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易心八法之“截”、“浑”、“逐”初探——以禅宗、武术、临床为例(下)

 吴敏赞 2023-03-09 发布于江苏

图片

图片

图片

八种身法图

4 禅宗的截浑逐

图片

4.1禅宗要旨

禅宗又称心宗,是汉地佛教的重要分支,也是中国心性学说发展史上的重要高峰。禅、净、密、律,被称为佛教“四大宗派”。宗教一词,最初是“宗门”与“教下”的合称。禅宗自称为宗门,称其余各宗派为教下。教下,就是依靠教理的引导,次第修行,渐修佛道。而禅宗以“明心见性”为宗旨,“但用此心,直了成佛” 。

禅宗以佛陀上首弟子摩诃迦叶为第一代祖师,即西天初祖,至菩提达摩为第二十八祖。因达摩在梁武帝时期登陆中国传法,所以达摩又是东土初祖,至慧能为第六祖,尔后开枝散叶。

禅宗的传承就是启发门人本来的佛性。“佛佛惟传本体,师师密付本心”。佛性的本质不是沉空守寂,不是消灭“妄想”,而是离妄想,所谓“能善分别诸法相,于第一义而不动”。六祖慧能言:“不离自性是功,应用无染是德。”破了“我相”,还得破“法相”。破“有相”,也得破“空相”。临济禅师说:“向里向外,逢著便杀。逢佛杀佛,逢祖杀祖,逢罗汉杀罗汉,逢父母杀父母,逢亲眷杀亲眷,始得解脱,不与物拘,透脱自在。”又云门宗有三句“涵盖乾坤”、“截断众流”、“随波逐浪”。有这样的见解,它的教法自然活泼辛辣,不拘一格,截浑逐的用法比比皆是。

4.2公案赏析

禅师的行为、语录,以及对徒弟的启发记录在各种灯录中。里面的一个个经典片段,成为后世禅客参究的公案。比如“德山棒”、“临济喝”、“云门饼”、“赵州茶”等等。本文从《祖堂集》、《景德传灯录》、《古尊宿语录》、《五灯会元》中列举数则。看看禅宗对截浑逐的使用,也感受一下禅师的精神和风骨。绿色字体是公案原文,黑色字体为本文的翻译、注解、评议。

公案一 世尊拈花迦叶笑(《大梵天王问佛决疑经》)

尔时大梵天王即引若干眷属来奉献世尊于金婆罗华,各各顶礼佛足,退坐一面。尔时世尊即拈奉献金色婆罗华,瞬目扬眉,示诸大众,默然毋措。有迦叶破颜微笑。世尊言:“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即付嘱于汝。汝能护持,相续不断。”时迦叶奉佛敕,顶礼佛足退。

这段公案见载于《大梵天王问佛决疑经》(二卷本),历来被禅宗门人引述。在各种灯录中反复出现。佛陀一生讲经说法三百余会,说法四十九年。他在进入大涅槃前,作了这样一次不依托语言文字的特殊开示。

佛陀拈花迦叶微笑,二者之间心心相印。与会的大众却被佛陀这一举动“浑”了过去,个个“默然毋措”。

一卷本的《大梵天王问佛决疑经》的记载又多了些细节:

尔时娑婆世界主大梵王。名曰方广。以三千大千世界成就之根。妙法莲金光明大婆罗华。捧之上佛。退以作礼。而白佛言。世尊今佛。已成正觉五十年来种种说法。种种教示。化度一切机类众生。若有未说最上大法。为我及末世行菩萨人。欲行佛道凡夫众生。布演宣说。作是言已。舍身成座。庄严天衣。令坐如来。

尔时如来。坐此宝座。受此莲华。无说无言。但拈莲华。入大会中。八万四千人天时大众。皆止默然。于时长老摩诃迦叶。见佛拈华示众佛事。即今廓然。破颜微笑。佛即告言是也。我有正法眼藏涅盘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总持任持。凡夫成佛。第一义谛。今方付属摩诃迦叶。言已默然。

