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没有人知道“道”从哪里来,但都知道它是生成所有万物的力量本源

 追梦文库 2023-03-15 发布于天津

老子说,道是空虚无形的,但它所能发挥的作用却是无法限量的,是无穷无尽而且永远不会枯竭。它是万事万物的宗主,支配着一切事物,是宇宙天地存在和发展变化必须依赖的力量。

文章图片1

在这里,老子尽管这样说了,但他还是自问:“道”是从哪里产生出来的呢?老子没有作出正面回答,而是说它存在于天地之前。既然“道”存在于天地产生以前,那么天地也就无疑是由“道”产生出来的。

我们依循对“道”的特性的判断,总想给“道”一个确切的定义,然而我们无法做到,因为我们找不到它的来龙去脉,因为“道”本身就是根本,似乎在天地形成之前就已经存在了。我们似乎也可以得到这样一个证实,“道”是先天地而产生的。虽然“大道”没有形象、没有人格、没有意识,并且没有人类所赋予的概念和范畴,但“道”就是生成我们所有一切的力量本源。

在这里,我们就不得不说一下这个“道”字。

据说“道”字是黄帝身边的大臣仓颉子当年所造,仓颉子造这个字深隐玄蕴,“道”字先看两点,左点为太阳,右点为太阴,似太极阴阳相抱,在天为日月,在地为鸟兔,在人身为两目,在修炼为回光返照也。接下来写一字,乃是无极一圈。此圈在先天属干,易曰:干圆也。鸿蒙一破,其天开也。圈折为一,易曰:干一也。经曰: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人得一以圣。儒曰:惟精惟一;释曰:万法归一;道曰:抱元守一。就这个“一”字,玄妙无穷。而下面会写一个“自”字,这一字圆圈,日月团团,乃在自己身上。儒曰: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上下合在一起,是一个“首”字,首者,头也,代表修行乃人生首要之大事。最后一个走之旁,宇宙万物,循环往复,宇宙法轮自转,在我们身体里面,叫做河车自转,这就是“道”这个字。

张其金在《本源纪》中说:“道也有一个体,道的体就是先天的一物,是宇宙天地之前的东西,并不是宇宙天地形成之后的后天的东西,也不存在于后天的宇宙之内,在宇宙之中的任何一样东西,都不可能是道的体,也就是说,在我们现在这个宇宙天地之内,是找不到道的体的。所以,道的体是虚无缥缈的,是寂兮廖兮的,是窈兮冥兮的,是恍兮惚兮的,这在老子的《道德经》中,已经讲得很清楚了。”

老子在《道德经》中讲得非常清楚,他说道“可以为天下母”、“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可见,道生了宇宙天地万物,也就是说,一切都是道所生的,包括人类也是道所生的。如果我们不肯承认自己是道所生的,还要把自己凌驾于道之上,认为自己可以掌控道、把握道,或者把道当作是后天的什么规律,自己可以利用规律来如何如何,那都是不对的。

只有我们在承认了道生万物、道生人类之后,我们就可以理解老子说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了。

对于老子的这种说法是一个比较难的问题,就是如何从万事万物的变化中,看出道的生生不息的作用。也就是说,在万事万物的背后,能不能领悟到生生不息的道用。

如果我们能够认识到道的体是虚无空空的,道的用是生生不息的,这就给我们做到无为、不争、处下、若谷提供了修炼方法,因为老子的目的就是要让我们的心灵达到虚空,只有让我们心灵达到空灵的境界,才能体会到生生不息的道用,才能在道的作用下产生智慧。这就是老子为什么始终强调要“致虚极、守静笃”的原因。

如果认识不到老子的这个思想,误把后天的规律、天时当成了道,就势必会把自己的心,落在所谓的规律、天时上,也就不可能达到“致虚极、守静笃”,当然也就达不到空灵的境界,要想产生智慧也就成了一句空话,也就谈不上什么修炼了。

对于一个修炼者来说,很多人练了几年甚至几十年,没有内心空灵、灵感勃发的感觉,就连内气都不能发动,就是因为认识不到道的体用关系,也就是把后天的东西当成了道,这样就达不到虚无空灵的境界了。

造成这种影响的就是对道的基本理论认识不够,如果没有正确的理论指导,怎么会有好的修炼结果呢?

抱朴子说:玄道,是自然的始祖,万事万物的根本。它幽深得渺渺茫茫,所以称之为“微”;它悠远得绵绵莽莽,所以称之为“妙”。

这种说法,在《道德经》中,老子也说“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抟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皎,其下不昧。绳绳兮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恍惚。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看它看不见,名叫“无相”;听它听不到,名叫“无声”;摸它摸不到,名叫“无形”。因为道无色、无声、无形,所以她的形象无法考究,是混沌一体的。它既不光亮,也不昏暗,渺茫得难以形容,然后他又回复到无形无像的状态……这叫做没有形状的形状,没有物体的形象,我们勉强地将其叫做恍惚。迎着它,我们看不见它的头,随着它也看不见它的尾,如果我们能把握这亘古就已存在的道,就可以驾驭现在的一切事物,能够知道原始的情形,就知道了道的规律了。道虽然不可见、不可闻、不可搏,但确实是超越时空而存在的,他虽然无形无像,但他却是万事万物的主宰。

