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经病证六经辨证由东汉张仲景创立,以阴、阳为纲,经、腑为目,用于外感疾病不同阶段的辨证论治。六经病证辨治概要见表。 ![]() 临证备要:六经涉及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所属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的生理功能,六经辨证的内涵极为丰富,除六经本证外,尚有合病、并病、兼证、变证等,如太阳与阳明合病的葛根汤证、太阳与少阳合病的黄芩汤证,太阳中风兼经腧不利的桂枝加葛根汤证,太阳伤寒兼水饮内停的小青龙汤证、兼内热烦躁的大青龙汤证,肺热壅盛的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证,热迫大肠的葛根黄芩黄连汤证,阳虚水泛所致的真武汤证,半夏泻心汤、生姜泻心汤、甘草泻心汤治疗的痞证,茵陈蒿汤治疗的黄疸证,麻子仁丸治疗的脾约证,白头翁汤治疗的热利下重证,四逆散治疗的阳郁厥逆证等,虽可由外感引发,但内伤杂病更易发生。仲景《金匮要略》对杂病的辨证论治,巧妙地将脏腑辨证与六经辨证结合起来,无论内伤、外感,病机相同,治疗方法方药即相同。 卫气营血病证、三焦病证卫气营血辨证由清·叶天士所创立,揭示了温热病发生发展的病机演变规律,按病变深浅轻重而划分卫、气、营、血四个阶段。三焦辨证由清·吴鞠通提出,将外感温热病,尤其是湿温病的病理变化归纳为上、中、下三焦病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旨在阐明温病之病变先后、病位深浅、邪正盛衰及传变规律,同时强调了温病的动态发展过程。卫气营血病证和三焦病证辨治概要见表。 ![]() 临证备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虽为温病而设,但就其具体内容,均不离气血津液、脏腑阴阳。卫气营血,细分为四,粗分即二,叶天士《温热论》指出:“肺主气属卫,心主血属营。”他把卫、气作为一个层次,与肺脏关联;把营、血作为一个层次,与心脏关联。这说明叶氏对温病的辨治,非常重视脏腑气血。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阐述了络病的辨治。吴鞠通发扬叶氏之学,对于血分络病的治疗亦颇有见地。现代临床研究表明,在继承基础上,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内伤杂病的辨证论治,尤其对久病、疑难杂症的辨证治疗意义更为重大。可见,无论六经辨证,还是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其外延很大,在用于外感病辨治同时,可灵活广泛地应用于内科疾病的辨证治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