天王献花请法:“佛陀您已经说法五十年,教化各类众生,如果还有没说的最上大法,恳请佛陀教导开示。”哪知道佛陀随手拿起了天王刚刚送上的花,这好像说:“哪,刚刚你送的花,就是最上大法。你问法,这就是法。”一送一示,这个举动如此顺畅平常。本来大众翘首以待,准备接受法语甘露。这一下懵了。浑法看似顺势而为,实则出人意料。迦叶尊者为什么没有被“浑”呢?佛眼观世间,“山河大地皆有如来德性”。眼所见耳所闻哪个不是妙法?哪里不是道场?迦叶的心圆满自在,没有疑惑,没有期待,所以没有掉进刚刚这个套里。

公案二 达摩初化梁武帝(《祖堂集》)

尔时武帝问:“如何是圣谛第一义?”(直接询问佛法真谛。他对“圣谛第一义”是有一些预设的,“那个最奥妙的东西是什么?”)

师曰:“廓然无圣。”(截。“没有那个东西。”佛法本就是无所得)

帝曰:“对朕者谁?”(如果说第一个问题虚无缥缈捉不着的,梁武帝转向问一个很实在的问题:“对着我的是谁?”)

师曰:“不识。”(截。在达摩那里是一一平等如梦幻的。)

又问:“朕自登九五已来,度人造寺,写经造像,有何功德?”

师曰:“无功德。”(截。)

帝曰:“何以无功德?”(连截成浑。他心中有疑,那所作为何?)

师曰:“此是人天小果。有漏之因,如影随形。虽有善因,非是实相。”(析。)

武帝问:“如何是实功德?”

师曰:“净智妙圆,体自空寂,如是功德,不以世求。”(析。)

武帝不了达摩所言,变容不言。(被连续的否定,梁武帝还是介怀的)

达摩其年十月十九日,自知机不契,则潜过江北,入于魏邦。

文字出自《祖堂集》,这段公案也在不同灯录中被反复引用。按现在的话说,达摩祖师大直男哪,来到中国一点都不讲究人情世故,像金刚钻一样来什么截什么。

梁武帝萧衍是一位颇为传奇的皇帝,在中国佛教发展史上也是举足轻重的人物。梁武帝作为一国之君,皇帝的尊严,他对修行目标的确认,他所有的付出,难道不需要一点点肯定吗?达摩刚到中国,全然不顾人情面子,尽讲大老实话,连续截断皇帝的种种念想,把他给闷了回去。所以最后的解答,他已经都听不进去了。达摩也知道了梁武帝不是他要找的人,不想留下配合演戏,于是北上嵩山,直到有缘人的到来。

公案三 慧可安心 (《祖堂集》)

禅宗二祖慧可,原名为神光,拜达摩为师的时候已经年过四十,跟着达摩在少林寺。可是每次他向达摩请教的时候,达摩都不说话。

神光的心未安,当然要继续追问。在那一次“立雪齐腰,断臂求法”之后,达摩觉得他的决心可以,于是给他改名为慧可。之后有了以下对话。

(慧可)又问:“请和尚安心。”(注:和尚是对出家人的尊称,是“亲近师”之意。僧人们抛家洒业将毕生精力导向解决终极问题,当他们出家许久,发现心还不安的时候,当然是急切的。所以慧可开门见山地发问)

师曰:“将心来,与汝安心。”(浑法。顺势接话,“把心拿来,我给你安。”在语法上它是很顺的,但是置换了一下心的概念,出其不意使慧可产生混乱和疑问。“是哦,那颗不安的心究竟在哪里?”)

进日:“觅心了不可得。”(半天找不不到有些茫然了,确实被浑住了。他整天要安心,却拿不出一个实在的心)

师曰:“觅得岂是汝心? !(逐法。“找得到的怎么会是你的心呢?!”换言之:“任凭你找,找得出来的都不是你的心。其实并没有实在的心,你当然拿不出来。”)

与汝安心竟。”(以析补入。“你的心不是实在的,不安也不是实在的。我已经帮你安心了。”)

达摩语惠可曰:“为汝安心竟,汝今见不?”(以启再补。再次强化刚才契入的境界。“已经帮你安心了,你现在体会到了吗?”)

惠可言下大悟。惠可白和尚:“今日乃知一切诸法本来空寂;今日乃知菩提不远。是故菩萨不动念而至萨般若海;不动念而登涅盘岸。”(本来空寂,如同知道在梦中行,梦中烦恼自然解脱)

师曰:“如是,如是。”

惠可进曰:“和尚此法有文字记录不?”

