆和孩子在家。

有一天我回家,走时想拿点大酱,打开酱缸一看,酱只剩点底了。我问老婆怎么回事,她说都让邻居要去了,说我家对面一个邻居要了好几次。有一次她拿个碗来说:“大酱要了好几次了,都不好意思要了,但是控制不住。”

听到这情况,虽然我们没能吃多少,我还是挺高兴的。因为我的作品得到了别人的认可。

我划拉了一下缸底,只装了一矿泉水瓶带走了。结果这点酱我也没吃成。

回到鸡西花窖,第二天雇了三个女工干活,都是市内下岗工人。中午吃饭时,她们三个吃到我的大酱,其中一个说:“你家酱这么好吃,你咋不做卖呢?”。下班时她说:“我们三个商量了,把你的酱没收,我们三人分了”。

第二天,她们来上班,一个女工说:“我分那点酱回家没吃着,都让姑娘和她爸吃了。”

受这几个娘们的鼓动,第二年我试着烀了100斤酱豆(当时黄豆1.20元一斤),做之前到各家小卖店买大酱,尝尝就还了回去,共收集了二十多种商标。

有一位在鸡西卫校医院院长岗位退休的老者吃了我的酱说:“这是我吃过的所有酱中味道最好的,是你做的?你行啊。”

他还告诉我一种大酱做法,做法很特别,说是河北他亲戚家做的,也很好吃,不过我一直没试过。

我拿样品去鸡西火车站前的新华市场推销,商家尝后说:“这酱肯定有回头客,当时就定了了50斤。

那次做的很成功,此后又断断续续又做了几年,失败的多,成功的少。最近成功一次是在2016年在鸡西梨树老家留守时做的一次。也受到了大家的好评。

我做酱有个问题,不能每次都能做好。

母亲每次做的酱都特别好吃,母亲做酱每我没留意过,没能了解详细的做法。母亲过世后自己做也只是摸摸糊糊地凭记忆,回想酱块发酵的环境。虽然不是每年都做,至今也做了十多次了。只有前面提到的那两次最成功,真正做出了妈妈做的味道。

大酱都是同样做法,却一家一个味。我想,这可能是因为每家的环境条件有差异,烀豆的技术有高低。就是常做酱的也不一定每次都能做好,这是做酱人的共识。

我现在要做的是研究如何每次都能把它做好,想攻下这个难点,这需要多次试验总结经验。

母亲做的酱,只有酱香,没有异味,色泽也好。我做的酱始终有霉味(俗称衣么味),母亲如何做到的我没问过,只能是自己摸索了。

我家酱比别人家的好吃,若问我有什么秘诀,我真的说不出来。都是同样做法。要说秘诀,那也是以后经过试验才能获得。到那时研发成功了。那可是我的秘密,问我,我也不会说的??

正是由于我家大酱曾经辉煌过,我就要把它挖掘出来,弄明白好吃的原因,把母亲这份手艺传承下来,这就是我这么执着的原因。

把我宋家大酱推向市场,一直是我一个梦想,但愿有生之年能够实现。

老宋不是等闲人,

手持酱耙唐诗吟。

传统文化要弘扬,

大酱缸里把根寻。


作者简介


宋义斌,60后,曾就职于鸡西市梨树区政府物价局,热爱文学,有大量文字发表于各大网络平台。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