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淡斑小能手“氨甲环酸”,治疗黄褐斑有理有据

 昵称10991833 2023-03-12 发布于河南

众所周知,在治疗黄褐斑时,越来越多的医生搭配氨甲环酸来进行综合治疗。那么,为什么氨甲环酸会成为搭配治疗黄褐斑的药物呢?

黄褐斑,也称作肝斑,为常见的获得性色素增加性疾病,表现为面部的黄褐色色素沉着。对称蝶形分布于颊部。多见于女性。

黄褐斑的发生是由于黑素细胞生成大量黑素小体并沉积过多所致。组织学上表现为以表皮为主的黑素增多和黑素细胞活性增强,部分病变可累及真皮。

Image
黄褐斑的临床表现是淡黄褐色、暗褐色或者深咖啡色的斑片,深浅不一、形状不一,可能是圆形、条形或蝴蝶形。

常出现在颧骨的突出部位和前额,也可能出现在眉弓、眼周、鼻背、鼻翼,以及上唇、下巴等部位,皮损一般不累及眼睑和口腔黏膜。黄褐斑的边缘可以是清楚的,也可以是弥漫的。局部没有炎症或者鳞屑,也没有主观症状。

黄褐斑的受累范围及大小因人而异,色斑的深浅随着季节、日晒及内分泌的因素而有变化。有的患者还与精神状况、休息状况有关系。精神抑郁、熬夜、疲劳可以使色素沉着加重。由于本病多见于女性,而且皮损广泛,分布在面部,影响容貌,且目前缺乏特别有效的治疗手段,或者治疗以后容易复发,它会影响患者的情绪,对生活质量造成一定的影响。

目前,光电仪器治疗黄褐斑时,多数选择搭配使用氨甲环酸,那么氨甲环酸是什么呢?有何功效?
Image
氨甲环酸,又叫止血环酸,是一种抗纤溶止血药物,临床使用已经长达40余年。氨甲环酸阻断纤溶酶原分子上的赖氨酸结合点而发挥抗纤维蛋白溶解的作用,不会增加凝血酶原的活性,对各种凝血参数无影响,未发现有增加血栓形成的可能,可通过口服、静脉等方法给药,在临床上广泛地应用于治疗各种出血。

氨甲环酸作为一种纤溶酶抑制剂,主要通过抑制纤溶酶-纤溶酶原途径而发挥作用,花生四烯酸(AA)和 α-黑素细胞刺激激素(α-MSH)随着角质细胞中纤溶酶的增加而增加,前列腺素(PG)作为花生四烯酸的代谢产物能刺激黑素合成及黑素细胞刺激素的生成,因此通过抑制血纤维蛋白溶酶通路,氨甲环酸会减少黑色素的生成,从而达到淡化色斑的效果

针对黑素合成

黄褐斑的黑素细胞活跃,黑素合成增多。氨甲环酸与酪氨酸具有相似的化学结构,可直接与酪氨酸竞争,干扰酪氨酸酶的催化作用,减少黑色素生成。氨甲环酸还可阻止纤溶酶原转化为纤溶酶,减少AA和PGE2的释放,抑制黑素生成
研究发现,角质形成细胞产生的单链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剂(sc⁃upa)可提高体外黑素细胞的活性,而氨甲环酸可阻断sc⁃upa 的作用而减少色素沉着。

酪氨酸酶相关蛋白TRP-1和TRP-2是黑素生成途径中的重要酶。氨甲环酸不仅降低酪氨酸酶水平,还降低TRP-1和TRP-2的水平。激活ERK诱导MITF降解,导致黑素生成减少。MITF是调节这些参与黑素生成的酶的关键转录因子。

氨甲环酸刺激ERK信号通路,下调MITF蛋白水平,通过降低酪氨酸酶蛋白表达来减少炎症诱导的黑素生成。

在体外培养的黑色素瘤细胞中,氨甲环酸可通过激活自噬系统,促进黑素细胞自噬,抑制黑素合成。

针对黑素转运

黄褐斑的色素沉着与黑素合成有关,也与黑素转运有关。角质形成细胞的蛋白酶活化受体2(PAR2)参与了黑素转运。PAR2是丝氨酸蛋白酶裂解激活的跨膜G 蛋白偶联受体,用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处理表皮,可以抑制黑素体从黑素细胞向角质形成细胞的转运。

氨甲环酸也是一种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推测可能通过PAR2信号途径抑制黑素转运。

针对血管增生


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黄褐斑皮损处的血管数目、血管大小和血管密度均大于周围皮肤。血管生成的增加与长期UV照射引起的日光性弹力纤维变性密切相关。UV可诱导角质形成细胞分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并导致真皮血管增生。VEGF可通过位于黑素细胞上的VEGF受体增加黑素合成。

在血管生成过程中纤溶酶起着重要作用,纤溶酶可以将细胞外基质结合的VEGF 转化为可溶性,从而促进血管生成。研究表明,氨甲环酸作为纤溶酶抑制剂,可直接抑制血管生成,也可以抑制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诱导的新生血管形成。

另有研究显示,10例女性黄褐斑患者连续外用2%氨甲环酸12周,皮肤病理及免疫组化分析提示黄褐斑皮损处及皮损周围血管数量减少,同时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和内皮素-1(ET-1)表达下调。证实了氨甲环酸抑制血管的作用。