这就是玄道。玄道的崇高,就像那峨冠覆盖在九天之上,玄道的空旷,就像那巨笼环罩在八方之外。它比日月更光明,比闪电更疾速。时而闪现,好似那光影浮动;时而飘移,又似那流星疾行;时而荡漾,好比深渊清澄;时而纷飞,又胜游云悠浮。

文章图片2

玄道,可因其附于万事万物之上而呈现为“有”,又可因其寄寓于幽深清寂之中而转化为“无”。其沦落到大幽国则往下沉潜,凌越过北极星则向上游移。即使是坚硬的金石也不如它刚劲,即使是浓厚的露珠也不如它轻柔。说它方,却不能用矩尺来衡量,说它圆,却不能用圆规来测度。它来时不可见,去时不可追。天因为它而高峻,地因为它而地下,云因为它而浮行,雨因为它而降临。它孕育元气,创造天地,化育出原始,又冶炼出万物,回旋着星宿,培养出混沌,驾驭着机关,鼓动着四时的天气,囊括了淡泊怡静之志,抒发出鲜明浓盛之情。

玄道能遏制污浊,扬发清明,增减黄河,损益渭水。增加它,不会显得盈溢;耗损它,不会显得贫乏;给予它,不会显得旺盛;剥夺它,不会显得憔悴。所以玄道所在之处,其乐无穷。

玄道不在之所,则精神破弊,精神消亡。那五声八音,清新的商曲,流畅的徵调,是损伤挺立的罪魁。那艳丽的色彩,夺目的光华,却有如损害听力的祸首。那安逸的宴席,快乐的聚会,清澈的酒浆,芳香的玉液,是扰乱本性的毒药。妖艳的容貌,妩媚的身姿,化妆的脂粉,洁白的丽质,是砍伐生命的利斧。只有得道的人,才能与玄道一起永存。

那些不懂玄道的人,即使是回首注目,也会冲犯生死的机关,尽管只是口唇的动作,也会触动兴亡的键钮。华丽的台榭高耸入云,华丽的屋宇参差排列。华丽的帷帐像是轻雾聚合,锦罗的绣幕如同彩云笼罩。

西施毛嫱,却自守空房,金杯交错,徒流彩飞花。清雅的丝竹却喧闹而齐声响,婬靡的舞步又杂沓而极纷乱。哀婉的箫声飞凌于红霞之中,翠羽的帷盖飘荡于碧波之上。在那兰林宫的花园里去采摘芳香的鲜花,在那积珠殿的湖池中去玩欣赏绿肥红透的奇葩。登高望远,则忘却诸般忧愁;俯拾枝蔓,则充实早间饥肠。入室欢宴聚会,成千雕门上流光溢彩;出门飞马驰骋,朱轮华车前仪仗威严。

然而,快乐到极限,悲哀则汇集而至;盈满至顶点,亏损必接踵而来。所以欢乐的歌曲终了时,就会哀叹顿发,欢快的宴会结束时,则会心情悲凉。这是自然法则的必然趋势,就像影子与形体、回声与喊叫永相伴随,永不分离。那种种欢愉原本就是虚幻不实的,所以必然情随景迁,终将怅然若失。

玄道,从内在而得到,靠外在来持守;善于运用玄道的人则可畅达其精神,而忘却玄道则只会拘泥于形体。这是思索如何真正掌握玄道的主要秘诀。

凡真正掌握玄道者则显贵,不必借用黄钺以显威风;体会到玄道者富有,不必凭借罕见的财货以示贵重。真正得道者是高不可攀,深不可测的。他可乘驭流动的光线,鞭策飞扬的虚影,凌驾上下四方,贯穿浩瀚宇宙。可高至无极,深入幽冥。经行于无边无际的门楣,游荡在幽暗玄妙的四野。在那迷茫不清,唯恍唯惚中逍遥;在那迷迷朦朦,仿仿佛佛中徜徉;在那云端吮吸日月的精华,在那红霞之中咀嚼天地元气。徘徊于无形无迹之中,翱翔在不见不闻之际,脚踏着蜿蜒的彩虹,足登着北斗七星。这便是真正掌握玄道者所达到的境界。

次一等的是真正知足者。这种人能够隐遁而不为世用,韬光养晦于山林之中。他收拢鸾凤蛟龙般的翅膀而处于卑贱的地位,身置于破弊的茅舍,颐养浩然正气。他宁肯身穿褴褛的衣衫以草绳系腰,也不愿意用它来交换光彩辉煌的龙袍。

他宁愿背负重物以竹杆为手杖徒步而行,也不愿意用它来换取来往不绝的马车。把夜光碧玉藏于高山之中,以避免他山之石的雕琢;将灵龟的甲壳沉于幽深的渊潭,以避免钻孔火烧的祸害。

