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苏辙:我的偶像,从来就是那一个人

 黑龙江波涛 2023-03-14 发布于广西

坊间有言:“富过三代为贵,富过五代为世家”,中国历史上,最为人所熟知的世家,当属至今已繁衍八代,有突出成就者240余人的曾国藩家族。

文章图片1

古代世家,除了文书中记载的陇西李氏、琅琊王氏、陈郡谢氏、弘农杨氏等十位超显赫世家以外。

最受世人喜欢的当属“眉州苏氏”,在苏氏家族中最有名望的,又属北宋时期闻名全国的治水名人、美食家、书法家、画家及诗人的“东坡先生”,苏轼。

世人皆熟知东坡先生的诗词大作,却唯独不知其生平作品之中,有极大一部分,都是写给弟弟苏辙的。

文章图片2

作为人尽皆知的“哥哥迷”,苏辙这一生的轨迹大部分都与哥哥苏轼交织在一起。

其二人在为官与文学造诣上所体现的“苏氏家风”,也令后世之人钦佩不已...

苏氏家族中的三个男人

《三字经》中有记载:“苏老泉,二十七,始发奋,读书籍”,意思为,苏轼和苏辙两兄弟的父亲苏洵,都27岁了才开始奋发读书,将美好的青春时光,都献给了祖国的大好河山。

但这并不意味着苏老泉是个不思进取之人,他在“环游世界”之后,也曾在同龄人的寒窗苦读之中,突然醒悟:“是时候干点正事了”。

文章图片3

从27岁至37岁这十年间,苏洵放下所有的不羁,开始埋头苦读,知识和写作水平与日俱增。

只是他饱满的思想和浑厚的文字功底,与科考需要的“死记硬背”式的“韵之文”背道而驰故接连落榜。

后来,苏洵索性将此前所写的文章全都烧毁,不再妄想考取功名,而是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长达数十年终有所成。

公元1037年,长子苏轼出生,2年后,弟弟苏辙出生,那时的苏洵已经完成了千古奇文《权书》《衡论》《几策》。

文章图片4

苏辙与哥哥苏轼,因受到父亲的影响,开始独立思考,四处游玩开阔视野,并立誓绝不为做官而读书,只为实现梦想、丰富经历而全力以赴。

公元1056年,苏洵有心带着两个儿子进京应试,并希望苏轼和苏辙能在仕途上有所作为。

结果自己却“捷足先登”,得到北宋当时最出名的政治、文学家,欧阳修的赏识,先于两个儿子闻名京城。

公元1057年,苏辙和哥哥苏轼一起参加科考,只一次便双双录取,令老父苏洵涕泪交下曰:“莫道登科难,小儿如拾芥”。

文章图片5

可在这一次的选拔当中,哥哥苏轼的排名是高等,而苏辙的排名却在文武百官百般争论后评为“五甲”。

这个时期的苏辙,虽然在才情上略逊于哥哥苏轼,但从未因此心生嫉妒,而是与哥哥、父亲一起“抱团”,共研文学,共商世事。

不久后,母亲病逝,苏辙便和哥哥、父亲一起回家奔丧,家事处理完毕后,父子三人又收拾起行囊开始边游玩边赴东京。

在游玩的途中,苏辙与哥哥、父亲诗兴大发,曾沿途作诗数百首,其中苏辙与哥哥之间的同题切磋,更深刻体现了二人在写实作品中的不同之处。

文章图片6

一日,苏父出题,命二子以《夜泊牛口》为首,各写一则五言绝句,留作纪念。

大哥苏轼站在歇脚处的茅草屋外,望着滚滚江水和漫天的晚霞,忍不住道:“居民偶相聚,三四依古柳....今生独何者?汲汲强奔走”。

在苏轼的意境中,穷苦农村里的生活,宛若陶渊明的《归园田居》,虽清苦却极其自由,令人向往。

而弟弟苏辙,面对此情此景之时,却忍不住道:“野老三四家,寒灯照疏树...水寒双胫长,坏裤不蔽股...”

文章图片7

通篇皆是满满的悲情,将穷苦村落里渔人的现实生活,描写得淋漓尽致,以此诗作为对比,则深刻体现了,苏辙与哥哥苏轼之间的性格迥异之处,一个奔放烂漫,一个内敛柔情。

他们互相欣赏,也互相尊重,苏辙曾因为哥哥说话直接而建议他“收敛锋芒”,苏轼也曾因为弟弟“重大局而不顾细节”直面相谏。

公元1060年,“三苏”从江陵溜达着来到开封之后,苏辙和哥哥苏轼便开始着手准备“制科”考试。

这年七月,苏父被任命为秘书省试校书郎,八月苏辙和哥哥苏轼一起参加殿试。

9月哥哥苏轼被任命为大理评事,而苏辙却因为科考文章剑指宋仁宗“懒政”,差点被剔除考场,后来又因宋仁宗赞其“直言敢谏”而侥幸躲过一劫,和哥哥一起同朝为官。

文章图片8

公元1066年,苏父去世,从此“三苏”变“两苏”,苏轼与苏辙两兄弟,开始宦海之中沉浮...

