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徐华:漫谈“才、学、识”

 竹山一枝秀pfxh 2023-03-05 发布于江西

图片


文 | 徐华,中央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

来源 | 中财MBA


“才、学、识”三长观,是唐代史学家刘知几提出来的。刘说的大概意思是,好的史学家,需具备“才、学、识”三个长处。有知识而无才气,好比一个蠢货,守着万贯家财,不会经营,终于败家;有才气而无知识,又好比有鲁班的才能,却连最基本的尺子、斧子、锯子都没有,也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原文参见《旧唐书·刘知几传》)

但是,在《旧唐书》的这段短文里,刘知几好像对“识”,没有展开多说,“识”到底啥意思,也有点让人不明就里。原文的意思,“识”,似乎就是史学家应该秉笔直书。这好像不合情理。

后人研究刘知几的大作《史通》,说那里面体现了刘知几特别重视“史识”,但具体怎样“体现”,却语焉不详。

当然,很多后来人很容易想到“识”,应该是指见识。并将刘知几的“三长”,清晰地阐释为:才气,知识、见识。并且强调,才气是天生的,后天很难补足;知识,则关键是靠后天的勤奋,“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自然增长;见识,是一种悟性。能找到问题的症结、能得出有效的结论,能让人耳目一新、茅塞顿开,都属于见识。

我作了一篇小文谈“才学识”,并没有比前人更高的深意,只想把自己学习研究方面的感受,写下来凑凑热闹。

这篇小文本来是以学术界为对象说的,但承蒙NBA的同学喜欢,一定要让我把话题扩展到商界,只好勉强为之,好在我的研究对象毕竟是财经,或有一些有益的感想。

学界是著书立说的,商界则是行动派。但其中的道理也是相通的,做好商人,同样需要才、学、识。

第一,才。什么是商场上的才呢?《史记·货殖列传》记载先秦的商圣白圭的话说,经商和打仗差不多,必须有仁、智、勇、强四种优秀品质,否则成不了大器:“其智不足与权变,勇不足与决断,仁不能以取予,强不能有所守,虽欲学吾术,终不告之矣。”读到这里,我深以为然。以“决断之勇”而论,我以为说白了就是胆气,就是商人的冒险精神,也就是现在所谓企业家精神。

商人的冒险精神是天生的,或者是在很小的幼年时期由于家境环境等原因激发出来的。比如中国的企业家大多出身于生活窘困的农民,或者考不上大学的小混混,反倒是养尊处优的家庭,考上好大学的孩子,从社会所期待的比例来说,企业家反而出的少。其中的道理很简单,就是环境逼出来的。如此说来,上帝倒也是公平的。经济学上讲,人的行为选择有风险偏好者和风险规避者两种类型,风险偏好者做老板,风险规避者只能做经理,差别就在于,敢不敢,有没有勇气拿着自己的财产身家,甚至生命去冒险。

台湾经营之神王永庆最初投资化工产品——一种塑料,是和几个人合伙,结果生产出来的产品,技术质量都没问题,就是价格太高,竞争不过美日进口来的产品。王永庆一琢磨,日美产品远隔重洋,供货周期长不说,还要负担很大的运费,为啥反而比我们卖得便宜?道理很简单,就是因为人家生产规模大,有规模效应,平均固定成本反而低,价格就便宜。王永庆琢磨出来了,就给合伙人反复解释,要求增资扩产,但是合伙人们就是不听:现在产量少都卖不动;扩产怎么反而会卖得动?!永庆没办法,只好把自己全部身家赔上,又从亲友借钱,把股份全买下,自己增资扩产,结果成功了,变成了后来的东亚第一大化工企业家。其实,产量扩张,与平均固定成本急剧下降的道理,在经济学教科书里是一条非常浅显易懂的曲线,即使没学过也不难捉摸,那王永庆和他的早期合伙人的差距在哪里呢?就是胆气。

再拿白圭所谓的“取予之仁”来说,我的理解就是要有分享的品行。现在中国有大量的家族企业,都是靠企业主从小作坊、皮包公司一点一点打拼起来的,非常辛苦,好多小商人年龄不大,已经弄出一身病来。说哎呀,现在我钱也赚了一些,经营渠道也有,但就是实在没力气干下去了,不干又可惜,儿子又接不上班,要是能找几个职业经理人帮我干就好了,只可惜职业经理人不能像我自己对企业一样能那么尽心。于是我把我多年思考的职业经理制的研究成果告诉他们,也没很多新鲜的,其中有一条就是像晋商学习,给职业经理人分红权,舍得分享,才能赢得忠诚。谁也不是傻子。道理讲得很清楚了,小企业主们听得也很兴奋,觉得是那么个道理,但是临到实施方案的时候,却迟疑了。我就知道问题出在哪里,也知道我没什么好教他们的了。

