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书法史》:吴国的隶、楷、行、草

 三个小布丁 2023-03-09 发布于河南
这一篇,我们读吴国的隶书、楷书、行书和草书。

先说隶书

1、吴国隶书,必说《谷朗碑》。
《谷朗碑》是吴国隶书碑文的唯一留存。
《谷朗碑》刻于吴国末年(凤凰元年,即272年),现藏于湖南耒阳市蔡侯祠该碑碑文、碑额均为一式隶书。康有为对《谷朗碑》极为推崇,他在《广艺舟双楫》中说:
吾爱古碑,莫如《谷朗》《郛(fú)休》《爨宝子》《枳阳府君》《灵庙碑》《鞠彦云》,以其由隶变楷,足考源流也。
我们可以先看一下拓本:

(《谷朗碑》拓本)
显然,它的确不是典型的隶书,“它的笔画厚,隶书特有的翻挑飞扬之态,流动活泼之势都隐没不显了;部分横画,有了左低右高的倾斜;一些短撇,方头锐尾”,它的结字,舍方取长,这其实是汉末以来隶书结体形态的变化趋势,但《谷朗碑》横平竖直的字态构架却失去了整饬的风度。它的笔体,似乎依违于隶、楷之间,似隶似楷,所以康有为说它“上有汉分之别子,下为真书之鼻祖。
这一句话可以分成两段理解,“上有汉分之别子”是实情,“下为真书之鼻祖”却不尽然。
作者刘涛先生认为《谷朗碑》“只是遵从时尚用隶书写碑以显庄重,因为隶书的书法写得不好,才出现了这种不自然,不标准、不伦不类的隶式,而且那时楷书已经流行,因此《谷朗碑》决不是“真书之鼻祖”。
2、砖文隶书。
吴国隶书现代还可在出土模印砖文中看到。这些横印砖文都是阳文,大多带边框,有的还画了界格。从内容分类,有纪年砖文如《黄龙元年砖》,有吉语砖文如《富贵万年砖》,也有纪年记名兼吉语砖文如《甘露二年胡公辅立葬宜子孙寿万年砖》。砖文字数,少者二字,多者十余字。
吴国的砖文隶书,风格多样,《凤凰二年九月砖》厚重古朴,接近汉隶;《吴凤凰三年砖》结字茂密,气象雄浑;《天玺元年太岁在丙申荀氏造砖》体态严正,笔画方直,显圭角,近似曹魏《张普墓砖》;《造作吴冢吉翔位至公卿砖》笔画不扬波挑,曲笔有张力,直笔挺劲,隶意十足,结字稳重,虚内实外,平实中显姿态。如下图:

(吴国砖文隶书样本)
《泰元元年八月十六日潘绪作砖》和《天册元年七月十八日鬼侯师李椎作壁砖》隶体兼有楷意,如上图。显然,吴国的砖文,隶书是左右逢“缘”,既与篆书结党,又可以与楷书同盟。
3、买地券上的隶书。
买地券是放置在墓中的买地契约,记墓地的方位四至、买地的金额、买者等,是汉以来的丧葬习俗。近世所见的的三国两晋买地券,出土地点都在江南吴国故地,这种习俗反映了吴人对土地神的敬畏。这里列二例:
《萧整买地券》隶书三行,字形大小不一,有错落之致;笔画挺劲,横平竖直,连一些钩笔也省略了。虽然不是精雕细刻之作,但字形方整,具有古朴的整肃感。《孟赟买地券》字形不像《萧整买地券》那样方正,一些字如“诸、会稽、男、东、大、右、广”等字有明显的楷意。这是当年比较典型的隶书俗写。如图:

(吴国买地券实例)
4、简牍中的隶书。
集中介绍《黄朝名刺》。
在三国时代,士子间的交往使用“名刺”,上面写明自己的身份、姓名、籍贯、表字等,拜访朋友或求见长官时先经人弟上名刺以便通报,称为“投刺”。名刺至迟在汉代已经流行,文献上有记载。
《黄朝名刺》出土于长沙走马楼古井出土,是典型的隶书简,一行直下,写如下文字:
弟子黄朝再拜 问起居 长沙益阳字元宝
如图:

(《黄朝名刺》)
《黄朝名刺》结字平正规整,波挑分明。尤其是表示问侯的“再拜、问起居”五字,有几笔长横、长捺、长撇写得特别夸张:“再”字首横细劲,末端挑起,横贯木简,仿佛一道界栏,把上面的“弟子黄朝”四字与下面的问候语间隔开了;空两字距离,再写“问起居”,三字像叠罗汉一样顶接在一起,特别紧凑,“问”的结构对称,写得小,“起居”二字的结构不对称,为了求得对称,便将“起”字的横捺向右下方引长,写到“居”字的右侧,与“居”字左边的长撇对称起来了,“问起居”三字之下又是字空,这样的安排,使它成了居间的独立字群,呈现出又翻飞又对称的形式感,引长的撇、捺与上面的“再拜”二字的长横形成了呼应。
总之,结字、章法都堪称精彩。

接下来说楷书

现在见到的吴国楷书,都是孙权时期的吴简墨迹,在那个时期,楷书还处在“初级阶段”,带有许多隶式。
其中楷化程度最高、隶意最少的是《朱然名刺》,如图:

(《朱然名刺》)

你看,他的横画收笔顿按下敛,竖画有垂缩之态,撇笔挺劲,捺画有“三折过”的笔势,折笔方峻呈现圭角,而且结字欹侧而显姿态,十分接近后世成熟的楷书。
名刺是士流之间的用品,其书法反映着当时的书写规范和士大夫的审美标准。所以,名刺的楷书是有代表意义的。
总括地说,东吴的楷书,面目多端,但无论士流所书还是胥吏书写,无论他们的楷书书法水平如何,察其笔画,初具欹侧之态,既不“平头”,也不“齐脚”,这样的结构,呈现向右下倾斜的态势,也就是说,虽然当时吴国的楷书还或多或少地夹杂隶笔,但楷书流行已是趋势。

再说行书

行书是东汉晚期出现的新书体,首盛之区,当然是中州地区的颖川一带(许昌),行书的名家是刘德昇,以及他的弟子锺繇和胡昭。而魏晋之际,士大夫写书的,都以锺、胡为法。
到公元3世纪的江南地区,行书已开始流行,吴简墨迹中,出自胥吏之手的账册文书,许多是用行书书写的。但吴地行书,还部分保留了像平脚钩挑、横张之势这类隶笔或隶势,还不是我们所熟悉的那种介于楷书和今草之间的行书。
吴地行书,因无突出作品,不必细究。

最后说草书

草书这一部分,就必须说皇象的《急就篇》(一般认为是皇象所书,但无实证)。现在我们能见到的《急就篇》“松江本”(名称来历可见66页),如图:

(松江本《急就篇》)
《急就篇》字字独立,波磔分明,有隶法,是典型的章草,后世许多善章草的书家,都由摹习这篇《急就篇》成就了书法功业。
皇象本《急就篇》的字态很周正,不如传世的西晋索靖《月仪帖》刻本所见章草潇洒多姿,笔势欠流畅,略少古朴的情调。大概皇象的《急就篇》在辗转传摹一再翻刻的过程中,掺杂了后人的加工,虽然规范,也损失了原迹的精神气质,与唐人品评的“龙蠖蛰居,伸盘复行”,宋人激赏的“精深奇崛”,似乎有些隔膜。
至于吴简中的草书,其形态像介于章草和今草之间的一种草书,确切地说,它是当时章草的一种流俗形态。
下一篇,我们专门讨论锺繇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