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覆盖10种适应证!盘点氨甲环酸在皮肤科中治疗新思路

 liuguozheng81 2023-09-22

氨甲环酸又名凝血酸,是一种人工合成的赖氨酸类似物,主要用于急性或慢性、局限性或全身性原发性纤维蛋白溶解亢进所致的各种出血,也可用于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所致的继发性高纤溶状态。

氨甲环酸在皮肤科的应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氨甲环酸在皮肤科还有你不知道的用法吗?

氨甲环酸在皮肤科的应用

01

黄褐斑

黄褐斑是皮肤黑素的形成过程包括黑素细胞的迁移、黑素细胞的分裂成熟、黑素小体的形成、黑素颗粒的转运以及黑素的降解等一系列复杂的生理生化过程。

作用机制:氨甲环酸具有降低肥大细胞活性,抗血管和黑色素生成的特性。

02

炎症后色素沉着

炎症后色素沉着(PIH)是指皮肤发生各种急慢性炎症后继发色素增加,故又被称为炎症后黑变病,是一种非常常见的色素性皮肤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段。

作用机制:氨甲环酸可能通过阻断纤溶酶减少缓激肽释放,也可通过减少肥大细胞数量和降低肥大细胞活性从而抑制白三烯和血小板活性因子释放。

03

痤疮相关炎症后红斑

痤疮相关炎症后红斑是一种发生在痤疮炎症后的常见后遗症,与促炎细胞因子和新生血管增加有关。

作用机制:氨甲环酸通过降低促炎细胞因子(白介素6和肿瘤坏死因子α)和趋化因子(CCL10)的表达发挥抗炎作用。

04

毛细血管扩张症

毛细血管扩张症是指靠近皮肤或黏膜表面的直径在0.50~1mm之间的小血管扩张。

作用机制:氨甲环酸抑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诱导的正常人黑素细胞和人脐静脉内皮细胞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的过度表达和激活,从而抑制皮肤血管生成。

05

Riehl黑变病

Riehl黑变病是一种发生于皮肤的色素性病变,受损皮肤主要表现为淡褐色、深褐色或者是蓝灰色色素沉着。

作用机制:氨甲环酸与酪氨酸具有相似的化学结构,可直接与酪氨酸竞争,干扰酪氨酸酶对酪氨酸代谢的催化作用,减少黑色素生成。

06

玫瑰痤疮

玫瑰痤疮是一种常见的面部慢性炎症性皮肤病,发病机制包括固有免疫异常、皮肤对微生物的炎症反应、紫外线损伤和血管高反应性。

作用机制:氨甲环酸可通过抗炎、抑制血管生成、修护皮肤屏障,还可以抑制丝氨酸蛋白酶对蛋白酶激活受体的激活来改善玫瑰痤疮的症状。

07

慢性荨麻疹

慢性荨麻疹是指持续6周或以上反复出现伴或不伴血管性水肿的荨麻疹,其严重程度与血浆中凝血酶生成,纤维蛋白溶解和血浆中炎性标志物浓度升高有关。

作用机制:氨甲环酸通过降低促炎细胞因子和 趋化因子的表达发挥抗炎作用 。纤溶酶的激活可激活激肽释放酶-激肽系统,介导缓激肽释放,缓激肽与皮下和黏膜下脉管系统的 B2 受体结合进而导致变态反应;氨甲环酸可能通过阻断纤溶酶减少缓激肽释放,也可通过减少肥大细胞数量和降低肥大细胞活性从而抑制白三烯和血小板活性因子释放。

08

血管性水肿

血管性水肿是一种发生于皮下或黏膜组织的自限性的局限性水肿,其发病机制可能与肥大细胞脱颗粒,组胺或缓激肽介导有关。

09

皮肤自然衰老和光老化

对于皮肤而言,导致衰老的因素主要分为两类—自然老化(又称生理老化)和光老化。

作用机制:氨甲环酸通过增加表皮细胞数量而增强透明质酸合成,通过阻断纤溶酶来抑制基质金属蛋白酶从而减少真皮中细胞外基质的降解,并且可降低血液中TNF-α、IL-6和活性氧分子的水平来改善皮肤自然衰老。尚处于动物实验阶段,暂未进行临床试验。

10

减少出血

氨甲环酸作为一种抗纤溶药物,可逆地与纤溶酶原上的赖氨酸结合位点结合,从而阻止其转化为纤溶酶,抑制随后的纤维蛋白分解,最终达到止血的目的。

禁忌症:患有获得性色觉缺失的患者;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活动性血管内凝血的患者,对氨甲环酸或其中的任何成分的患者;孕妇及哺乳期妇女、心绞痛、心肌梗塞、脑缺血的病史者不宜使用。

因此,在使用氨甲环酸时,我们应该提前了解禁忌症并在治疗过程中进行实时监测,以防止不良反应的发生。

编辑:牟健赫

参考文献:

[1] 唐文, 陈爱军. 氨甲环酸在皮肤科的应用进展[J].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21, 37(3):5.

[2] 粟倩雅 林彤. 氨甲环酸治疗黄褐斑的研究进展[J]. 国际皮肤性病学杂志, 2015(41):83-85.

[3]袁超, 王学民, 谈益妹,等. 氨甲环酸对损伤后皮肤纹理的修复作用[J]. 中国美容医学, 2013(02):267-271.

[4] 邬佳敏, 刘剑毅, 罗桃凡,等. 非交联玻尿酸复合氨甲环酸局部注射治疗外伤后皮肤色素沉着临床疗效观察[J]. 实用医院临床杂志, 2018, 15(06):216-218.[5] Sarkar RBansal A,Ailawadi P. Future therapies in melasma: What lies ahead? [ J]. Indian J Dermatol VenereolLeprol,2020,86(1):8-17.[6] Banihashemi M, Zabolinejad N, Jaafari MR, et al. Comparison of therapeutic effects of liposomal Tranexamic Acid andconventional Hydroquinone on melasma J]. J Cosmet Dermatol,2015,14(3):174-177.[7] Jakhar D,Kaur l. Topical 5% tranexamic acid for acne-re-lated postinflammatory erythema Il. Am Acad DermatolJ,2019.doi: 10.1016/i.jaad.2019.09.074.[8] Li Y,Xie H,Deng Z,et al. Tranexamic acid ameliorates ro-sacea symptoms through regulating immune response and an-giogenesis[J].Int Immunopharmacol,2019,67:326-3344.

[9] Rutnin S,Pruettivorawongse D,Thadanipon K,et al.AProspective Randomized Controlled Study of Oral Tranexam-ic Acid for the Prevention of Postinflammatory Hyperpigmentation After 0-Switched 532-nm Nd: YAG Laser forSolar Lentigines []. Lasers Surg Med,2019,51(10) :850858

图片
图片

商务合作 武女士

☎️17627884451

📮guozhen.wu@lbmedtec.com

图片

投稿合作 李女士

☎️17610902051

📮xuemeng.li@lbmedtec.com

图片

媒体合作 黄女士

☎️15232173093

📮zhangyu.huang@lbmedtec.com

声明:皮科在线原创内容版权均属皮科在线所有。转载文章或“皮科在线”自媒体发布的文章,仅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本站仅负责审核内容合规,其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如果存在侵权、或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进行删除处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