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范洪祥 | 回味阳春面

 常熟老李jlr5mr 2023-03-10 发布于江苏

● ● ●  ● ● ● ● 

图片

图片

阳春面

文 | 范洪祥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能到城里吃上8分钱一碗的热腾腾、香喷喷的阳春面是一种高档的生活享受。                 

有一次我走进旧时中山路的一家面馆里,看到墙面黑板上写着阳春面,收粮票2.5两,价格8分。于是,我在前台买了票,收银员给了一个筹码,排队等候。

乘这一空间,我走到厨房煮面间仔细看面条出锅。煮面师挑面出锅时,先将面条放入竹笊篱中,立马到一旁的开水锅里过一遍,去掉面条表面的黏质,让汤的鲜味浸入面中。只见面师挑起面一抖,瀑布状的面条一曲一折,正好盛满一汤碗,撒上葱花,一碗香味扑鼻的阳春面就上桌了。青葱碧绿,面汤喷香,只是那汤里放的只是猪油,并无鸡汤,面条有细圆型也有薄带型,吃起来是特有的鲜美,这就是有故乡特色的阳春面。

图片

那时因为家里人多,母亲说我们自己做阳春面,母亲托人做了一根约 50公分长直径3公分左右的圆型粗细合适的擀面杖,粗了容易使面条变形,细了擀面条就使不上劲。我多次在家跟着母亲用擀面杖擀面,只见母亲用少量的水,把面和得硬硬的,然后把面放在案板上,俯下身子,一遍又一遍地揉着面团,而面团在母亲的手里也总能像棉花般轻柔,不一会儿的工夫,面团就由厚变薄,由小到大,变成了薄薄的、圆圆的、像大锅盖般的面片了。

母亲再往面片上均匀撒上一层面粉,然后小心地把面片层层折叠起来,用菜刀细细地切,

一会的工夫,面条就像柔细的柳丝,从刀口下涌了出来。再下到烧开水的锅里,待面条成熟,母亲就把面条一一捞到碗里,浇上腌制好的香油葱花,撒上细细的盐面,白白的面条、青青的葱花,打着旋的香油花,香喷喷的阳春面就出锅了。

面条晶莹剔透,吃到嘴里,润滑筋道,清香爽口,一家人各自端着碗,在厨房里就吃上了美味的手擀阳春面,而那时的我,也总像一只小馋猫,三下五除二就把面条吞到了肚子里。

这面条是原汁原味的,虽做不出面馆客师的阳春面。但是,那时只求温饱,不讲究面的品质,能够自己用擀面杖擀出面来,已经非常满足了。

随着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现在主副食种类很多,面条种类也越来越多,快餐店里各种口味的面条更是数不胜数,诸如排骨面、肉丝面、鳝丝面等。市场还一度推出了方便面,又称快餐面、泡面、杯面、快熟面、速食面、即食面。但是,这类面一般适合在旅途中赶时间食用,我吃得不多。平时,我还是喜欢吃价廉物美的阳春面。我想念的是一份记忆、一种回味。   

诸如牛肉辣面辣得让人汗淋,肉丝面油腻得让人腻心,炸酱面让人闭胃口等等,都不如阳春面淳朴的口感,可当我吃这些面条的时候,却再也吃不出小时候的味道了。

阳春面之美在于简单本质淳朴,还在于它的原始而真实。在艰苦的岁月里,一碗面,一碗汤,也足够让人温暖起来。

现在人们的生活好了,味蕾也变得挑剔起来。但是我依然觉得,在白雪皑皑的冬日,吃一碗热气腾腾的面,那是该有多解馋,多让人满足啊。我期待有朝一日,小时候的阳春面能体面地回归。有多少花甲、古稀和耄耋老人,像我一样在默默地期盼着青少年时代的老朋友——阳春面。

作者简介

图片
图片
图片

范洪祥,杭大中文系毕业,历任解放军政治处宣传报道员、浙江日报实习记者、高级中学教员、爱好文学、文史;文史研究员、作协会员。参与市中级法院、市、区史志编写,曾出版《汉塘河之歌》《汉塘巨变》《风物往事》散文集,多次获得省、市、区散文奖。

顾问丨俞华良  董雄  万加华

监制丨巢松良

责编丨颜笑赟 

编审丨万秋娟 

审核丨奚永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