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3-3《南山律在家備覽·別行篇》有字幕

 南京栖霞百仁 2023-03-17 发布于江苏

3-3《南山律在家備覽·別行篇》第三堂

 天因律師主講 講於埔里正覺精舍

2019/6/8夏安居

慈、悲、喜、捨四無量心。「四無量心」又叫做四梵行,梵是清淨。四梵行,色界天,色界天人也是一樣,也是要修慈悲喜捨四無量心的,叫梵行。離開下界的欲染,生色界天的法,四梵行。那是正行正住所安止之處,我當於哪個時候能夠捨於家的垢染?我當於哪個時候能夠安住如是之行呢?就是說,應當要生起如是想要捨家出家的心啊,為什麼?「無有在家修集無上正覺之道」啊,沒有哪一尊佛是在家修集福德智慧、一切的佛法,而成就無上正覺之道的,沒有;都是,捨家出家趣於空閑林間而來修集。阿蘭若,阿蘭若處。每天就到聚落當中去托缽乞食,然後回到森林當中住。吃完飯之後洗足已,敷座而坐,就開始修行啦。那麼也是一樣,入聚落去教化,教化之後回到住處。所以我們三衣當中,這個大衣是叫做入聚落衣,也是這樣的意思的。他是趣在空閑林間來修集,得以成就無上正覺之道的,每一尊佛都是如此,都是現出家相修習成就的。

在家多塵俗的染污,而出家學習妙法,這個生活非常好啊!在家具縛具足種種的纏縛,家家有本難念的經,出家遊於法性無障無礙。在家多垢,有很多的煩惱垢;而出家捨離種種的煩惱。在家是惡法所攝,出家是善法所攝。《優婆塞戒經》當中講到的,說「出家菩薩持出家戒是不為難。在家菩薩持在家戒是乃為難。何以故。」為什麼緣故呢?因為在家之人多惡因緣所纏繞故。所以在家惡法所攝,出家是善法所攝。在家沒於愛欲的淤泥,有眷屬啊,不能自拔;出家深觀一切法是不淨、是苦、是無常、是無我,遠離愛欲的淤泥等等的。

所以這個入寺之行,為在家人栽培出家的因緣。建立寺院,開淨土之因——往生淨土的因,給在家人修集出家的因緣的,接著我們看著本文。

事鈔云『俗人士女入寺法。先出文意。息心靜默,非喧亂所集;軌法施訓,豈漏慢所踐。且心棲相表,形異世儀。歸奉憑趣,理存規則。故應其俯仰,識其履行。是敬事儀式,如法親覲。豈可足蹈淨剎,心形懈慢。非唯善法無染,故得翻流苦業,可不誡哉!』

《行事鈔》當中道宣律祖這麼開示,說「俗人士女入寺法」,俗人,在家男士、女子入寺的法式。首先來指出文意,這個文在三大部當中它是屬於立,有修改是屬於立。先指出建立法式它的用意。「息心靜默,非喧亂所集」,說寺院這道場是止息妄心,安住於寂靜默然的心體,寺院是這樣,所以就不是喧嘩、雜亂、吵亂所集之地。居處寂靜,說不宜喧雜。因此我們到寺院就不可以大聲地叫喚,小孩子不適合。小孩子來了蹦蹦跳跳到處跑,也講不聽的,這個小孩子是不適合。恐怕小孩子無知吵鬧擾亂這個道場的寂靜的。
「軌法施訓,豈漏慢所踐」,又者寺院這道場,是軌範我們佛法、施與訓誨之處,這樣難道是懷著有漏,這個「漏」就是煩惱,高慢的煩惱之心的人所踐履的嗎?所以我們來到寺院就是要請益佛法,內心不應該懷著這個慢心,不應該這樣的。那也不要來好像觀光一樣的,看博物館,來看看有什麼東西的。這個都不對的,心態都不是正確。

「且棲相表,形異世儀。歸奉憑趣,理存規則」。「且」僧眾的內心,「棲」就安止於事相之外。出家眾叫做方外道人,這身形異於一般人的儀表,我們在家居士要來歸投、奉承,作為依憑所趣向學習的對象,在義理上就應該要存著規矩、法則。因此要「故應其俯仰,識其履行」。「應」就是要合乎,要合乎我們出家眾、師父們的俯仰,就是舉止動作啦,他威儀相貌。道場,我們來拜訪師父,要參學、請問佛法,這個威儀各方面我們都要收攝的。「識其履行」,要認知這出家師父所做的事情,止惡修善這是我們要好好學習的。這是恭敬承事的儀式,能夠如法來親覲,這「親覲」,「覲」就是請益,親進請益佛法。

