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在领悟了什么道理后,你的人生就变得更轻松了?

 景夜思 2023-03-09 发布于安徽

知乎上有这样一个问题:在领悟了什么道理后,你的人生就变得轻松了起来?
看了很多人写的答案,似乎也很治愈。如果换成我回答这个问题,我想可能有3个小技巧,帮助我们变得更加轻松自洽:工作不内耗、情绪不积压、噪音不入心。
01
第一,工作不内耗。
今天早上坐地铁上班,看到车厢里的上班族几乎都是一身的疲倦感,有的在闭目养神,有的在用手机斗地主,有的在听音乐,有的在刷短视频,有的在看小说,似乎接下来要去的地方是一个没有自我空间的基地,于是便在前行的路上抓紧时间做点自己喜欢的事情,以此抵抗内心的焦虑感。
这趟地铁的终点站叫幸福坝,但显而易见,在匆匆赶路的众多上班族脸上,看不到奔赴工作时的幸福表情。
我在地铁上用手机记录下闪现在脑海中的一句话:“意义感不是工作的标配。
工作的本质是单位出钱雇你来帮忙解决问题,产出结果,帮助单位达成目标,取得业绩,并不附带给你快乐的义务。
既然是解决问题,自然会面临诸多挑战,这个过程肯定充满了各种压力和冲突,这是我们必须面对的。
想明白了这一点,就无需在给自己增加内耗,不必追求工作的绝对幸福感,而是接纳工作中必然存在诸多的不确定性、各种压力和潜在的冲突,不必追求每个人的理解、支持和喜欢,不必太在意领导、客户对你的情绪宣泄。我们只需要努力通过专业工作和产出,获得自己的成长,获得别人的尊重。
当然,为了保持更好的状态,我们可以在工作中给自己增加一点快乐元素,例如在办公桌上放一个喜欢的手办,工作间隙的一杯咖啡,茶水间和同事的几分钟闲聊,中午休息时间散散步或者阅读一本书,都是缓解工作压力的方式。
有一个朋友,在办公室了备了两件衣服,每次下班的时候就会换一件外套,告诉自己:“工作中压力山大的王经理下线了,现在我是下班回家的快乐老王。”
工作角色带来的压力和烦恼是工作的副产品,不苛求工作给我们提供意义感,就不会一想到上班就感觉到泄气,下了班还在焦虑工作的事情。
快乐和意义得由我们自己创造。
02
第二,情绪不积压。
有个读者给我写了一大段话,倾诉自己的情绪问题。因为今年考研初试390多,但是考了400+的人有二十个,往年这样的情况只有三五个人,复试的竞争压力一下子就大了。她和父亲诉说这个情况,本想着父亲能够安慰下她,结果父亲说,你要是初试分数考得高点,不就没压力了吗?
她内心的委屈一下子就涌上来了。本来复习备课的日子就非常辛苦,考到这个分数虽然不算高,但是自己也是没白天没黑夜地拼命,本想着让父亲宽慰下自己焦虑的心情,没想到父亲不以为然,似乎在责怪她。
我和她说:“其实,写下来这些文字,你的心情已经好了很多吧?你只需要把父亲的话解读为另一面即可——父亲那样说,其实他只是希望我初试成绩高一些,这样复试压力就小很多,他帮不了我什么,只能这样安慰我。”
这位读者回复我说:“是的,写下来好了很多,已经没有那么难过了。对哦,父亲并不是怪我考得不高,而是想着如果初试高一点,复试压力就会小很多,谢谢老师。”
你把情绪的另一面翻转过来,说不定就看到了这件事情的积极意义。
父母其实已经做得足够好了,在我们倍感压力的时候,精心照顾自己的生活,我们不能再额外要求他们对自己的情绪那么敏感,能够非常精准地捕捉到我们的情绪波动。如果需要他们的鼓励,你就直接说,请他们给你点个赞,摸摸头,帮助你把焦虑的情绪一扫而空。
如果你无法向父母、朋友诉说,那就写下来,这也是一个让情绪流动走的好方法。总之,不要把情绪积压在心中,让它生根发芽,长成参天大树,把自己的内心戳得支离破碎。
03
第三,噪音不入心。
我们在工作和生活中,总会遇到一些不同的声音,对你指指点点,以过来人的姿态教你按照他们的价值观行事。
你开开心心去跑步,别人可能刺你一句,也没看到你变瘦啊?如果内心脆弱一些,这类否定和质疑的对话就始终围着你转,直到你自我怀疑,似乎跑步是没减肥,那就不跑了。如果你是把跑步当成放松心情的手段,就请把这类评价当作“噪音”,不要影响自己以后的行动。
当我们把别人的评论当成耳旁风时,整个人都变得更轻松了。
我们每个人都是完全不同的个体,有各自的人生目标和生活原则,如果用别人眼里的标准去衡量自己的话,就会活在痛苦的枷锁中。
大多数人随口给出的所谓建议,不过是廉价的甚至是脱离实际的评论,不往心里去,才不会对自己的生活产生干扰。
有个朋友曾经因为性格问题而苦恼,有人说他很清高,意思是看上去比较高冷,似乎给外人一种“生人勿近”的感觉。其实,他只不过是性格比较内敛,不会一上来就和别人称兄道弟,很容易拉近关系。
刚开始他也想调整风格,但是毕竟性格底色在那摆着,很容易内外不协调,动作变形,总是很别扭。后来干脆放弃调整自己的行为模式,继续发挥自己的优势。时间一长,熟悉他的人就会发现他待人真诚,做事靠谱,愿意指导他人。
其实,喜欢你的人,怎么样都会喜欢你;不喜欢你的人,你做得再面面俱到也无法融入。
想通了,不再苛求自己对每一个外界的声音做出回应和调整,就能变得更加自洽。
在漫漫人生路上,我们要努力屏蔽周围的“噪音”,保持自己的清醒。如果我们总是想着倾听所有人的意见和建议,就会非常难受,因为满耳都是嗡嗡的噪音。我们无法关闭别人发出来的噪音,但是可以选择忽略噪音。我们要做的是抓紧时间赶路,当我们走得越远,噪音就会变得越来越少。
将军赶路,不追小兔。期待每个人都能找到与自己相处的原则,变得从容不迫。

近期更新文章,点击下方链接阅读:

追求稳定的工作有哪些后遗症?

真正厉害的年轻人,都擅长优化自己的人际关系

你的义愤填膺,也许只是别人的理所当然

因为学历而自卑,怎么办?

为什么很多人下班后就不想说话了?

请学会建立自己的边界感

景夜思(ID:zjyesi)

作者:周景。个人公众号“景夜思”(ID:zjyesi)主要分享我的读书心得、工作思考和读者咨询案例。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