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家乡故事:磨豆腐

 生活料理坊 2023-03-15 发布于江苏

磨 豆 腐

黄茂金

含山民间用大豆为原料(俗称黄豆),磨豆腐的历史悠久,以豆腐为代表的豆制品一直是人民大众的主要副食品之一,而豆腐作坊则遍布城乡。豆腐制作的工序十分复杂,有泡、磨、滤、煮、点、压等工序:


一、“泡”。先把大豆拣干洗净,放在水里浸泡。一般要泡一个对时,即24小时。下个对时后,如果剥开豆粒,两个内半瓣不再凹陷,平鼓起来了便可以了。

二、“磨”。传统方法采用石磨,一般是两个人用架杆推磨(少数是单人手转磨),但都是将泡好的豆子加水一起磨,在石磨上面用空心竹子接上水流不停地淋水,磨出豆浆和豆渣。                

三、“滤”。用方形细白平布,把大方布绑在两根十字形木架上,使它成为吊兜。接着把浆渣舀人吊兜,加入一定量的水反复晃动,最终使豆浆、豆渣分离。吊兜过滤下来的的浆汁称为“生汁”,吊兜内的渣子叫“豆腐渣”。   
 

四、“煮”。将生汁放进大铁锅煮沸变成熟汁。烧煮时,要不时用勺子搅动,以防生汁沉淀在锅底。生汁沉在锅底容易被烧焦烧糊,如果那样,制成豆腐就会出现烟熏味,人吃了焦糊的豆腐对身体有害。在熬煮生汁时,师傅用两个长长的竹筷子,将漂浮在豆汁表面的“油皮”挑起来,晾干后就成了“豆腐皮”,只是豆腐皮挑多了,豆腐的味道就会受到影响。

五、“点”。这是做豆腐“画龙点睛”的关键技术。俗话说:“卤水点豆腐,一物降一物”。点豆腐离不开石膏和此前点出的浆水(俗称老浆)。点豆腐关键是提搅要适度,少提一下“脑”就出不来,多提一下就会少出几斤豆腐。点嫩时可以再点,点过了头便无法补救。熟汁点嫩后,使脑与浆混在一起便是豆腐脑,放人白糖,可食用,甜嫩爽口,老少皆宜。  
   

六、“压”。师傅将点过卤的豆脑,放进特定尺寸的方形木框中。木框内先垫布单,木框装满豆脑后,勒紧布单,垫板上加压石块,使浆水慢慢从木框中挤压出来,最后变成豆腐块。此外,还可用模子压制成厚薄软硬各异的干子、千张、豆腐乳等豆制品。其中千张的压制最费工,压的模子很小,长约30公分、宽17公分、高12公分,放衬布单后,舀入一两勺豆脑,将布单折叠一次,如此反复来回予以加压,便可压出薄薄的千张。凉拌菜、红烧菜、热炒菜都离不开它。最值得一提的是豆腐渣,它是豆制品中最低级的“下脚料”,却也同样受欢迎。豆腐店把豆腐渣捏成团,很便宜的卖出去。一些穷苦人家买回,加点佐料,就是下饭的菜肴了。含山民间有句民谣“虾子炒渣子,馋死一家子”。豆腐渣里放点小米虾烧好,确实别有一番风味。


豆腐制品的销售方式比较灵活,一是酱坊里一般都有豆制品出售;二是豆腐店自产自销;三是挑豆腐担子沿街串村地叫卖。传统豆腐店缺乏保鲜手段,豆制品一般都要当天做当天卖,不然就会变馊发黏。含山民间有些关于豆腐的歇后语,如“豆腐掉进青灰里——吹也吹不得,打也打不得”、“买块豆腐垫脚——靠不住”、“青菜烧豆腐——一清二白”,这些都是对豆腐软、嫩、白特点的形象概括

进入当代,随着科技水平推广,今天豆制品加工已机械化,包装销售更加方便快捷。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