「豈可足蹈淨剎,心形懈慢」,難道可以腳踏著清淨寶剎,而內心形,形就是表現,不是身,形就是表現,內心表現一種懈怠高慢。不單單只是善法沒有染上我們的心田,故還得「翻流苦業」,反過來還要墜於這個苦的業,就是不如法的話有過失,在八識田當中反而種下不好的種子。「可不誡哉」,可以不好好的警惕、謹慎嗎?底下的:
資持釋云『初敘寺處清嚴。僧居有二:一者慕靜即自行,二者施訓即化他。居靜不宜暄,稟訓不當慢。此四句即約行顯處也。
文當中分成兩個段落,最初敘述寺院這道場之處是清淨莊嚴。「僧居」,我們出家師父住的地方,有兩種情形:第一仰慕寂靜,也就是自行;第二施與法的訓誨,就是屬於化他,就是自利利他的這兩種功能。「居靜不宜暄」,居處寂靜,所以我們在家居士來到寺院就不應該、不適宜喧鬧。要來秉受師長的訓誨、法的訓誨,就不應當內心懷著慢,慢的煩惱。我們在補充資料當中,將這個意思畫這個表。寺處清嚴二個:一者慕靜即自行,居靜不宜暄。二者施訓即化他,稟訓就不當慢的。這四句就約所行來顯示這個處所清淨莊嚴。
且下

「且心棲相表,形異世儀」,這是其次一個段落。

敘入須法式二,初明所應為。

其次,敘述說明我們要入於寺院,就必須要有法則儀式,又分成兩個小段落。最初說明所應該做的。

上二句標境勝,下六句示須法所以。應,合也。俯仰即儀貌。履行即所為事。

「上二句」,「心棲相表,形異世儀」,這是標出出家師父、這僧眾的境界殊勝。道人、修道之人。下六句示必須要有法則的所以然。應就是合,應其俯仰,要合乎於師父們的威儀相貌。這個俯仰也就是儀貌,威儀相貌。履行就是所為事,所作的事情,要「識其履行」,要知道師父們所做的事,止惡修善啊,也就我們所學習的。

豈下,

這「豈可足蹈淨剎」之下,是其次一個段落。

示不應為

指示不應該做的。「蹈」,就是「履也」,就是履踐的意思。

形,見也。

「見」,見也。就是形,就是表現,表現出來叫見也。古字這個見跟現相通的。所以這個「見」或許就是「現」,「形」就是表現,表現出來。

非唯等者,

「非唯等」的意思

謂無益有損。流,墜也。

「非唯善法無染」等等的,意思就是說,入寺要是這一種情形,是沒有利益,反而有損害的,翻種苦業。流就是墜也。「翻流苦業」,「翻」翻過來,墜於苦業,因為當中有不如法,有過失的。

見事鈔記卷三十九

好,接著,我們再看著底下:

入寺法式中分為二章,一中國舊法,二今師要術。

第一章中國舊法

這「中國」指印度來講。

中國舊法中分為二節:一入寺法,二出寺法。

第一節入寺法

入寺法中分為二項:第一項清信士法,第二清信女法。

首先第一項「清信士法」。「清信士」,優婆塞入寺之法。底下「清信士法中分為二支」:第一支「示正法」。二「斥非法」

首先,「第一支示正法」。文分成有三段,我們看第一段:

事鈔云『今依祇洹舊法出。中國士民,凡至寺門外整服一拜,入門復禮一拜。安詳直進,不左右顧眄。先至佛所,禮三拜竟,圍繞三帀,唄讚三契。若未見佛供養,設見眾僧不先與語。禮佛已。方至僧房戶外,禮一拜。然後入見上座,次第至下,各禮一拜。若見是非之事,不得譏訶。若發言嫌責者,自失善利,非入寺之行。僧中亦不可識,事似俗闕,檢意則殊。今以俗情檢道,意誠非易。若以見僧之過,則不信心生,生便障道,終無出期。且初入寺,背僧取異,云何得作出家因緣。經云:夫入寺者,棄捨刀仗雜物,然後乃入。順佛而行,不得逆行。設緣礙左繞,恆想佛在我右。入出之時,悉轉面向佛。

「事鈔云」,《行事鈔》道宣律祖這麼開示說,說「今依祇洹舊法出」,現在依祇洹精舍舊法來列出,「中國士民」,中國——印度,清信士以及一般的人民,凡是到了寺院門外,首先要整服一拜。我們就以正覺精舍,我發給諸位這個圖,我們配合這個圖來看。第一個,我們現在假設有三位的清信士來了,他們到了山門口,這個寺門外整服一拜,這是第一,山門口先頂禮了。然後入門,復禮一拜,這個箭頭的地方,到了我們大殿前面的這個地方,第二。三位又站得好好的,他頂禮了,入門後禮一拜,這是第二。