达摩曰:“我法以心传心,不立文字。”

公案四 一指禅(《祖堂集》、《景德传灯录》)

俱胝和尚住持着一个小寺院,有一次从外面来了一位尼师(女僧人)考问他。这位尼师戴着斗笠,拿着锡杖,绕着俱胝和尚走了三圈,然后立着锡杖站在俱胝对面,说:“和尚您说得出(佛法的真谛),我就取下斗笠。”(注:通常情况下,比丘尼要向比丘行礼,外来和尚要向当家和尚行礼)

俱胝和尚对不上话,尼师准备离开。

俱胝说:天色已晚,大德不妨暂住一宿。尼师又说:“你答得出来就留,答不出来我继续走。”

俱胝和尚还是答不上话。于是俱胝感叹自己还没悟道,准备离开寺院下山参访善求道。夜里,山神向他报:“你不必下山,未来三五天,会有大菩萨过来为您说法。”

过了些天,来了位天龙和尚。俱胝迎接天龙,虚心地站在旁边请教。他讲了前面发生的事情,并请问怎样应对。

“为审如何对他?”

天龙竖起来一指。(哈哈,应该不是竖中指)

师(俱胝和尚)当时大悟。

从此以后,但凡有过来参学的,俱胝和尚都竖起一指作为开示接引,不再多说其他。有一个童子(应该是他寺院里的小沙弥或小居士)有样学样,在外头别人问他和尚说什么法要的时候,他都竖起指头。

归而举似师。(俱胝和尚问他在外面的情况,这童子绘声绘色说起,还竖起手指头)

师以刀断其指。(截法。可见师父早已袖里藏刀。截法特点之一是以实截虚,以阳截阴,干脆利索。手指砍断的疼痛迅速截断了刚才的洋洋得意以及对佛法自以为是的认识!)

童子叫唤走出。(这可怜的娃,痛的哇哇叫跑了出去!这个指头代表什么?有的从“一”着手,万法归一等等……有的从“指头”着手,寻找手指在佛教的象征。其实这一指对天龙和尚、俱胝和尚、童子乃至对其他看到的人来说,可能都不一样。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那一刹童子贯注一处的精神能量突然被阻断。不管它代表什么,这下都没了!)

师召一声,童子回首。师却竖指头,童子豁然领解。(在童子往外跑的时候,俱胝和尚喊了童子一声,童子听到呼喊回头。这时候俱胝和尚又对着他竖起了手指。童子突然领悟了师父的旨意!方生方死,方死方生。)

后来俱胝和尚在入灭前,作了最后的开示。

师将顺世,谓众曰:“吾得天龙一指头禅,一生用不尽”。言讫示寂。

公案五 船子覆舟(《五灯会元》、《古尊宿语录》)

德诚、道吾、云岩三位禅师都是药山禅师座下的法子。德诚在离开药山的时候跟两位师兄说:“你们都会做一方宗主,建立药山宗旨。我呢,生性散漫,寄情山水度日,没有特别能耐。今后你们要是遇到可造之材,可以推荐一两个过来,我给他雕琢雕琢。我会传授平生所得,以报先师药山之恩。”于是德诚禅师来到秀州华亭,天天在江上给给往来的人摆渡。若干年人们都不知道这是药山的大弟子隐居在此,称呼他为船子和尚。

而这个时候的夹山和尚,已经是大法师,一寺之主上堂说法对答如流。某次他在回答僧人问题时,正好道吾在底下听到,道吾不禁失笑。于是他谦虚下座请教。道吾推荐他去找船子和尚。

山(夹山和尚)曰:“此人(船子和尚)如何?”

吾(道吾禅师)曰:“此人上无片瓦,下无卓锥。和尚若去,须易服而往。(上无片瓦,下无卓锥,是说船子江上清贫的日子,也暗喻他心无挂碍之境界。叮嘱夹山真心请教就要先放下当家的派头)

山乃散众束装,直造华亭。

船子才见,便问:“大德住甚么寺?”

山曰:“寺即不住,住即不似。”

师曰:“不似,似个甚么?”

山曰:“不是目前法。”

师曰:“甚处学得来?”

