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胡艳杰:为什么集体备课发挥不出团队的合作精神呢?

 胡艳杰 2023-03-14 发布于河南

为什么集体备课发挥不出团队的合作精神呢?

//胡艳杰

近几年,许多学校实行了新的备课方式,组织教师每日固定时间参与本学科集体备课活动。这说明如今这个时代,正所谓攥起的拳头有力量,合作真是太重要了。
那么,传统的集体备课是如何进行的呢?
集体备课一般由备课组长具体主持并负责具体实施在集体备课时间里,年级组领导召集各个学科组教师,在固定地点集合。由备课组织主持,提出备课要求,听取主备人的发言,讨论备课手稿。主备人提出备课提纲时,应包括备重点、备难点、备教法、备作业。讨论时要充分发扬学术民主,允许不同意见的争鸣。讨论之后,提出改进的建议,进一步完善手稿。
如果是在个人初备之后,再集中团队的智慧,很容易碰撞出火花。然而,现实情况中,问题却不少。
第一个问题,因为备课组各成员每个人讲课的进度不太一致,所以,在前一天的集体备课活动中,主备人一个人在发言,其他的人却插不上话。
第二个问题,尽管轮流主持,主备人也找不到话题。整节教研课静悄悄的,都在备自己第二天的课。一看到校领导来检查,就马上随意找个话题,装着在热烈讨论的样子。
第三个问题,组长可以发挥集体的力量,给每个成员分配任务,集中起来商量,效率还是比较高的。每人主备一课,制定学案、课件、作业,让大家在上课的时候有了参考与依据,但是往往没有人对学案、课件、作业的质量进行把关。毕竟,每个人怎样上课,不一定完全按照别人的思路,所以,凑到一起,有时既浪费了时间,自己最后还要重新整理思路备课。
第四个问题,集体备课中,有时即使找到了统一的话题,有的人却不能真诚地分享。李希贵老师在《学校如何运转》一书中谈到了根本原因,他说:
谁都清楚,每一位学生都是教师合作共育的结果。每一个教师团队,都是通过个体的合作,智慧流通、资源共享、工作互助,来实现教育效益的最大化。不幸的是,许多学校在评价教师业绩时,不仅只关注每位教师个体的成绩,而且还为教师排名,不仅排名,而且与个人奖金挂钩。这引发了教师间的恶性竞争。教师之间互相设防,资源封闭,甚至互相拆台,就是这种过度竞争的制度带来的恶果。这样的生态不仅让教师职业生涯变得无趣,更要命的是给学生带来负面影响。

其实,除了集体教研有时会遇到不能真正的分享的情况,还有一些恶性竞争的现象,比如:争课时、抢时间、压作业。按照李希贵老师的意思,这是评价体系出现了问题,是制度的问题,不是老师们的错。
李希贵老师也提出来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
如果我们把学生综合成绩与各个学科教师的业绩以一定比例挂钩,对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学分同样看重,这些问题就会随之消解。
通过制度设计,避免教师之间高利害竞争。设定一种与不同职级教师、素质标准的竞争。让每一位教师眼中瞄着一类目标群体,使这类教师身上具有的素养、能力、努力程度,成为他们追求的目标。竞争不是人与人之间的竞争,而是向更高的素质、标准看齐。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与同事合作。
年级与教师双向选聘的依据要变一变,综合考量一位教师的综合教育素养、能力和努力程度。让老师们明白,只要达到了相应的素质要求,人人都有岗位。
慎用末位淘汰制。评价必须重视团队力量的整合,一定不要仅仅评价个体。
我个人认为,教师的备课实际上不仅仅是在集体备课时间,有时候在家里、去上班的路上,无处不在备课,无时不在备课。在办公室里,遇到问题立即就能讨论,非要每日都要在固定时间、固定地点集体碰头,当个“演员”走个形式?毕竟,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如果管理者与教师们过多地计较行为,必然让大家无所适从。能不能上好一节课,通过学生评价即可得知。
我在想,集体备课能不能改为一周集体听一节课,听课后大家便有了统一的话题,真正地讨论讨论,评评课?集体备课真的有必要每日进行吗?领导有必要在每日集体备课时时时监督老师吗?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