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折梅寄远

 夜间列车 2023-03-10 发布于江西
早春的风还夹杂着一丝凛冽,却吹开了满树的梅花。离单位不远的南山公园里,千株梅花竞相开放,吸引着游人接踵而至。
一树一树的梅花,舒展身姿,开得灿烂,火红的,粉红的,雪白的,迎风怒放,煞是可爱。人们徜徉其间,观其色,闻其香,感其神,尽享花之香、梅之韵。偶有游人摘下一枝,拿在手上,藏入包中,带回家里,喜爱之情溢于言表。
公园里的梅花陶醉游人,九州大地的梅花点染人间。折一枝梅,悠悠思绪随着梅的清香荡漾开来。
古往今来,梅花入诗,寄托情思。人们感其风骨,将“松、竹、梅”并称为“岁寒三友”,赞颂“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有人爱其风雅,梅花飘落寿阳公主眉间,印下传世的梅花妆“清晨帘幕卷轻霜,呵手试梅妆。”有人见其清高,生出惺惺相惜之感“竹外一枝斜,野人家。”
凛冽刚毅之外,梅花亦有柔情似水的一面。草木无心,有人却寄情于此。在文人的笔墨渲染下,梅花尽显温润与亲切,被赋予了许多内涵,其中一个比较有意思的是折下梅枝寄给远方的朋友
最早的“折梅寄远”来源于《太平广记》中的记载:陆凯与范晔相善,自江南寄梅花一枝,诣长安与晔,并赠诗曰:“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
陆凯的《赠范晔诗》写于元嘉三年前后,范晔在长安任职,而陆凯身在江南。此时正是南北对峙的时代,战争频仍、社会动荡,朋友聚少离多,生离可能就是死别,那时也没有飞机高铁,千里之遥,难以会面。诗人以春天的江南及象征江南的梅花,表达隔着地域的深沉思念,给远隔千里的思念以温暖的安慰。这首小诗,意蕴隽永,梅香千里,诗传千载
此后,“折梅寄远”就经常出现在诗文之中。
南朝民歌《西洲曲》中有这样的两句“忆梅下西洲,折梅寄江北”,言有尽而意无穷。到了宋代,“折梅”更受文人雅士的追捧,寄梅附诗,甚至成为宋代文士的普遍做法,吕本中《谢曾台州送梅》诗“故人怜我太寂寞,一枝梅送两篇诗”。当然,更多的寄梅是比较抽象化的,秦观的《踏莎行》“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秦观用寄梅和鱼信承载了浓重的思念;范成大《梦玉人引》中“故人若望江南,且折梅花相忆。”“江南”与“折梅”连用,和陆凯的诗异曲同工
此后的诗人依然沿用着“折梅寄情”的情愫,元代诗人马祖常《寄王师鲁》“忽逢驿使天边去,欲折梅花恨未开。”明代诗人倪谦《题海棠莲桂梅花四仙子》“一别江南几度春,折梅谁寄陇头人”皆是如此。
折梅寄远,寄出去的是思念,无法寄出的就是哀愁。无论能否寄到远方的朋友手中,一枝梅承载的意义重大,正如《庭中有奇树》中所说:“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梅花随处可见,但其中赋予的内涵,可以代替万语千言
如今,交通运输快捷,通讯条件发达,习惯了及时联系的我们,也许不会再用寄梅的方式表达思念,但“折梅寄远”的情感融入于血脉之中,远隔千年我们依然能感受到那淡淡的梅花香。
折一支梅,跨越时空,让我们的思念抵达远方。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