山曰:“非耳目之所到。”(从这段交锋看来,夹山和尚敏捷聪明头头是道。语言上挑不出毛病)

师曰:“一句合头语,万劫系驴橛。”(“答案很好,法理很对,转速很快,嘴皮子也不错。然而你就是被这些束缚了。”)

师又问:“垂丝千尺,意在深潭。离钩三寸,子何不道?”(为了钓这鱼,垂下千尺长线到深潭中,现在离你的钩就差一点点了,你说出来看看!注:鱼是大道,千尺垂丝是探寻的心。)

山拟开口,被师一桡打落水中。(逐法。出头便打,在江里狼狈喝水,刚才的答案暂时抛在脑后)

山才上船,师又曰:“道!道!”山拟开口,师又打。(逐法。夹山在危急中冒出的答案继续被打。几度生起,几度脱落。如此三次反复)

山豁然大悟,乃点头三下。(他用点头三下示意自己明白了)

师曰:“竿头丝线从君弄,不犯清波意自殊。”(进出自由,潜行密用,不教他知)

山遂问:“抛纶掷钓,师意如何?”(以抛竿钓鱼比喻求道,问如何求道)

师曰:“丝悬渌水,浮定有无之意。”(绵绵秘密,体察心之奥妙)

山曰:“语带玄而无路,舌头谈而不谈。”(说不可说之道)

师曰:“钓尽江波,金鳞始遇。”(江波喻妄想,金鳞喻佛性。得无所得之法。)

山乃掩耳。

师曰:“如是!如是!”

遂嘱曰:“汝向去直须藏身处没踪迹,没踪迹处莫藏身。吾三十年在药山,祇明斯事。汝今既得,他后莫住城隍聚落,但向深山里,钁头边,觅取一个半个接续,无令断绝。”(叮嘱传承佛心)

山乃辞行,频频回顾。(夹山得遇船子,认得本心本性,不枉出家一场。“频频回顾”,可见此处有情,或是有疑。若情则是不舍,感恩戴德。弱疑则是佛法真如此,得来全不费工夫?)

师遂唤:“阇黎”!(即“阿阇黎”,轨范师,教授之一。是对出家人的尊称)

山乃回首,师竖起桡子曰:“汝将谓别有。”(逐。“你以为佛法还有别的吗?!”临济禅师:佛法无多子!)

乃覆船入水而逝。(逐。此处亦逐亦补。船子话音刚落,未等夹山回答,他已经倾覆小船入水自溺而亡,用生命给这位弟子做了最后一次开示。荡尽他心中最后一丝疑情。又像最后一记重锤把这种“天上天下唯我独尊”(佛之言)的信心敲打了进去。他甚至不叫殉道,因为对他来说,生死平等无得无失,持佛心印不疑不惑。从此夹山无师无我,再也没有回头。这个公案也因此多了份传奇色彩,震撼着人心。)

公案六 雪峰禅师鳌山成道(《五灯会元》)

这位雪峰义存禅师,从32岁开始走遍名山访道,三上投子山参访大同禅师,九上洞山参访良价格禅师。足迹至少跨过今天的八个省份。后来良价禅师看他是可造之材,也被他精神打动。就指引他去德山宣鉴禅师那里参究。来到德山的时候,义存已经40岁了。受德山启发,雪峰又继续有所开悟,并且得到德山的印证。然而雪峰觉得自己心中未文稳,还是保持着努力地修行。

雪峰、文邃、岩头三个是铁哥们。经常结伴参访,相互交流。这个时候的岩头禅师,其实已经彻悟,但是为人低调。雪峰最终是在岩头那里悟道,尔后来成为大宗师。这则公案记录了岩头启发雪峰的过程。

初与岩头至澧州鳌山镇阻雪,头每日祇是打睡。(雪峰与岩头出门在外,到了鳌山下雪受阻,只好住下。而岩头每天只管倒头大睡。)

师(雪峰)一向坐禅,一日唤曰:“师兄!师兄!且起来。”(雪峰坚持认真打坐,有一天喊岩头:师兄师兄,起来别睡了!”)

头曰:“作甚么?”(岩头被吵醒好像不耐烦:“你做什么!?”)

