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人不必担心外来言谤,只要警惕自己身谤。攻人之短的人可恶吗?攻吾之短者是吾师,师又可恶乎?苟能取以为善,则在我无非警惕修省进德之地

 读原著 2023-03-08 发布于四川
   很多人遇到与自己观点不同的,一上来就动气,感情用事,这是典型的修养有待提升的特征,因为动气即是动私欲,即是恶。
   程颢先生当年讲学的时候,王安石的学问主张与其总有冲突,王的门人也常反驳批评甚至诽谤程颢先生,程颢先生是如何处理的呢?他在与吴师礼先生谈王安石的学问主张时,道:“为我尽达诸介甫(王安石的字),不有益于他,必有益于我也。”这种对那些不同于自己的观点的人态度,是何等的大量与从容!这也是学者与修身者的本质区别所在。
   一个真正专注于修身为本,致良知不息的人,最常见的生命状态即是敦于反己,只论自己是非,从不论他人是非。是非之心只不过是良知,哪有不关注自己良知却忙着去论他人的良知的!
    用一张嘴议论或批评别人的过失,短处,恶意地攻击他人,这谤还是浅的;倘若自己心行不一,良知与实际行动不符,浑浑噩噩度日,那是整个身都在自欺,这种谤则是深谤,这个罪孽可严重深重多了。王阳明先生即道——
 以言语谤人,其谤浅,若自己不能身体实践,而徒入耳出口,呶呶度日,是以身谤也,其谤深矣。凡今天下之论议我者,苟能取以为善,皆是砥砺切磋我也,则在我无非警惕修省进德之地矣。昔人谓攻吾之短者是吾师,师又可恶乎?
  真正的修身之人,一定是“闻过则喜”,敦于循理,而不是心随欲动,六祖慧能大师也道——
常见自己过,与道即相当。
色类自有道,离道别觅道。
觅道不见道,到头还自恼。
若欲见真道,行正即是道。
自若无正心,暗行不见道。
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
若见世间非,自非却是左。
他非我无罪,我非自有罪。
但自去非心,打破烦恼碎。
 凡是往外见的,向外执着的,都是相,“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为何容易着相?这是因为,心放失了,没有归本位,“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但凡是循理而行,则无时不心安,无处不是进德之资。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