今天,中国最优秀的企业家非华为任正非莫属,羡慕崇拜的人很多,华为全员持股和“知本主义”让有创造力的穷学生们分享企业红利的秘诀也被广泛传扬,但有几个人能够像任正非那样舍得分享?!这就是品质的差异,这就是才气的差异。难怪白圭老先生说没这些个才气,就不用学经商术了,做点小生意混混吧。

第二,学。在学术圈里,学更多的是指读书破万卷,那么,在商圈里,我觉得,学更多的就应该是经历。没有亲自经历商场上的沉浮,就没有那种刻骨铭心的感觉,没有经历过一个完整的商业周期,就不知道自己算老几。有好多东西,读书,看别人的东西,是学不来的,非得亲身经历不可。当然,多看看老前辈的经验教训,肯定也大开眼界,但总要亲身经历过,才能有茅塞顿开的效果。

我大学时候,有个同学好友,一下子进了个资本特充裕特牛逼的大公司,一下子拥有了好大的资本运作权力,旁人羡慕的不得了,他自己也一下子膨胀起来,每次到北京,都住高级宾馆,一通电话,招来一大帮穷哥们,指点江山,说要做这投资那投资,让我们给筹划筹划。我自己觉得没那个才分和经历,常常默默底坐在角落里不敢开口,但心里也为他担忧:好多东西,您都没实地考察过,选点布局都不知道,这投资也他妈太不靠谱了把?!过不多久,由于人事纠纷的原因,这朋友一下子被拉了下来,只好自己从零开始,打回原形以后,才发现一切都是这么难,摆个小摊还需要研究研究布局设点啊。说白了,不是拿着自己的钱玩儿,就不会被逼出那种全身心的投入。没有砸锅卖铁、债主追杀的教训,就不会有那种痛定思痛啊。

图片

韩非子说:将军起于卒伍,宰相出自州部。现实永远是复杂的,何况中国这样的社会,没有教科书式的规矩。想想当年的林彪,战前总好死盯着地图看半天,脑子里其实每个连排的排兵布点都想到了,他要是没有从井冈山当小连长做起的经历,怎么可能运筹帷幄呢?!

这些年经济形势不景气,学生里面找我谈创业的很多,最近刚好有个学生说要投资现代农业,觉得大致的框架谈的差不多了,信心满满地想干,我说你为啥不先找个已经干过的人问问,了解了解细节再说?最后帮他找了个干过好几年现代农业的学生聊了一晚上,才发现他想象的太幼稚了,中间差了无数环节都没想过。

学的更深一层境界,是经历的持续性,这也可以理解为修炼。其实在中国人的语境里,学,更多的意思不是学知识,而是指修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还说我那个想要投资现代农业的学生,对投资的前景犹豫不定。我就说,我觉得,投资成功与不成功,很大程度上不在外在的东西,而在你自己。为什么这么说呢?比如说你今年投资,可能想的是,赚了,就再干一年,亏了,也许再干一年,要是再亏了呢?就不干了。可你有没有想过,虽然持续亏损了,但是这两年你可能积累下了经验、市场和人脉,这是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积累越多,成功的可能性就越大,结果半路上你反而不干了,岂不是可惜?我爱看中央电视台的农业节目,我看到好多城市下去做农业成功的人,都是经历几次悲喜交加,但是有足够的韧性,终于掌握关键技术,掌握市场规律,人事关系也调整得比较顺了,到了那个时候,想亏都不容易了。

这就是“锲而不舍,金石可缕”的道理。我看今天中国商人的心态,大都是投机主义的,今天这里试一下,明天那里试一下,赚钱了就接着干干,不赚钱就走人换地方,从不想着失败是成功之母,经验才是最宝贵的财富,达到一定程度,就可立于不败之地。西方发达国家,不仅有著名的大公司,还有成千上万的小企业,坚持做一个很小的行业里面的一个很专业的产品,甚至只是一道工序,持续几十年,甚至上百年,却做到世界之最,非他不可。