师曰:“今生不著便,共文邃个汉行脚,到处被他带累。今日到此,又祇管打睡!”(雪峰已经四十多岁,行遍万里路,参学十余年。他说出了自己心事:“今生不幸,跟文邃这家伙外出行脚,到处被他拖累。今天跟你在这里,你又只管睡觉。”)

头喝曰:“噇!眠去。每日床上坐,恰似七村里土地,他时后日魔魅人家男女去在。”(岩头呵斥他:呸!我看你也早点睡吧。天天坐坐坐,跟村头那个土地公一样,是不是想着以后骗那些善男信女!?”)

师自点胸曰:“我这里未稳在,不敢自谩。”(雪峰非常诚恳,他指着自己的心胸说:“我这里还没安稳,不敢自我欺瞒。”)

头曰:“我将谓你他日向孤峰顶上盘结草庵,播扬大教,犹作这个语话?”(“我说你将来会在高山上建立道场,阐扬圣教。今天却还说着这样的话,有没有出息?!”这段预言后来当然也应验了,雪峰成为震古烁今的大禅师。)

师曰:“我实未稳在。”(诚也。)

头曰:“你若实如此,据你见处一一通来。是处与你证明,不是处与你铲却。”

师曰:“我初到盐官,见上堂举色空义,得个入处。”

头曰:“此去三十年,初忌举著。”

“又见洞山过水偈曰:'切忌从他觅,迢迢与我疏。渠今正是我,我今不是渠。’”

头曰:“若与么,自救也未彻在。”

师又曰:“后问德山:'从上宗乘中事,学人还有分也无?’('师父,您看我这辈子还有机会搞个明白吗?’)德山打一棒曰:'道甚么!’我当时如桶底脱相似。”(雪峰讲述了当时在德山棒喝之下,若有所悟的经历)

头喝曰:“你不闻道:从门入者不是家珍!”(逐法。岩头认为这还不够,大声呵斥:“你难道没听说,从门道进入这里,不算你的自家珍宝!”)

师曰:“他后如何即是?”(那今后怎么做才是?)

头曰:“他后若欲播扬大教,一一从自己胸襟流出,将来与我盖天盖地去!”(补法。岩头说:“将来想阐扬如来圣教,你要本来就在这里,所有的法从你的心胸流出,涵盖乾坤去!”)

师于言下大悟,便作礼起。连声叫曰:“师兄,今日始是鳌山成道。”(岩头给雪峰的最后一补,让雪峰稳稳坐上如来位。这一补有效的前提是他已经有了足够的准备。三十年来追寻探索,无数次接近,数度灵光闪现,最终跨越了从“努力做到”到“本来如此”的金台阶。)

4.3禅宗截浑逐与临床截浑逐的同异

图片

同:心性、內明与体验

禅宗要明心见性,心理治疗要认识自己的内心世界,两者都把“心”放在核心位置。佛教秉持“一切唯心造”的观点。这不仅是理性上的认知,而是用整个生命去追寻、证悟。所谓“如人饮水,冷暖自知”。所以禅宗说“参话头”、“参究公案”,而不是“追问话头”、“思维公案”。参,就是带着疑情去观察去体会。再一点是,师父带徒弟,往往不会把最终的答案说破,他要等徒弟即将走到这一步再去启发,让他亲自领略本地风光,那才是他自己的。

禅宗以心为首、依靠內明、注重体验,我们心理学的临床工作何尝不是?

同:常与无常、空与有的统一

“易心八法”的见地,包含着“常”与“无常”的统一,大部分时候,我们需要建立恒常性,创伤常常来自恒常性被打断。有时又需要打破恒常性,因为世界的本质是无常,少一些捉取自然多一分解脱。禅宗对心性的认知,也是空和有的统一,我们的心清凉寂灭,同时又万法俱备。

异:最终导向与手法力度

在手法上,禅宗更多地展现出截浑逐的过程,而临床工作更多地以承析启为基础。其次禅宗的截浑逐,用起来又比心理治疗更为猛烈。

比如逐,禅宗通常是全逐。用禅宗的话,“在有破有,居空斥空,两边不立,中道需遣”。所以香严禅师说:“去年贫,未是贫。今年贫,始是贫。去年贫,犹有卓锥之地。今年贫,锥也无。”一位禅宗的门人,在其一生中往往要拜访很多师父,轻敲猛锤,重重考验,层层脱开。以获得最彻底的自由。而我们在临床中使用的逐法,需要更有选择性。把来访推向无依无靠之地是危险的。