「安詳直進,不左右顧」,顧就是回頭,眄就是斜視,眼睛斜視,不左右、回頭、斜視,看來看去的。「先至佛所,禮三拜竟,圍繞三帀」,就是右繞三帀,然後「唄讚三契」,要唄讃三遍,三契就是三遍。我們看這箭頭往上指到大殿了。禮三拜,繞三帀,然後讚三遍。

那「讃」,讃佛怎麼讃?《華嚴經》的〈淨行品〉裡面有,那我們就舉裡面的文來講。第一個,「右繞於塔,當願眾生,所行無逆,成一切智。」第二「若得見佛,當願眾生,得無礙眼,見十方佛。」最後面,回來之後,最後面一遍就是「天上天下無如佛,十方世界亦無比,世間所有我盡見,一切無有如佛者。」這麼讃三遍,這樣。

接著,我們看那個文,裡面小註的文所講:「若未見佛供養」,還沒有見佛供養。假設你已見到眾僧,看到出家師父,不先與語,但是問訊,問訊一下,就到大殿去了。那像我們入了山門,小木屋有師父,跟師父問訊一下,我們就到中間來,拜三拜到大殿去了。這有來了,這個山門的師父跟你講,先到大殿去禮佛。

「禮佛已。方至僧房戶外,禮一拜」,這個箭頭就畫下來,下樓梯了,出來到這個地方。第四,僧房戶外,總禮一拜,這是總禮,總禮的情形。「然後入見上座,次第至下,各禮一拜。」好,這是各別。第四,在僧房戶外是總禮所有的僧眾。接著從上座,「入見上座」,拜見上座次第到下座,各別,就是各別頂禮一拜。現在都沒有這樣做了,你要這樣做,我們也顯得麻煩,我在用功,我還要出來給你頂禮。所以,我們就總禮一拜。

接著我們看這個圖,第四之後的第五,到小木屋這個地方,拜見上座,說明來意。你要找誰,要做什麼事,是不是?這樣子。這樣就很清楚啦。我們到了寺院要這樣啦,不要一下子就衝進來了。你在門外先頂禮,頂禮完到中間,頂禮到大殿去,繞佛,禮佛三拜,繞佛三帀,讚歎佛三遍。接著再下來,僧房戶外總禮一拜。接著到小木屋,平常的寺院可能就是在客堂,知客法師或者照客在那個地方去頂禮,頂禮完說明來意,是吧?這樣辦事情。或者請法,有請問佛法的,或者要懺悔的,等等的。

這請我們同學畫這個圖,畫得還不錯,一目了然,這樣看了,配合這個文,這個立體的跟平面的這樣配合起來,我們就知道文義了。要怎麼做,就比較清楚。

接著底下的,第三行中間之下,說「若見是非之事」,假使我們看到僧中有是非的事情,不可以譏嫌呵責喔。假使發言嫌責的話,自失善利啊,自己就失去善法的利益,就不是入寺之行了!我們到寺院去,是為了得到法的利益,種出家的緣,栽培出家的緣。「僧中亦不可識,事似俗闕,檢意則殊」。說僧中凡聖參雜,你也不曉得哪一位是凡夫,哪一位是聖人。在事情上看起來好像俗流,缺於道行。「他怎麼會這樣?」但是檢意則殊,要檢校他的心意,那是不一樣的。

「今以俗情檢道,意誠非易」,現在以世俗的心來檢校道人,道人的心意誠然是不容易了知的。像東瓜和尚,我們和尚經常給我們開示的東瓜和尚,他是「終日走街坊,心中念佛忙;世人皆不識,別有一天堂。」誰曉得他另外一個境界㖏?他雖然在外面走來走去,他心中念佛很忙的。所以這裡講,以俗情檢道,意誠非易,不容易了知。

「若以見僧之過,則不信心生,生便障道,終無出期」。假使因為你見出家人的過失,那你對出家人就沒有信心啦,那個不信三寶的心就生起,一生起,它就障礙我們修道啊,終究沒有出離之期。這個很要緊喔,很要緊!後面會引《地藏十輪經》《涅槃經》的道理。我們對於出家師父,不能有鄙視的心,對三寶不可以的,那一念心會障礙我們修行。雖然說念佛往生極樂世界非常方便啦,但是那一種的心態是惡念啊,對三寶的一種不好的心,會障礙往生的,這個是很要緊!

好,我們時間到,先講到這個地方好了。其他的,向下文長,付予來日。迴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