学,还有更深一层境界,是经历完整的商业周期,投资决策,人事管理,才会变得更加沉稳,张弛有度。

我近年来研究金融史,翻看晚清到民国的钱庄史料,颇有感慨。那时候的钱庄经营,颇为自由,既没有金融监管当局的法定准备金要求,也没有股东的插手干预。放款规模的控制,全凭掌柜的随心所欲。而那时候的诱惑也颇多,什么橡皮风波、股市风潮、房地产风潮,一波接一波的。起先都是重大利好,卷入的人越来越多,越来越疯狂,“三人成虎”,就像今天的股市疯狂一样,一般人很难把持得定。钱庄掌柜抵制不住高利率的诱惑,往往就栽进去了。但总有很多钱庄老掌柜,硬是能够不为所动,全身而退。哪里来的这份定力?靠的就是经历,对完整的商业周期的经历。我们常常背地里嘲讽张狂的新手:呵呵,这小子没吃过亏。是了,没吃过亏,才不容易把持得定。

现在有好多非法半非法的地下钱庄,老板的素质很差,经营手法很短见,人事制度很拙劣。相比之下,传统社会的钱庄掌柜,就显得极有商业修养,让人仰慕。这些修养怎么来的?是经历来的,更是师徒代代传承过来的。

更有一些商战老手,在商业周期的大风大浪里,居然修炼出了波澜不惊,越是市场行情高涨的时候,他能做到心如古井;反倒是行业崩塌,商情悲观到极致的时候,人家却冷静地察觉到商机,人弃我取,火中取栗了。这份定力,没有修炼和传承,是得不来的。我说到这里的时候,心里想的是我从各地《文史资料》里所看到的,从晚清到民国的大量各地商业奇才的回忆录,这实际上是中华民族宝贵的商业传统,可惜中断了,需要后人汲取其中的精神,薪火相传。

第三,识。就是茅塞顿开,就是悟性。做学问要有悟性,搞艺术要有悟性,练武要有悟性,经商岂得不需要悟性?!

但是,我以为,商场上的悟性与学问上的悟性之不同在于:学问的导向是理论的,经商的导向是实践的。学问上的见识是发散的,夸张的,必须给人一种标新立异的感觉,一种全新的视角。而商场上的见识,则往往是收敛的,内聚的,不求标新立异,只在微妙之处见功夫。

改革开放以来,经历了无数的商业大潮,有新开放的行业领域,有新引进的产品技术,有新流行的经营管理理念,这些东西,大家都知道,也一阵风地投入了,模仿了,萝卜快了不洗泥了,又一阵风地做滥了,没有商业利润了,亏损了,大家作鸟兽散了。但每次潮水退去之后,你就会发现,总有那么一小撮,也许一个,也许几个,却不为潮涨潮落所动,做出了自己的模样。然后你才会感到其中的微妙差异,这就是悟性的差异。

1980-90年代的时候,为了配合乡镇企业大发展的资金需求,国家一度放开了民间金融,各种城信社、农信社、合作金融组织满天飞。严格地说,这是一种挂靠在基层政府身上的官商合作民间金融,私人运作的空间极大,当时的民间金融自由度比今天还要大,结果大量参与其中的土企业家、土金融家们忘乎所以,为所欲为,造成了严重的金融秩序混乱,迫使政府不得不治理整顿,实行严厉的关停并转政策,合作金融一下子销声匿迹。大潮退后,却留下了浙江台州的几家民营银行——泰隆银行、台州银行等,存贷资金平衡搞得很好,风险控制搞得颇有章法。差距在哪里?细微之处见功夫。

图片

还是八九十年代,各种国外引进产品和技术一波接一波,彩电、冰箱、洗衣机、空调、微波炉、手机……由于中国热烈的市场需求和巨大的市场容量,几乎开一家火一家,给点阳光就灿烂。没过几年,需求饱和了,市场做滥了,树倒猢狲散了,但是却总能剩下那么几家,诸如海尔,就能屹立不倒,差异就在微妙之处。房地产,打九十年代开始,持续火了二十多年,成了中国经济增长的火车头,潮水退去,显出了万科的本色。在中国,餐饮业从来都繁荣,也从来都江湖险恶,竞争激烈,谁也没有秘诀,谁也没有竞争优势可言,可偏偏一个小地方冒出来叫张勇的小老板,把一个俗得不能再俗的火锅,做成了奇葩,差距在哪里?《海底捞你学不会》!

所有这中间的差异,就是悟性的差异,就是商场上的见识的差异。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