又如浑,禅宗往往是大浑,稳固的观念是可以怀疑的,乃至世界的真实性,修行的终极意义也可能经受怀疑,产生暂时的混乱。再如截,则是随处的截,所谓截断众流,不讲情面毫无道理。造成这种差异原因有三:

其一这是选人的。弟子的心智之成熟、决心之强、求道之切都已经过关才行。达摩在嵩山九年,才来一个慧可。而那些常年门人千余的禅师,他们的得法弟子也是寥寥可数。同时这也是看时机的,棒喝之法也不是时时用,“千钧之弩,不为鼹鼠发机”。

其二佛教的共同修行生活,也在帮他们建立基础,比如稳定的个体,坚定的信仰,所谓“信根纯熟”,这可以成为他们将来穿越无人之境的捉手。公案记录的都是开悟的高光时刻,而平平常常、默默无闻的部分没有写出来。

其三就是追求上的差异了。禅宗“但用此心,直了成佛”,要“得大自在”。心理治疗是付费的心理服务,能应着来访的需求实现“小自在”就是圆满了,比如“爱与工作的能力”,“应对苦难的哲学式的耐心和坚定”。咨询师能看到自己,能配合来访的需求而行,这恰恰是对道的践行。

5 八法的连环与互转

图片

阴阳可以转化,八法当然也如此,各法之间并非截然分开。前文已述由承析启转截浑逐,此处以补法和泻法为例,略作补充。

补法是三个阳爻,泻法是三个阴爻。孤阴不生,独阳不长,纯阳、纯阴的状态是很难持续存在的。除了单独使用补法(纯阳)和泻法(纯阴),更多时候补法和泻法已经包含在其他六法当中了,只是补泻的配比和组合不同而已。

例如承中含补泻。我们让来访者倾诉,让来访的气没有阻碍地流出,这是泻法。我们适当地回应,作为稳定的外在客体而存在着,这是补法,我们的功能甚至被来访内化,这也是补法。

又如,明启暗补。某次,我们接待一位学界的资深前辈。一位同门一直在旁记笔记,然后很认真地问他:老师,请问怎样才能做到像你那样?于是那位老师就从自己年轻时候的经历和经验开始分享……这里明为启实为补。借着这一问,她把对老师敬佩之情也传递了过去。

从这个角度讲,每一法当中都暗含其余七法。

图片

而八法的组合就变化多端了。最常见的就是承析启连环使用。又如,当使用逐法,合围之势不够时,那就先截后逐,使其无法逃逸。有时在逐之前先浑,迷惑对方的防御以便浑水摸鱼。

而八法的连环使用,又产生新的转化。比如前文连启成逐,连析成截。再举连逐成浑。在《楞严经》中,阿难追寻心的处所,依次说了七个地方:心在身内;心在身外;心潜在根里;心在内外明暗之间;心在随所合处;心在根尘之中;心在无所著处。七个所在,都一一被佛陀所破,“无有是处”。而后阿难提出“如来现今征心所在,而我以心推穷寻逐。即能推者,我将为心”,而这个能思考推演的,也被佛陀推翻。阿难与大众,产生了“惊怖”和“疑惑”。阿难原先的观念受到连番震荡之后,佛陀才开始了进一步的开示。

易心八法作为一个完整的体系,是易的思想在临床中的应用,得之于心,应之于气,互转连环,变化无穷。

6 小结

为了理解易心八法中的截浑逐,本文前言以“阴阳”和“气”为基础,正文从八法之首——承法开始,联系了截浑逐与承析启,横向比较了禅宗和临床的截浑逐,间中插入一些武术的比喻,又略说八法之间的连环与互转,算是对截浑逐的interness(居间性)以及aboutness(关于性)有一个概述。

易心八法是张沛超博士的临床思想。本文结合个人的体会与经验进行初步阐述,部分细节也作了一些发挥。限于本人所见所到,此篇到此作结,在将来的生命体验以及临床工作中继续探索。欢迎同道交流和批评指正。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