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案收集中心 在二十四节气中,惊蛰是唯一一个以昆虫行为命名的节气。俗话说:惊蛰时节,“春雷响,万物生”。 人也一样,体内的阳气也要从冬天的蛰伏中“醒来”了,向着身体各个部位升发,这时候我们也应该顺从它,按规律办事,才能在这个春天,保持健康! 二十四节气歌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在二十四节气中,多数都是与气候、季节相关,像立春、春分、雨水、夏至等,而惊蛰是唯一一个与昆虫相关的节气。 “惊蛰”,“惊”是惊动的意思,“蛰”是蛰伏的意思。合起来就是春雷乍响,惊醒了土里冬眠蛰伏中的动物们,也象征着春回大地,万物复苏。 人也是一样的,虽然不像熊和蛇那样需要冬眠,但我们冬天同样也是“收、藏”为主,用衣裳把自己包裹得严严实实,表面上是为了保暖,实质上是在保护自己的阳气不外泄。 但现在已经到春天了,气温渐渐变暖,体内的阳气也渐渐苏醒过来,如果还像冬天那样“收、藏”,将阳气包裹,不让它升发到身体各处,那它就会躁动起来,而发泄它的方法一般就是发火,但这肯定不是最佳选择,那什么才是呢? 同样,从惊蛰中“醒来”的人应该如何正确地生发阳气,健康地开始春天的生活呢? 一、养阳保暖 注意保暖:惊蛰仍是乍暖乍寒,气温变化无常,出门游玩时可多带一件衣服,出汗的时候也不要立刻脱去过多的衣物,防止人体受寒。 注意养阳:《内经》有言“春夏养阳”,惊蛰在春,此时体内的阳气不再潜藏,开始发散,肝阳之气渐升,养生应顺“阳气生发”、“万物始生”的特点。 值得注意的是,人体在冬季经历了长时间的“蛰伏”,阳气尚未完全透达于全身,此时不宜进行过于剧烈的运动,以免阳气消耗过多,感染疾病。 因此在惊蛰时节,养生要慢,不要快。慢慢地舒展经络,活络气血,才能使机体正气充沛,从而抵御疾病。具体可进行像太极拳、八段锦、散步、泡脚等相对柔和的活动。 二、养肝护脾 春季是养肝的时节,惊蛰,万物萌动,人体肝气升发,由于人体气机尚未得到完全地疏泄,因此肝气运动会有所不畅,容易导致肝火偏旺。 中医认为“怒伤肝”,若情绪激动、心事烦恼,可令气机郁结,影响肝脏功能,影响全身气机畅达。 可以运动以养肝气。晚睡早起,散步缓行,在春光中舒展四肢,呼吸新鲜空气。动则升阳,提高人体的抗病能力,提高免疫力。 在饮食上,应顺“肝主疏泄”之性,助益脾气,令五脏平和。可以多食用菠菜、空心菜、荠菜、春笋、水萝卜、山药、莲子、银耳等食物可助益脾气,令五脏和平,促进人体吐旧纳新。 此外,惊蛰后天气回暖,容易使人口干舌燥。我国民间素有惊蛰日吃梨的习俗。梨性寒味甘,有润肺止咳、滋阴清热的功效。梨可生食、可蒸煮,也可以榨汁。 总体上饮食宜清淡,油腻的食物最好不吃,刺激性的食物,如辣椒、葱蒜、胡椒也应少吃。 三、驱寒防湿 古人有“冷惊蛰,暖春分”的说法,在这个时寒时暖的节气里,注意保暖很重要。也正是由于这种冷热交替的气候,在初春时节尤其容易被病毒侵袭。 尤其是这个时候寒气未散,湿气未祛,预防风湿类疾病也是这个时节的重中之重。 春天细雨纷纷,空气湿度大,容易造成“回南天”,回南天气会令居住的环境变得潮湿,湿邪入侵人体,则会令人出现疲乏、腹泻等症状,因此建议在养生上要注重“祛湿”。 健脾祛湿的药材有茯苓、薏米、淮山等,适当服用不仅能健脾祛湿,还能培养人体正气。 此外,惊蛰时节,天气乍暖还寒,人体阳气较弱,在饮食上我们要避免食用性质寒凉的食物,以免引发腹痛、腹泻、痛经等症状。 同时,也尽量避免少吃酸性食物,因为酸性食物具有收敛、固涩作用,过多摄入容易影响气血运行。 ![]() END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