针对肥大细胞

黄褐斑皮损区可见到弹力纤维变性,肥大细胞浸润明显。UV照射后真皮肥大细胞释放组胺增多。组胺通过H2受体刺激黑素细胞增殖和迁移。
Image

肥大细胞还可以分泌促血管生成因子,如VEGF 来诱导血管增生,从而间接参与黄褐斑发病。

研究表明。氨甲环酸作为纤溶酶抑制剂,可抑制肥大细胞活化。氨甲环酸能减少肥大细胞数目及抑制肥大细胞活性,被认为是其治疗黄褐斑的机制之一。

抗光老化

有学者认为黄褐斑不仅是一种色素性疾病,也是一种光老化性皮肤病。长期UV照射,使基质金属蛋白酶MMP-2和MMP-9水平升高,降解皮肤中的IV型胶原和VI型胶原,导致基底膜破裂。基底膜破坏使得黑素细胞和黑素颗粒向下进入真皮,这可能是黄褐斑难治和易复发的重要原因。

研究发现,氨甲环酸可抑制纤溶酶诱导的基底膜带损伤。氨甲环酸通过增加表皮细胞数量而增强透明质酸合成,通过阻断纤溶酶来抑制MMP。
Image

此外,在小鼠模型中,氨甲环酸能通过增加线粒体的生物发生来改善UVB诱导的光老化。

抗炎

长期UV照射可刺激皮肤角质形成细胞产生一系列炎症细胞因子,如前列腺素、IL-1等,使皮肤发生炎症反应,从而促进色素沉着。氨甲环酸可抑制前列腺素的产生,还可以降低促炎细胞因子的表达。

针对皮肤屏障

Lee 等利用胶带黏贴的方法研究女性黄褐斑患者的表皮渗透屏障,发现黄褐斑患者皮损处TEWL明显高于正常皮肤,说明黄褐斑的发生与皮肤屏障受损有关。另有多篇研究证实黄褐斑伴有皮肤屏障受损。日本的葛西教授就认为,黄褐斑实际上是皮肤屏障受损后导致的炎症后色素沉着。

咬合蛋白是紧密连接蛋白的一种,在角质层屏障受损时发挥修复作用。研究发现氨甲环酸能显著促进皮肤咬合蛋白表达增加,且在14d后作用尤为显著。说明氨甲环酸有利于皮肤屏障的修复
Image
有研究证明,氨甲环酸通过抑制可以对酪氨酸酶产生增强作用的血浆酶原激活体(sc-uPA),使酪氨酸酶失活,从而达到消退色素,治疗黄褐斑的目的。

氨甲环酸用于治疗黄褐斑已经有30多年历史,最早公布于医学界的是1979年的一位日本医生。他在治疗患有内科疾病的成年女性中意外发现有些黄褐斑的患者色斑减轻了,于是做了大量病例的研究,发现这并不是偶然。

之后的几十年,随着研究的越来越深入,许许多多的谜底慢慢被揭开。例如:氨甲环酸治疗一部分黄褐斑患者有效的机理是什么?现在被认为也是和它原来的作用——防止出血不止有关,通过抑制一些细胞因子对黑色素细胞的刺激,来达到改善黄褐斑的目的。

有研究证明,黄褐斑患者口服氨甲环酸,其疗效良好,但治疗疗程较长,不良反应轻微,使用较为安全,复发率低。也有研究者证明,静脉滴注和口服氨甲环酸相比,结果,静脉滴注治疗黄褐斑起效快于口服氨甲环酸。

Image
使用大光斑低能量1064nm激光治疗黄褐斑,再配合口服氨甲环酸综合治疗。有研究结果显示,口服氨甲环酸后,在1~2个月开始出现明显的色素淡化,轻、中度患者通常服药6~12个月左右就可以基本治愈。这可能是因为色素从表皮基底层产生并伴随着角化脱落的过程约需4周。为脱去原有色素,抑制色素细胞产生更多的黑色素,建立治疗过程应持续八周以上,疗程越长,效果越好。

正是基于在临床上表现出的良好疗效,目前氨甲环酸成为治疗黄褐斑的主流搭配药物。激光联合氨甲环酸治疗黄褐斑的方法已成为治疗黄褐斑的主流方法。除口服氨甲环酸外,还有尝试使用静脉滴注、皮肤微量注射等方法使用氨甲环酸,也从侧面印证了大众对氨甲环酸对治疗黄褐斑功效的认可,并深化、多样化尝试氨甲环酸的给药方法,以期达到治疗黄褐斑更好的效果。

但也不是所有的黄褐斑患者都适合使用氨甲环酸来祛斑。氨甲环酸的禁忌对象有孕妇及哺乳期妇女、治疗前实验室检查显示有凝血倾向者和曾经有血栓形成、心绞痛、心肌梗塞急性、脑缺血的病史者。

血栓形成史的患者,最常见的不良反应是轻度的胃肠道反应和月经量减少。所以,使用氨甲环酸时,要提前了解患者的禁忌。治疗中也要做好实时监测。
来源:医美视界、丛博士护肤课堂、上海全联学院
编辑:niya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