一生都走不出彼此的兄弟

早前,苏轼因为在欧阳修的举荐下,在制科考试中拔得头筹,被朝中上下称为“百年第一”

每当苏轼有了新的作品,便会得到欧阳修的赏识,并传遍东京,而弟弟苏辙则非同一般,见哥哥高中,非要跟朝廷请辞,回家陪伴身体抱恙的父亲。

文章图片9

面对哥哥的盛极一时,苏辙从未有半分嫉妒,反而因为哥哥的才学与父亲被称为京中“三苏”而感到自豪。

公元1069年,苏辙与时任凤翔判官的哥哥返回京城后,恰逢王安石开始实施变法,见许多朝中旧臣好友相继离京。

不堪苟且现状的苏轼,在未与弟弟商量的前提下,便直接谏言神宗,最后被王反参了一本,罚去杭州当通判。

哥哥出京后,王安石又将苏辙调到了其掌管的“三司”条例司,旨在逼其依附。

文章图片10

可苏辙很不情愿,一想起哥哥苏轼之前因为对“变法”提出意见而遭到贬官,便“气不打一出来”,如今,这是非又落到了自己的头上。

因深谙民情,与哥哥苏轼那般对此法颇有微词,苏辙索性与王安石当面争了个面红耳赤,最后被贬到河南府担任留守推官。

一别7年,苏轼被调到南京任职,苏辙因思念兄长,故主动前往相送,其兄弟二人最终在澶濮相会。

在见到哥哥苏轼时,苏辙忍不住作了《逍遥堂会宿二首》,其一曰:“逍遥堂后千寻木,长送中宵风雨声,误喜对床寻旧约,不知瓢泼在彭城”。

文章图片11

苏辙与哥哥多年不见,二人床对床在雨夜话桑麻,当时的场景,让苏辙忘记了其兄弟二人正在彭城漂泊的现实。

恍惚间,三个多月过去了,苏轼要离开徐州去南京上任,不能在此处逗留。

见哥哥即将离开,苏辙又彻夜难眠,于是又写下第二首,幻想自己离开徐州后,哥哥的心情会有多悲凉。

其二曰:“秋来东阁凉如水,客去山公醉似泥,困卧北窗呼不起,风吹松竹雨凄凄”。

文章图片12

苏辙想象,哥哥苏轼在与自己分别后,一定会在冰凉的秋夜里,喝得酩酊大醉,在北风呼呼的窗户底下谁也喊不醒,只能任由窗外的寒雨拍打着松竹的叶子。

而苏轼又何尝能够放下这个,与自己从小到大生活了20多年的亲弟弟呢?于是他也有感而发,写下了千古阕词《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其曰:“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能将深情描绘至此,苏轼不愧为“唐宋八大家”之一,此后每读此文,苏辙便对兄长的敬意更深一层。

文章图片13

一别三年,哥哥苏轼又因写诗僭越了朝堂,再次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关进大牢。

苏辙救哥心切,以乌纱帽作为筹码,向朝廷请书,还哥哥自由,结果事没办成反倒受牵连,被贬到筠州,五年不准升调。

苏轼闻悉后,在狱中含泪写下《狱中寄之由二首》,其一曰:“与君世世为兄弟,更结来生未了因”。

其二又曰:“百岁神游定何处?桐乡知葬浙江西”,届时,苏轼一面自我认罪,一面又放不下兄弟和家人,更是做好了随时被砍头的准备。

公元1086年,宋哲宗继位,苏辙与哥哥得道一同回京,十年后又遭痛贬,一个前往儋州,一个前往雷州,至此隔海相望。

文章图片14

每每思念过渡,苏辙便与哥哥以诗交流,以寄相思,与此同时也盼望着有朝一日神都能大赦天下,让亡命人找到归途。

公元1100年,宋徽宗继位,天下终于大赦,65岁的苏轼得召北归,弟弟苏辙则搬到颍川暂居,坐等哥哥与之相聚。

结果苏轼却因年事渐高,于公元1101年崩于途中,生前曾不堪此绝道:“惟我子由...不及一见而诀,此痛难堪”。

生前未能见到弟弟一面,是苏轼最大的遗憾,而苏辙也因哥哥的去世常年卧病在床,日日以其诗歌相伴,直至终老。

文章图片15

公元1112年,苏辙病逝,葬于苏轼墓旁,幼时他以哥哥为伴,仕途之中又以其为榜样,他一生无惧黑暗,唯哥哥一人是他永久的偶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