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颐和园记 | 23 从毁灭到重建的沧桑轮回

 十一贝子 2023-03-08 发布于北京

乾隆帝晚年画像

(引自《故宫藏画精选》

乾隆帝是中国古代最长寿的皇帝,一共在位六十年之久,而且退位后又接着当了三年太上皇。他后半生的四十多年中始终把清漪园视作自己最成功的园林杰作,钟爱有加,万寿山和昆明湖也到处留下了这位风流皇帝流连的足迹。

乾隆之后的嘉庆和道光两个时期清漪园基本上保持原样,很少改动。主要的变化是南湖岛上那座模仿武昌黄鹤楼的望蟾阁因为正迎着风口,多次破损,嘉庆年间被拆除,原址另建了一座涵虚堂。嘉庆帝对清漪园的兴趣不大,很少光顾这里。

道光帝画像(引自网络)

道光初年,皇帝的后妃们生了不少公主,数量明显多于皇子,有人提出是因为昆明湖上的凤凰墩影响了皇家风水,特别旺女而不旺男,不利于王朝气运,于是道光帝就下令把凤凰墩上的楼阁建筑全拆了。此举也许还真的管用,后来道光帝确实又添了几个儿子。可是大清王朝的衰微之象已经越来越明显了,国家财政日益困难,讲究节约的道光帝下旨撤除三山行宫的所有陈设,其中自然也包括清漪园在内。园中的山水建筑虽然依旧维持着,但园景逐渐有颓败的趋势,皇帝来游玩的次数也越来越少。

佛香阁焚后景象(引自《晚清碎影》)

咸丰时期国势更加恶化,危机在咸丰十年(1860年)达到顶峰。当年九月,英法联军入侵北京,咸丰帝带着后妃仓皇逃到热河避暑山庄。十月,强盗们做出了一个震惊世界的决定:抢劫并焚烧圆明园以及其他西北郊的皇家园林。在这场滔天大火中,清漪园和圆明三园、畅春园、静明园、静宜园一起,遭到极为惨重的破坏,除了少数建筑、景点幸存之外,绝大多数都被焚掠殆尽。

破败的宝云阁(引自《晚清碎影》)

为此晚清著名学者王闿运做诗感慨说:玉泉悲咽昆明塞,唯有铜犀守荆棘。青芝岫里狐夜啼,绣漪桥下鱼空泣。此情此景,和乾隆帝诗中所描绘的碧光镜中拖曲堰,绿云丛里出高楼”的盛况形成了惨烈的对照。

同治年间,两宫太后垂帘听政,虽然依旧面临重重的内忧外患,但由于朝廷一度能够重用汉族大臣,颁布了一些开明的政策,开展洋务运动,并攻克太平天国首都江宁,国势似乎稍为缓和,号称同治中兴

在此背景下,最高统治者又动起重建被毁的皇家园林的念头,想把圆明园先恢复起来,为了筹集材料,还拆除了清漪园中的部分残存建筑。不过毕竟圆明园工程预算太过庞大,国库难以应付,王公大臣纷纷反对,导致重建工程不久就停止了。

慈禧太后像

(引自《故宫珍藏人物照片荟萃》)

到了光绪年间,大权在握的慈禧太后仍然处心积虑地寻找机会重建皇家园林。这次她把目光落在清漪园身上。当年乾隆帝修建清漪园的时候,有三个主要的借口:治水、训练水军、为太后祝寿。这个时候水是不需要再治理了,慈禧决定借用后两个理由,以名正言顺地展开清漪园的重建工程。

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清廷屡次被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打败,所以一些洋务派的官员痛定思痛,便热心倡导建设一支强大的现代海军,朝廷也在光绪十一年(1885年)成立了专门的海军衙门,由光绪帝的亲生父亲醇亲王奕譞担任总理大臣,庆亲王奕劻和直隶总督、北洋大臣李鸿章、正红旗汉军都统善庆等人做副手。

海军衙门官员合影:中央为醇亲王奕譞,右为北洋大臣李鸿章,左为正红旗汉军都统善庆(引自《京华遗韵:西方版画中的明清老北京》)

聪明的慈禧太后很快就把海军建设与清漪园重建拉上了关系,宣布于光绪十二年(1886年)开始,恢复当年乾隆帝始创的昆明湖水军操练,还在西岸耕织图旧址设立了一个水操内学堂。既然水操恢复了,理所当然就需要对万寿山的一些楼殿建筑进行重修,以恭备皇太后阅看水操,于是大报恩延寿寺旧址上立刻就开始了大规模的施工。

慈禧太后当然也知道,凭借水军操练这个掩耳盗铃的借口就大肆建园,实在难以服众,于是又以光绪帝的名义提出了弘扬孝道、为太后颐养祝寿的新理由。

光绪十四年(1888年)二月,皇帝颁布上谕,大概的意思是说清漪园万寿山的大报恩延寿寺本来就是乾隆皇帝为他母亲孝圣太后三次贺寿而建,体现了君王的纯孝之心,为我们这些后代作出很好的榜样,因此我决定效仿祖宗,对清漪园的建筑进行适当的整修,以备皇太后临幸,并作为太后六十岁万寿庆典的举办场所。同时宣布把清漪园改名为“颐和”,以强调太后颐养天年乐寿冲和的主题。从此,这座饱经沧桑的名园以颐和园这个新名字而著称于世。

这次重建工程的理由冠冕堂皇,因此没有遇到强烈的反对。工程大概一直延续到光绪二十年(1894年)才基本完成。这一年正是慈禧老佛爷的六十寿辰,却爆发了中日甲午战争,中国北洋水师全军覆没,筹备已久的颐和园万寿庆典并未举行。

颐和园重建的总费用没有明确的档案记载,但肯定超过了五百万两白银。这个数字与乾隆时期清漪园的最终销算总额四百四十八万多两相差不远。但此时国家的景况根本无法与乾隆盛世的富足相比,这些钱有很多是打着“增加海防”的旗号搜刮而来,甚至醇亲王奕譞领导的海军衙门也成了颐和园工程的总指挥所,把殿堂楼阁的招标、验收工作当成凌驾于军事建设之上的头等大事来抓。

后来北洋水师在甲午战争中一败涂地,有人指出溃败的一大主因是慈禧为了修颐和园而挪用了北洋海军建设经费,戊戌变法后逃亡日本的梁启超在《瓜分危言》一文中更是言之凿凿:括全国之膏血以修国防,而其实乃消磨于园林土木之用,莫之或知,卒令一蹶不振。割千余里之辽、台,偿二百兆之金币;元气尽断,国丑全露。

事实上,当时北洋海军得到慈禧的大力支持,军费由户部专管,并未被侵占,修园工程仅调用了部分海军衙门经费,二者不是一回事。当时朝廷花钱的地方很多,比如营建两宫太后陵寝、光绪帝大婚、各地河工等每一项都耗费白银数百万,财政窘迫,军费自然不足。在此情形之下,还花费巨资修园子,由此留下千载骂名,恐怕也不算太冤枉。

重建的颐和园基本上继承了清漪园的整体格局,但在很多地方也做了改动,主持工程的样式雷家族留下看许多珍贵的图纸,且看下回分解。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