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转型十日谈之五 ▏为什么上级的“我帮忙”,会变成员工的“你应该”?

 知行韬略 2023-03-03 发布于北京

专为业务/技术/研发骨干等晋级而来的管理者量身定制

被誉为管理者转型“全场景实战解决方案”

文章摘自杨继刚《上任第一年》

机械工业出版社

在管理实践中,除了陷入“老好人”困境,同时,还有一个更容易被忽略的问题:  帮忙帮过头。这要比“老好人”困境更进一步,而且不易被觉察。

管理者还会天真地认为,这是在帮助下级。但帮忙帮过头,带来的恶果之一是:说好的“我帮忙”,最后变成“你应该”。


很多管理者对我说,帮忙帮过头,后果很严重。 

最初,管理者是基于帮助下级的初衷,指出下级的问题,而且给下级做示范和培训,如果下级还不明白,就亲自披挂上阵,帮助下级提升能力。

出发点当然没问题,但帮忙帮过头,会让下级习惯了这种帮忙。


久而久之,说好的“我帮忙”,变成了别人眼中的“你应该”。不仅听不到任何感谢的话,甚至稍微回应得慢一点,都会引来些许的抱怨。

其实,这是一种双输。下级没能提升能力,上级没能达成期望。一方很受伤, 一方不领情。怎么会这样?

原因之一是,上级有情,下级有意——一个巴掌拍不响。

从管理的角度看,上下级之间存在天然的角色分工。基于不同的角色分工,上下级之间有了不同的职责和使命。

就上级而言,除了战略制定和决策,还需要在下级能力不足的情况下,辅导和帮助下级达成目标,这无可厚非。

但很多上级不止于帮助。一旦帮助无效,或者暂时看不到达成目标的希望,便按捺不住急躁的心,干脆自己动手做,把下级晾在一边。

这样的好处是,任务可以被轻松搞定,但带来的问题是:

第一,这件事不是下级完成的,而是上级完成的,下级既没有绩效产出贡献, 也没有实质的能力提升;

第二,下级被剥夺了任务执行的职责,对那些想做事的下级而言,存在感与成就感受到影响,对那些不想做事的下级而言,反而会助长他们不做事的坏习惯。

原因之二是,升米养恩,斗米养仇——边际效用正在递减。

民间的说法是,给人一升米,别人会感恩,持续地给人一斗米,可能助长对方不劳而获的想法,如果后续不再给予,反而会让对方滋生埋怨。

转化到管理中来,意思是,你帮助下级,不代表完全替代下级做工作,帮助是为了退出(帮助下级后,下级能力提升,类似问题就不再需要上级的帮忙)。

如果帮起来没完,那么每次帮助产生的效用就会下降。用经济学的话讲,就是边际效用递减。给管理者的启示是,不要让帮忙变成应该。

即使从帮助下级的角度,也要问自己,你为什么要帮助他,你想得到什么,什么样的帮助对下级更有价值,类似问题将来如何让下级自己解决,等等。

从这个角度出发,在帮助下级前,管理者回到初衷、回到角色,才能更好地解决问题。

原因之三是,帮忙过头,责任转移——他成旁观者,你变当事人。

这才是最大的隐患。本来是下级的事,现在完全变成上级的事,而且变成了下级问上级要结果。

这是典型的“猴子陷阱”,因为责任发生了转移,当事人变成了旁观者,旁观者变成了当事人,角色完全转换,问题接踵而至。

从旁观者的角度,挑毛病很容易,评对错也很简单,所谓旁观者清。但这对于目标的分解和任务的执行,丝毫没有帮助。

管理者要明白,无论什么样的帮助,都不能混淆了上下级的职责定位,都不能出现,“自己干活、  下级评价”的情况。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