他在动静时知道节制,则无往而不利。他知道抛弃光彩照人的晨花,避开覆车的险路。低音高呼于青崖之上,静观万物化为尘土空气。到茂密的树林中修身,旁观富贵之家破落为贫寒之家。

文章图片3

他懂得在田中执农具耕作,将军权在握的将军鄙视为手执皮鞭的奴仆。吃粗饭饮泉水,把牛羊猪等佳肴视为野菜粗食。

泰然自若,在“无为”的氛围里享尽欢乐,怡然自得,于“不争”的心境中混同贵贱。含涵醇厚,持守朴素,没有贪欲,没有忧愁,保全真率,漠视外物,居处平庸,体味淡漠。坦坦荡荡,与浑然的玄道一样自然。浩浩茫茫,与天地自然达到默契。似乎幽暗,又似光明,好像混浊,又好像清澈。似乎迟缓,却又迅速,看似亏损,却又盈溢。怎能抛弃主祭的身份,抛弃大匠的地位,而越过樽俎去代替无知的厨师,或者丢弃绳墨去帮助伤手的工人呢?不因为像臭老鼠似的细琐利禄,而像凡夫那样喜怒哀乐。

他傲然不喜欢世俗的称誉,坦然不畏惧众口一词的低回。不会因为身外之物而扰乱了他至真至朴的精神,不会由于利害关系而污染他纯洁的胸襟。极度的富有,显赫的地位,都不足以引诱他,其他的名利又怎能使他欢喜呢。锋利的刀刃,沸腾的鼎镬,不足以胁迫于他,那些诽谤与谗言又怎能引起他的忧惧不安呢?他从来对烦恼都是无动于衷,从来不曾与外物有一丝相混杂。

拿隋侯的宝珠去射击鸟雀,舔舐秦王的痔疮以获取车马,攀援枯朽的树枝去掏鸟窝,在湍急的吕梁河里去捞鱼虾,早上还是称孤道寡的人,傍晚却沦为狐狸和鸟儿的残剩的食物。横梁折断,鼎翻食覆,倾覆沉溺,一蹶不振。大致说来,这就是庸俗之辈盲目奔走,倾心追慕的,但这恰是通达得道者感到心寒和可悲之所在。

所以,懂得玄道的至人使《韶》《夏》一类华丽的音乐沉默,将有文采的柱子遮掩暗藏起来。他们像鸿雁振动着翅膀翱翔于昆仑五域的废墟之上,而不需要口衔芦苇以自卫。他们像蛰龙隐藏鳞角而不用,而没有必要凭借洞穴去防备。他们处于上位时,没有倨傲鹞鹰般的咋呼,他们失去上位时,也不会有像亢龙般悔恨,没有人能真正理解这种境界,因为玄道渺邈而又空阔。

从抱朴子的论述来看,道有天道,有人道。

“无为而尊者天道也,有为而累者人道也”,这是庄子在区别天道与人道时所言,“天道之与人道也,相去远矣,不可不察也。”天道自然无为、无目的、无意志,而人道与天道相去甚远,是有为之道,是相伴着人类的欲望膨胀和自我意识增强而建立起来的后天之道,是人类自然天性被蒙蔽后所形成。

庄子以这样一种带着私欲的心态面对生活,自然会“心为物役”,并且“心为物累”。要想去除内心的这种执着,法天道而行,老子为我们宣示了这样一种方法,即“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朴”是指人类本性的原始状态,即人的心灵没有被污染之时,简单而纯粹、质朴而无华。而“抱朴”,就是去除后天之伪,复归于朴素之道。

梁启超先生曾说:“天下之大患,在有智慧之人耽溺于私欲,日出其智慧以扩张其溪壑无厌的物质生活……道家欲救此病,故以'见素抱朴,少私寡欲’为教”。可见这确实是一剂救世良方。

老子所说的“抱朴”的方法固有多种,但取其最上者是效法水的品德。

文章图片4

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我们可以从再平常不过的“水”中领悟道的本质,体会道的特性,因为水性柔弱、居下不争、滋润万物。

所谓水有七德:“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居善地”,品德高尚而自甘居下,只求滋养万物,不为天下之先。

“心善渊”,心境如水般清澈幽深,可鉴纤尘、可容一切。

“与善仁”,施恩不求报,无索取之私心,是乃仁慈。

“言善信”,信誉如水,虽柔弱却有无往不克之坚强。

“正善治”,顺势而行,随机而变,在方法方,在圆法圆。

“事善能”,水之为用,尽其所能,没有丝毫保留。

“动善时”,因四时不同而变换形式,以达到利益万物的最大化。

水之七德,皆出于自然,与物无争,所以没有过失,所以近于大道,堪为天地间最完美的品德。

由此推知,于是一些研究者得出结论,认为老子依据水的七德,确实是提出了无神论的思想。其实不然,老子的无神论思想是有其他观点为佐证的。

既然我这样说了,那么,或许就有人会问:老子最早的唯物主义和无神论的思想反映在哪些方面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