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伤寒论》学习心得体会

 曹老怪 2023-03-09 发布于江苏

   中医的辨证论治直到我学习了《伤寒论》之后才深刻体会到。从才开始接触中医时的一概不知到后来的的运用脏腑辩证的思维去辩“证”,当时只是单纯的看到某一个脏或腑的病变,最远的也就会从脏病变联系到相表里的腑或者运用五行相生相克的思维去看。而随着学习的深入,接触到八纲辩证(即表里寒热虚实阴阳)。所以从八纲辩证来看,我对于疾病的认识又近了一步。如果我看到一个感冒咳嗽,那么我并非会只是单单的联系到肺与大肠这两个脏腑。而是会更进一步的考虑这个感冒是风寒还是风热,以及会不会再进一步的转化。所以这种判断我就会更快地寻找到汤剂。辩证思路的改善与方法的改进使我对于“证”的了解更深入了一步。但是,我的思维还是很局限,在我反思看来,如果只达到这个水平。一般单一的证还好处理,比如说单一的实热证或者阴虚证,的确很好处理。实热证直接给它一个辛凉祛邪的药也就会药到病除,如果是一个阴虚就给他滋阴,比如加一些麦冬、熟地也就会达到很好的效果。但是,遇到一个寒热虚实夹杂的病这个思路似乎就不起作用,也束手无策。所以说还是认识不到位。

    直到我学习了《伤寒论》,才体会到中医的确很深奥,疾病也很复杂。初学伤寒,个人觉得很困难,一个是理解上的困难,一个是背诵上的困难,另一个则是运用上的困难。

   《伤寒论》是仲景的经验基础上形成的,成书于东汉末年,这么几千年来一直在被人们推崇为经典,这必定是因为它很有用。六经辩证的方法让我很不适应,这种不适应是我学习感到困难的一个重要原因。条文的理解却也不是晦涩,只是信息量很大,使我很难去快速吸收,所以这也是导致我背诵的困难。如果以上两者都没有做好,那就谈不上运用。

    伤寒的学习给我的是一个思路的转变,是要用六经辩证的思维方式去辩证。这种辩证思路眼里看到的就只是证。相应的证便对应相应的汤,这是伤寒的神奇之处。其中还涉及到并病、合病、变证、失治、误治之后如何用药。学习伤寒的途中使我印象深刻的便是这句“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脉证又是伤寒的一个特色,在条文中直接就有脉向象和证型的表现,只要运用灵活,治病是很简便的一种享受。

    学习伤寒使我辩证思路有了很大的改变,就拿之前的感冒来说,如果说是一个风寒感冒,有无汗,头身疼痛、喘的症状,首先想到的便是麻黄汤证,直接上麻黄汤就行,这是一个很对证的典型。而如果是口渴、汗出的风热感冒,那就是一个麻杏石甘汤证。如果你是胃痛,或有腹泻,可有的典型症状对应的就是个五苓散证,那么就用五苓散加减,而不是像我之前的只会想到健脾的四君子汤或参苓白术散。

    这是思维的转变,也是思维的扩充。在学习中也不断地看叶天士温病的病例,以及胡希恕、罗元恺、张子林的病案。通过这些病案,不断地尝试用六经去辩证,建立真正的辩证论治。所以说仲景的伤寒就是一部经典的奇书,一部真正体现辩证论治的书。

    伤寒的学习固然困难,但是掌握之后却会达到事倍功倍的效果,这是我一直所坚信的。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