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曾寻过那禅:艺术,未知的未知。

 解语渊 2023-03-14 发布于福建

文/最后一米阳光作者:谢丹儒


在谈论艺术之前,我觉得我有必要说一说其他的,比如年龄、盗版。这些并非是艺术的一部分,但我们应该想到,当我们谈论“你是谁”的时候,人们很容易想到一些自己认可的东西,这显然是不够客观的“我”。于是,我们很容易就想到“你不是谁”。这个时候,当你想到“你不是谁”每多一种答案,就离真相又近了一步。

这个原理很简单,这就像是接近死亡的过程。死亡每天都在向我们逼近,我们由儿童变成大人,由大人逐渐变老,最后死亡。艺术也像是这么一回事,我们没多反驳一些不是艺术的东西,离艺术就近了一些。但我们究竟能不能定义艺术呢?这个问题,我决定后面说出自己的看法。

之所以提到年龄,这涉及到一个认知问题。其实这是个原生问题,即在“艺术”这个概念还没有出来之前,它是什么呢?又是被称为什么?或者人们怎么看待这种行为呢?这不由地让我想到小孩子。对于小孩子来说,尚未给他灌输“艺术”这个概念之前,他的答案是最接近最基础群众的想法,相对来说纯粹些,尚未被灌输太多的东西给他们。另一方面,我想说的其实是现在的绝大多数人可能都听过关于“艺术”的一些东西,这就容易形成这么一个趋势:攀炎附势。当然这个词用得可能不是很贴切,但大概意思就是可能我知道这个东西的存在,但我并不了解,如果有人问我懂不懂艺术,考虑到虚荣心和活在群众之中的安全感,我断然是不会说我不懂的。而且,我甚至能够凭借说根据我多年的经验,说出个三二一。但只有对方,或者专业的人士才知道对方说的准不准。

所以,我在这里说到年龄,其实它包含的另一个意识是经验、阅历、以及单纯。我想知道的是,在小孩子这样单纯的一个人,他们看得懂艺术吗?或者说,能够感知到艺术的存在吗?我觉得这里面断然会涉及到两个层面,或者说有两个答案。一个是知道,一个是不知道。知道的我们尚且可以称之为天赋,不知道的我们尚且也能够理解。但,这就是艺术吗?或者说,这能够做艺术的判断标准吗?但凡存在不知道,我觉得是不能够作为标准的。

接下来,我不得不提到另一个职业,或者不能称之为职业,只能说算是某种技术——盗版。盗版,很多人都有所耳闻,盗版别人的创意,盗版的画作,盗版的书籍等等。这个时候,我们能够说盗版的东西是艺术吗?比如复制品,它是艺术吗?

可能这么说,很多人会犯迷糊。从另一个角度上来理解就是,在古代有这么一种技术,就是借助某种技巧,将一副作品一分为二。比如《古董局中局》中就提到这么一种技术,就是从原本的画作中,用某种技巧将画作上面的一层切下来。(当然也可能不是这本书,可能是某本小说里的,但这个原理是比较好理解的,就像是复印纸,复印了一份。当然,这手段比复印纸更高明。)那这个时候,艺术是属于哪一方呢?是属于原本的那份少了一部分的,还是那部分本身呢?还是说两者合一才是?之所以提到这个,是因为艺术从某种角度来说,和美术是息息相关的。甚至,很多人就美术而言,觉得美术就是艺术。这个问题留给美术生去思考。

但我想说的,其实不是艺术本身,而是这个行为本身对艺术造成了怎样的影响。从艺术的角度来说,在我看来,艺术在最初的形态应该是一个趋近完整的作品。之所以用趋近完整这个词,那是因为我们不得不想到一点,在思想到表达之间,还有技巧,还存在说技巧之外的东西。

