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随笔‖承担中成长

 滕大卫 2023-03-19 发布于河南

(一)承担即成长


因为承担了3月30日新网师英语研课部落第七次共读的领读者任务,领读章节为我们今年上半年一直在坚持共读的书籍《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第七章《像评估员一样思考》。

从领取任务一直到今天,每时每刻心都在半空中悬着。算着领读的日期一天天逼近而我自己始终无法全身心投入,不免有些焦虑起来。

就在这个周末的今天,我把自己关在房间里闭门不出。周末是一个难得不被外部事务烦扰的一天,我必须把握住这个时间全身心投入到这项任务中去。

我花费了整整一个上午,又一次将本章节从头到尾啃读并梳理了一遍,这一次内容梳理的时间比前前两天内容梳理的时间短了许多,这已经是我第五次读这一部分内容了。

说来也很是奇怪,当梳理完这一章节内容后,我内心竟有一种任督二脉被打通的感觉,这是一种精神上的高峰体验,也是一种很难言说的内心快感。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同初次读起来的那种晦涩相比,越读越觉得这本书的精妙与厚重。

吃过午饭继续开干,开始着手制作领读的课件。我不擅长制作课件,但是我清楚这次我必须克服困难,不能因为我而影响了研课团队高端而有质量的共读活动。还有很多时间,不着急慢慢来,我心中默念。

车到山前必有路,船到桥头自然直,很多时候,困难其实都是我们自己主观想象出来的。我自己都没有想到,我竟然仅仅花费了下午整整三个小时就做出了完整的领读课件,更难以置信的是我还攻破了一直以来我都没有解决的有关课件播放上的技术小难题。课件细节上当然还需要精磨细思,但是主体框架总算是完成了,况且我还有十几天的时间,这个时候我内心是平静而踏实的。

是的,已经不必焦虑了,我可以很坦然地应对这项任务了。这又是一段可以被记载到个人年度叙事史上的大事记,人生中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大事,我们才会拓宽人生的宽度和厚度。

承担即成长,我们需要通过外部的具有挑战性的任务逼迫我们成长。遇到挑战,我们要敢于先把背包扔过墙,剩下的就是如何越过面前的这堵墙了。

现将今天在本章内容整理中的最大的两点收获附录如下,也算是自己的两点启发或者思考吧。

(二)启发一

站在评估员角度进行思考,意味着我们需要各种各样的评估证据来判断是非。

确定了教学的预期结果,习惯上我们会根据预期结果开始设计教学,然后是进行教学评估。将评估的结果对标预期目的,来评价设计的教学质量如何。这看起来似乎没有问题,而且我们一直都是这么做的。

可是我们的教学评估往往缺乏证据,仅仅依靠练习或者测试所获得的分数来评估教学质量并不能保证教学活动的主体理解的深度以及理解的程度如何。

站在评估员角度进行思考,我们要依据预期结果来反推出学习者需要表现出的行为或者作品,继而根据行为特征或者作品来设计我们的教学。这就保证了我们的教学设计是有方向的,不至于课堂教学是踩着西瓜皮或者是撞大运。这是逆向教学设计的核心内容之一。

作为证据的评估员,我们需要对学习者的行为或者学习者的作品进行评价,使得我们的教育过程始终是围绕着教学预期结果运行。

(三)启发二

关于对学习者的学习评价,本书作者认为我们要避免仅仅以“快照”的方式通过一次考试就下结论,而是要以收集“剪贴簿”的方式收集各种评估的证据。

这里涉及到评估的类型,有表现性任务、问答题、随堂测验和考试、对于理解的非正式核查……,我们需要各种各样类型的评估证据进行评估我们的教学设计,绝不是仅仅通过一次考试。用作者的话说,我们需要一个评估连续统。

这并不是作者的首创。我们的教育教学理论一直在提倡形成性评价,反对终结性评价就是这个意思。

我们评价我们面前的学生,也要避免以成绩就轻易下定论。评估类型的多样性提醒我们要从多个方面多个角度入手来评价我们的学生。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曾经提出过多元智力理论,这也为我们的教学评估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撑。

当我们评价的维度多了,我们的学生也就立体了。我相信,如果你用成绩来看我们的学生,学生只能是零散知识和技能的显示器,如果你用情感来体察学生,我们的学生就成了活生生有温度的孩子。

2023.03.18

滕大卫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