这个道理就像是我们说话,我们能说,我们说出的话就是我们内心所想吗?通常而言,我觉得这不真实,或者客观的说不大可能。因为不论小孩子,还是老人,尚且有不知道表达的时候。就拿情绪来说,我们的情绪要给它划分程度这是很难的,或多或少中间都会有很大的水分。其实,艺术与表达者而言,也是如此,在技巧还未成型时,他表达的可能是粗浅的一些思想。在技巧成熟时,他仍不可能说做到完全的表达。当然,这是语言本身,或者说艺术这个载体本身和人本身的属性相关。所以,这个时候损失了什么呢?我们不妨想想看微信的转发,为什么到后面即使点了原图下载,随着转载的人越多,画质变得越加模糊。这是同样的道理。简单的说,这是艺术的流失。

说到这,不经又想起故宫来。我不知道别人是否有去了解修故宫的这么一个节目,其实艺术修复本身就是一个极其考验技术和技巧的这么一个过程。我们都知道,不管什么材质,随着时间的流逝,氧化也好,或者是其他的因素,在这个过程中必定是会损失点什么的。

如果这不太好理解,我们不妨想想看摄像机,不论像素再高,似乎总是比人类的眼睛所看到不一样,不是吗?这个过程其实就是失真的过程。放到艺术身上也是同样的原理,当画作和艺术家在创作的过程中,艺术家并非是通过摄像机什么的来创作的,他是透过自己的眼睛去捕捉的,捕捉到内心的思想,那个内心的构图最终渲染在纸上时,这中间也是有留白的地方,不是吗?这同样也是个失真的过程。也就是说,从某种角度上说,艺术本身也是残缺的,再加上经年累月的损耗,剩下的有多少呢?而那些称之为艺术的,又是否能避免这个命运呢?

如果理解了上面的部分,我们回到艺术本身再去探讨就相对简单多了。我之前有提到,“艺术本身就是残缺的”这个概念,这是事物本质属性或者说不可抗因素导致的,那我们在这个基础上去探讨艺术就要简单的多了。

现在,流传至今的艺术品当然还很多,有一些是被修复过的,有一些是保存完好的。当然这个完好也是相对而言的完整,并不能说没有经过时间的考验,这几乎是不可能的。尚且现在的工艺也不敢说百分百就能避免这些因素。只能说尽可能的保存完好。

那说到这一点,我们又得提到艺术的认知了。为什么会觉得这个作品是艺术,为什么同一时期的其他的作品不能称之为艺术呢?甚至,有些就是因为某个人的遗作,所以称之为艺术。这要怎么理解呢?

站在欣赏艺术的层面,个人理解,艺术应该是包含了一个时代的符号,或者说独一无二的存在。当然这并非给艺术下定义,但艺术本身应该是包含这些因素的。否则的话,复制品也该称之为艺术,或者街头那些能够一下子描绘出《蒙娜丽莎》的“街头艺术”的《蒙娜丽莎》也该称之为艺术。而事实上,人们会买单吗?所以,我觉得艺术应该包含这一点,独一无二。这种独一无二,不再是形态上的独一无二,而是与这个作品本身的经历,作者的经历,以及这个作品透露出来的东西是独一无二的。而每个欣赏艺术的人,对艺术的认知又有着各自的理解,这是表达者的宿命。被误解,被过度理解,无可避免。

说到这,其实应该结束了,事实上,我也觉得说的够多了。我想说的是,艺术它本身就是趋近完整的作品,而剩下的部分其实是人内心的东西,可能是共通的,也可能是未被发现的,也有可能是只属于某些人,甚至某个人的。

这么说,就能理解为什么某些人可以称之为教授,某些人可以称之为专家,而另一些人则是艺术家。因为,这些本身就是“概念化”的东西。简而言之,这是大体上的公共认同,不代表绝对。就像艺术,不见得人人都能够理解,甚至我觉得说懂艺术都是很荒谬的。因为,若艺术有标准的话,那人民币,或者说那些盗版也能够称之为艺术了。所以,我的答案是,这是个更深层次的问题,涉及到人类未知的未知部分。不该被过度解释,当然这个过度本身也是相对而言,故无话可说。若还有疑问,不妨问问与之相关的,或者说另一个概念:美。当然,这样的东西还有很多,比如文字的表达本身文字中就充斥着无字的真空,再说说图腾等等。这些都是未知的未知部分,最起码现在而言,我觉得是这样的。至于未来,能称之为未来,就该是属于未来的。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